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凌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凌河流域7个主要水文站资料,对大凌河近50a径流年内变化,年际变化分析,探寻年径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大凌河径流7月,8月占全年径流比例最大,年内分配最不均匀是1960s,2000年以后年内分配相差最小,干流3站集中度在2000年以前同步性较好,2000年新建水库后,同步性变差;年际变化上整体处于下降→显著下降→上升→显著下降的趋势,从典型站的趋势检验结果分析,大凌河径流减少趋势明显,干流凌海站突变点是1980年,支流哈巴气站在置信区间内,没有发生突变;从周期性上分析,干流的凌海站和支流的哈巴气站主周期都是26a,周期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浩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5):102-107
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的查询,回顾了有关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的进展,着重评述了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河流泥沙是流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反应,与河道本身冲淤变化密切相关.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通过长时段流域产沙通量动态变化特征的监测与研究,分析流域及全球剥蚀系统水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80年代以来,黄河支干流水沙发生变异,水沙来量显著减少,下游河道发生萎缩和断流及小水大灾.为了认识这些新情况将会给黄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水沙变异的部分研究内容已从小流域向大流域转移.经过不解的努力,有关黄河流域系统的土壤侵蚀及水沙过程变异规律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鉴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干预,人们的认识还有许多空白点,仍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根据目前存在的有关问题,指出了在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规律研究中近期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凌河中上游4个水文站1980~2008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表明大凌河中上游属"水少沙多"河流,且泥沙主要来源支流第二/牛河以及老虎山河。但近10 a大凌河中上游径流、泥沙总体呈现减少态势,且集中在汛期。并对该区域降水、水利工程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活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双累计曲线表明主要产沙支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总体效果明显,但受局部地区矿业开采剧增,第二/牛河从2000年输沙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大凌河中上游水沙演变趋势及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大凌河中上游朝阳站和大城子站1956—2016年实测水沙数据,应用M-K非线性统计方法对大凌河中上游近61 a的水沙演变趋势及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8—1966年,输沙量有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1958年大跃进对植被破坏较多。1966—1995年,输沙量逐渐减少,但随降雨径流量而波动,可能是由于植被逐渐恢复的缘故;1995年后,虽然降雨径流仍波动,但输沙量逐年减少,其原因是随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出台,水土流失得到较强控制,区域水土流失显著下降。两站年水沙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5(朝阳站)和0.6231(大城子站),属强相关;两站在汛期水沙相关关系为0.7596~0.8892,高于年相关系数,但非汛期水沙相关系数为0.1562~0.249 6,水沙相关性较差;大城子站径流量突变点分别在1989、1992、1997年,输沙量突变年份为1997年,朝阳站径流突变年份为1987、1994年,输沙量突变年份为1992年;大城子站水沙双累积曲线在1965年出现斜率偏移,而朝阳站分别在1968年、1993年出现偏移。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变化环境下沂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原因,选取反映该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的代表水文站——临沂站,利用50余年来的实测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对该流域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沂河流域径流量与输沙量在多年变化中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最后,针对影响水沙变化的降水与人类活动因素,应用不同时段的雨—水—沙关系,定量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水沙衰减量以及由于雨水衰减影响和水土保持影响的减沙量所占比重。针对临沂的实际情况,应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大凌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辽宁西部地区大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大凌河朝阳水文站1954~2008年的径流资料,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其径流系列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径流变化动因,定量估算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集中程度高;年际变化大,丰水历时短,枯水历时长;降雨变化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逐年增大,六十年代以后流域年径流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 昕水河流域是山西省临汾地区西山最大的入黄一级支流,面积4326km~2,占临汾西山地区总面积的42%。统计该流域葛口水文站1955~1989年径流泥沙资料,可知1973~1989年的17年,水沙变化较大,年平均径流量、输沙量分别比1955~1972年减少了39.6%和54.8%。特别是1981~1989年,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47.8%,输沙量减少70.8%。本文拟对该流域的水沙变化原因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皇甫川流域系黄河中游地区一条多沙粗沙支流。据采用水保法分析计算 ,80、90年代流域水保措施年均拦蓄水量分别为 2 842 5、5 2 49 2万m3 ,年减水效率分别为 18 3 1%、3 4 87%;年均减沙量分别为 849 6、1611 5万t ,减沙效率分别为 16 63 %、3 6 5 7%。水文法计算结果是 :80、90年代实测减水分别为 490 6 0、7778 0万m3 ,其中降雨变化减少分别占 5 1 6%、40 7%;实测减沙分别为 2 0 65 7、3 5 3 1 6万t ,其中降雨变化减少分别占 3 1 0 %、46 0 %  相似文献   

9.
皇甫种流域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皇甫川流域系黄河中游地区一条多沙粗沙支流。据采用水保法分析计算,80、90年代流域水保措施年均拦蓄水量分别为2842.5、5249.2万m^3,年减水效率分别为18.31%、34.87%;年均减沙量分别为849.6、1611.5万t,减沙效率分别为16.63%、36.57%。水文法计算结果是:80、90年代实测减水分别为4906.0、7778.0万m^3,其中降雨变化减少分别为51.6%、40.7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凌河流域1978—2018年10个气象台站的基础气象资料,对流域内近40 a蒸散发(ET0)及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运用FAO56 P-M估算法与M-K检验法研究,为更好的揭示驱动ET0变动的关键因子探讨了各要素敏感性.结果表明:大凌河流域1978—2018年ET0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2.2 mm/1...  相似文献   

