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妍  蔡体久  满秀玲  刘斌 《水土保持学报》2011,25(2):203-208,213
根据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典型湿地土壤Fe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全Fe平均含量在12 423.81~15 755.18 mg/kg之间,乔、灌、草3种湿地类型全Fe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乔木沼泽、灌木沼泽全Fe含量是降低的;草本沼泽全Fe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弱酸可提取态-Fe平均含量灌木沼泽(1.05%)>草本沼泽(0.85%)>乔木沼泽(0.25%)(p<0.01);3种湿地类型可还原态-Fe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所占比例在21.71%~32.55%之间;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灌木沼泽(30.89%)>乔木沼泽(22.29%)>草本沼泽(12.57%)(p<0.05)。随着土层加深,乔木沼泽和灌木沼泽的弱酸可提取态-Fe、可还原态-Fe、可氧化态-Fe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草本沼泽的弱酸可提取态-Fe、可还原态-Fe、可氧化态-Fe含量均是先增加后降低。残渣态-Fe平均含量乔木沼泽(55.75%)>草本沼泽(55.82%)>灌木沼泽(35.51%)(p<0.01),随着土层加深,乔木沼泽、草本沼泽的残渣态-Fe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灌木沼泽的残渣态-Fe含量呈降低趋势。(2)采伐干扰后0-15 cm土层全Fe平均含量降低28.72%,30-50 cm土层全Fe平均含量增加25.44%;0-15 cm土层可还原态-Fe平均含量降低30.73%;0-50 cm土层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降低72.30%;5-50 cm土层残渣态-Fe平均含量增加47.03%。(3)放牧干扰后0-50 cm土层全Fe平均含量增加1.33倍;0-50 cm土层弱酸可提取态-Fe平均含量降低82.92%;0-50 cm土层可还原态-Fe平均含量降低49.03%;0-15 cm土层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增加5.65倍,15-50 cm土层可氧化态-Fe平均含量降低56.85%;0-50 cm土层残渣态-Fe平均含量增加2.66倍。  相似文献   

2.
根据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友好国家自然保护区典型沼泽湿地土壤Cu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全Cu平均含量在10.16~18.70 mg/kg之间,表现为草本沼泽灌木沼泽乔木沼泽(p0.01)。0-15 cm全Cu含量较低,15-50 cm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波动性变化。弱酸可提取态-Cu平均含量:草本沼泽(4.33%)灌木沼泽(3.92%)乔木沼泽(1.60%)(p0.05),随着土层加深,总的变化是降低的;可还原态-Cu平均含量:灌木沼泽(25.36%)草本沼泽(14.62%)乔木沼泽(10.35%)(p0.01),乔木沼泽可还原态-Cu随土层加深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灌木沼泽和草本沼泽可还原态-Cu随土层加深含量变化呈现降低趋势;3种湿地类型可氧化态-Cu和残渣态-Cu平均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所占比例分别为29.90%~45.86%和37.39%~51.15%,随着土层加深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采伐干扰后,0-25cm全Cu平均含量增加1.28倍;10-50 cm弱酸可提取态-Cu平均含量增加3.59倍;0-50 cm可还原态-Cu平均含量增加2.86倍;15-50 cm可氧化态-Cu平均含量降低48.85%;0-25 cm残渣态-Cu平均含量增加2.41倍。(3)放牧干扰后,0-15 cm全Cu平均含量增加87.84%,25-50 cm全Cu平均含量降低40.35%;0-15 cm弱酸可提取态-Cu平均含量降低74.51%;15-50 cm可还原态-Cu平均含量增加1.26倍;30-50 cm可氧化态-Cu平均含量降低66.21%;0-15 cm残渣态-Cu平均含量增加3.43倍,25-50cm残渣态-Cu平均含量降低65.80%。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湖黑马河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重金属铜、锌、铅、铬(Cu,Zn,Pb,Cr)4种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表层土壤(0—10cm)中,Cu,Cr,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8±4.95mg/kg,65.46±7.34mg/kg,14.26±4.28mg/kg,46.35±7.27mg/kg。垂直湖岸的水平方向上,Cu,Cr,Pb和Zn的含量高值出现在湿地高水位带以及陆相带,低值出现在湿地水陆过渡带。在土壤剖面方向上,各重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Cu呈现出表面聚集现象;Zn随深度变化有明显的淋溶和积聚趋势;Pb含量沿土层剖面纵深分布的特征是先增加后减少;Cr呈显著的表面聚集现象。湿地表层土壤的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环境质量良好。