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片受控于植物遗传特性,其表型是植物遗传变异和环境差异的共同反映。通过对宽叶蓝靛果不同因子条件下叶片性状变异的研究,为优良种源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对相关指数的测算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宽叶蓝靛果叶片形态在一定海拔区间内相对稳定,而在高海拔条件下会产生一定变异,但这种变异不会对群落总体遗传性产生影响。(2)对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叶片测算表明,在郁闭度小于0.5条件下叶片不会产生较大差异,但郁闭度过大时叶片会受到一定影响。(3)对SLA和LDMC指数进行计算表明,海拔高度的改变不会对叶片产生实质影响,但两指数会随郁闭度的改变而呈现梯度变化,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植物进化过程中的生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3.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来自11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引物能扩增出稳定、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共扩增出77个条带。其中74个为多态,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6.10%; 各种群PPB值为37.66%~63.64%,平均为54.07%。种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SP)为0.484 9,种群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8 6~0.327 4,平均为0.277 4。这表明珙桐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均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与种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46.22%,53.78%,种群间呈高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对应的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1)。UPGMA法聚类分析将11个珙桐种群分为3组。研究结果为珙桐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种群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5.
仙茅属1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仙茅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及其亲缘关系,利用ISSR技术对来自湖南、广西、四川、云南、江西的13个种群的134份野生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5条引物共扩增出256条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比达到91.79%;在种内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4.69%~29.30%,Shannon信息指数为0.028 3~0.160 5。13个种群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四川宜宾种群,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29.30%,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60 5;云南9号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6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028 3。13个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87 1~0.513 1。根据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13个种群共聚为2大类,四川宜宾与江西武功山种群最先聚在一起,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广西雅长与四川盐边的种群聚在一起,说明二者亲缘关系较云南的较近。 相似文献
6.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褐马鸡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太原市动物园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对褐马鸡2个种群的35个样品进行扩增,得到65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多态带百分率(PPB)为76.9%。2个种群的多态带百分率和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4.10%,54.10%,0.302 5,0.205 6,前者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后者。2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基因流估计值(Nm)、遗传相似性系数以及遗传距离均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褐马鸡UPGMA 系统树无明显的歧化,尚未表现出遗传趋异。褐马鸡2个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比较接近,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核基因组与过去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8.
9.
不同榉树种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应用ISSR(Inter S imp 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邱北、易门、龙庆、双柏和浙江平湖5个种源(每种源19个样本)的榉树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由其18条ISSR引物扩增得到216个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5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99.54%。POPGENE软件分析结果表明,邱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88.43%,HE=0.260 5,HO=0.401 4),其次是易门种群,龙庆、双柏、平湖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差较小。Ne i’s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5个榉树种源在其总的遗传变异中有80.28%的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9.72%。由UPGMA聚类分析可知,易门和龙庆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合在一起,然后依次与邱北、双柏聚类,最后与亲缘关系最远的平湖种群聚合。其研究结果对榉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濒危植物福建柏的7个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7个引物共扩增出202个位点,多态性位点167个,占总位点的82.67%;引物UBC849可以将24份福建柏样本完全鉴别出来;7个福建柏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7.82%~54.95%之间;群体总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21 8,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31 3,Nei指数为0.258 2,Shannon指数为0.394 0;种群内平均Na指数为1.372 0,平均Ne指数为1.289 2,平均Nei指数为0.160 0,平均Shannon指数为0.203 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32.41%,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78 0;7个种群遗传相似度在0.668 3~0.806 9之间,遗传距离在0.214 5~0.404 3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将泉州市、福州市和龙岩市种群分为第一类,将南平市、三明市和漳州市种群分为第二类,将宁德市种群分为第三类。 相似文献
11.