11.
以大凌河流域为例,将改进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相结合构建水沙耦合模型,并以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数字高程等流域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运用朝阳水文站2006—2015年水文资料率定和验证了模型参数;为进一步探究流域土壤侵蚀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利用土壤侵蚀空间模拟结果设定3种土地利用情景模式.研究表明:对于流域...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上游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黑河流域上游干流的水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为流域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河上游干流主要水文站近60a的实测径流、输沙及降雨资料,通过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水沙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黑河上游干流径流量总体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增加趋势;输沙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但莺落峡水文站输沙量从2001年开始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降水增加是影响黑河上游径流量增多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导致了札马什克站和祁连站输沙量的增加,而水库拦沙是莺落峡水文站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结合辽宁省大凌河流域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特征,选取县级行政区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单元,在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对该区域的环境脆弱性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并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同指标体系下的环境脆弱性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大凌河流域中度及以上强度脆弱区占整个区域面积的3/4,主要集中在流域东北部区域,而在研究区域的南部和西部的山区其生态环境以轻度和微度脆弱为主;区域内降雨量、地形地貌结构、植被覆盖率、农业发展产业结构体系、土地开垦程度、土壤物理性质等6项驱动力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辽西地区土壤侵蚀严重,一直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大凌河是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对大凌河流域水沙关系进行分析,可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朝阳水文站为大凌河中游控制站,采用1960-2016年大凌河朝阳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结合主要气象站汛期(6-9月)逐日降雨量,应用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大凌河中上游近60年水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20世纪60年代,大凌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输沙量变化极为显著,径流量在2010-2016年变化极为显著;(2) 流域水沙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径流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丰-枯-丰-枯4个阶段;输沙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上升期-动荡期-上升期-下降期,且动荡期内下降时段持续时间较长;(3) 从线性趋势来看,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4) 自1993年大凌河中上游流域实施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开始,该段流域1993-2016年径流减少总量为51.47亿m3,平均每年减少2.14亿m3;输沙减少总量为9 703.15万t,平均每年减少约404.23万t。说明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大凌河流域土地可蚀性、植被覆盖度、降雨侵蚀力、土地利用类型及地形数据,利用RUSLE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分析了其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并将水土保持量分析结果分为重点保护、一般治理和重点治理三个等级。通过分析结果显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水土保持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其中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的水土保持功能属于重点保护等级,区域面积1865.20km2且主要分布在5°~15°的缓坡上;水土保持量与林地、降雨侵蚀力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为0.432、0.328,在保持水土方面,林地利用类型具有显著的优势,水土保持量受地形因子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河流域多个雨量站建站至2017年系列降雨资料及控制站1981—2017年实测水沙资料,采用MWP法分析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和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期径流量、输沙量都有显著的减少趋势,第一个突变年份均出现在2004年;然后以1981—2003年为基准,结合降雨变化分析和水保工程实施状况,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2004—2017年降雨因素和非降雨因素的影响量,即降雨因素对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5.5%和20.2%,非降雨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84.5%和79.8%。可见小河流域近期径流、泥沙变化主要受水保措施实施影响,其次是流域高强度降雨减少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川河流域水沙变化水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三川河流域实测降雨、洪水、泥沙资料,在统计分析和探讨产洪产沙机理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降雨产洪产沙数学模型,并用之计算了三川河流域1970—1996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对三川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水沙变化进行了重点分析,还采用另外4种水文分析方法进行了平行计算和验证,取得了比较理想和真实的结果,为全面分析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川河流域降雨资料的系列化处理方法、径流系数变化趋势以及河道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研究方法对黄河中游其它多沙粗沙支流的水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8—2012年凌源市8条小流域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共实施综合治理面积150km2,占下达指标的101.5%。验收保存面积为137.90 km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为91.9%。经过5 a治理,林草覆盖度提高18.7%。蓄水效率为59.2%,保土效率为86.1%,土地利用率达到99.5%,土地产出增长率达到69.9%,商品率达到81.2%。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增产值为15 022.47万元,平均净增产值3 004.49万元/a,人均纯收入达到5 515元,比治理前增长54.5%。预计到2022年,累计增加产值将达到160 803.11万元,人均年净增产值2 545.80元,人均收入将比2007年增长2.7倍。治理期效益费用比为2.91。运行期效益费用比为31.1。  相似文献   

19.
结合河流综合改变度法对大凌河流域4条典型中小河流的萎缩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各典型中小河流中,第二牤牛河的萎缩度最小,均值为-0.061,处于较为稳定状态,凉水河子河萎缩度最大,均值为-0.439,各年代际均处于中等萎缩状态,老虎山河及顾洞河处于低度萎缩状态。各河水文变化度在2000年以后均出现较为明显的递减萎缩状态,萎缩度明显增加。研究成果对于中小河流演变度的定量分析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主要水文测站的资料,对境内水沙来源及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面积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3.4%,而径流量占47.5%,输沙量只占3.86%,是黄河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