李刘敏;王雪颖;沈孝鑫;滕诗羽;胡晓波;陈发兴 《森林与环境学报》2025,(2):203-211
为解决青梅品种群品种混淆杂乱、遗传关系复杂难辨的问题,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永泰、仙游、秀屿以及诏安4个地区的11个青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2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得到91个基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2个,占79.12%。Popgene软件分析结果表明,11个青梅品种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257 6,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1.425 7,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393 3。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青梅品种可以分为3大类,第一大类包括‘灯架山1号’‘灯架山2号’‘小喜村3号’和‘白粉梅’;第二大类包括‘小喜村1号’‘小喜村2号’‘红梅’‘大水梅’‘青梅1号梨子叶’和‘翁种’;第三大类只有‘原生种’1个品种。11个青梅品种的遗传一致度为0.615 4~0.824 2,遗传距离为0.193 4~0.485 5。福建永泰‘小喜村1号’和‘小喜村2号’的遗传一致度最高,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福建永泰‘灯架山1号’与福建诏安元山‘大水梅’的遗传一致度最低,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种源印楝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印楝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9条引物进行扩增,共检测出81条清晰的位点,其中79条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7.5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803,Shannon信息指数为0.5537,表明印楝遗传多样性很丰富。种源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4702,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为0.4677,表明印楝种源内的遗传分化大于种源间的分化。聚类分析将13个种源分为2大类,来自缅甸的11个种源聚成一类,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的种源聚成另外一类。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适合于印楝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台湾杉4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得到78个清晰的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1个。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杉在物种水平(多态条带百分率PPB=78.2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49 4,Shannon’s信息指数I=0.377 8)和居群水平(PPB=52.56%,H=0.178 3,I=0.267 7)均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4个居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UPGMA聚类和Mantel检测结果表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043 3, P=0.435 6)。根据台湾杉的遗传变异规律,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北五味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 epeat)标记技术,分析了东北三省16个产地北五味子的遗传多样性.6个ISSR引物共检测到83个位点,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在9.64%~42.17%之间.ISSR的Shannon指数变化范围在0.0583~0.1966之间,Nei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0399~0.1254之间.16个产地的北五味子的基因多样性为24.05%,产地间变异占总变异的66.81%.各产地的地理气候因子与遗传变异指数相关分析表明,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地理气候因子为经度和温度,表现为分布区西部、生长季节温度较低的产地变异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18.
《福建林业科技》2016,(4)
探讨邓恩桉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利用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邓恩桉6个种源遗传多样性。筛选出8条特异引物共扩增90条清晰条带,其中76条为多态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4.44%,平均等位基因观察值为1.844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1.4928,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879,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06。6个邓恩桉种源遗传相似系数在0.7271~0.8719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926。UPGMA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80时邓恩桉6个种源可划分为2个类群。邓恩桉种源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小,聚类结果与邓恩桉种源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个居群的红花石蒜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POPGEN32分析显示红花石蒜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很高,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1%,Shannon指数(H)为0.459 7,Ne i指数(I)为0.302 5;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多态位点百分率平均为49.65%,Shannon指数(H)平均为0.262 0,Ne i指数(I)平均为0.176 3;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03 5,基因流(Nm)为0.698 3。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高,46.12%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53.88%的变异发生于居群间。生境的片段化使居群间的基因流受阻,可能是居群间高遗传分化和居群水平低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摘 要:采用RAPD和ISSR 2种分子标记对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18个RAPD引物和14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118和114个位点,多态位点比(P)分别为88.98%和89.47%。在物种水平上,RAPD标记的结果为: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65 6,Nei’s指数(H)为0.330 3;ISSR检测的结果:I=0.468 8,H=0.308 3。2种分子标记均表明濒危小灌木长叶红砂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ei基因多样性指数表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RAPD分析发现86.22%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ISSR分析发现89.29%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种群间遗传变异低的主要原因是种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Nm )分别为3.009 7和4.178 7。长叶红砂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物种特性和对高胁迫环境的长期适应有关,濒危植物并不一定表现为遗传变异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