湿地土壤中Cu,Zn,Pb,Cr四种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本区域重金属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湿地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地土壤氮素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与湿地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TN和NH4+-N含量在碟形湿地内的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均表现为随着湿地水位的降低而逐渐降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受水位波动的影响沼泽化小叶章湿地土壤NO3--N含量降低明显,而永久淹水湿地表层土壤该形态氮含量较下层高。碟形湿地土壤各形态氮素的分布受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特征、生物量分布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南典型岩溶区土壤硒空间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壤硒精准预测和制图是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规划管理的基础。该文以西南典型岩溶区桂林永福百寿河流域为例,在分析影响土壤硒化学行为因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化学分析以及Arc GIS空间分析,获取了研究区相关地理环境因子和土壤属性因子数据。利用逐步回归方法选择土壤硒空间分布预测的辅助变量,使用协同克里格模型对非连续分布的辅助变量进行插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土壤硒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同时以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作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地理环境因子和影响土壤硒化学行为的土壤属性因子可以提高土壤硒预测精度;协同克里格插值解决了辅助变量数据连续分布的问题;土壤硒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和影响土壤硒化学行为的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分析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工业区永强塘河及中横河干支流河道水与底泥氟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确定水氟污染严重河道和污染源,为河道水氟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野外实地采样基础上,利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相关统计法对河道水和底泥氟含量进行测定,评价氟污染程度并探讨氟污染来源。[结果]永强塘河与中横河主干及支流河道采样断面水氟含量超标率分别达到96%和83.3%,永强塘河中游主干及东、西两侧支流河道采样断面水氟污染达到中度和重度污染等级比例分别为60%,85.7%和80%,中横河经开区河段主干和东侧支流河道水氟污染达到重度等级的采样断面比例依次为80%和75%,河道底泥氟污染全部在轻度及以下等级;71.4%的河道采样断面水氟含量与沿岸不锈钢类企业数量相关系数超过0.9。[结论]以含氟工业废水治理为重点,大力开展永强塘河中游支流河道、中横河经济开区主干及东侧支流河道水氟污染综合整治,可有效改善研究区河道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中硫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以三江平原的三种典型类型湿地:小叶樟(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草甸、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乌拉苔草(Carexmeyeriana)沼泽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硫的含量在水平及垂直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自然环境下硫的分布特征。经过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以下结论:总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硫、盐酸挥发性硫、有机硫含量均为小叶樟草甸<乌拉苔草沼泽<毛果苔草沼泽;别拉洪河、挠力河、鸭绿河、浓江是三江平原四条有代表性的沼泽性河流,流域土壤中的硫素含量为挠力河>鸭绿河>浓江>别拉洪河;在土壤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除盐酸挥发性硫以外,其余各硫组分自上而下含量呈递减趋势;在湿地土壤各形态硫中,有机硫是土壤总硫的主体,盐酸挥发性硫含量最低。总硫与有机硫相关性最显著,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溶性硫与盐酸可溶性硫的相关性最差。影响湿地土壤中硫素含量的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物理粘粒及氧化-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腐植酸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钙的关系,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流域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内裸地、林地、旱地、水田和湿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的水溶性有机质(WSOM)、胡敏酸(HA)、富里酸(FA)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究土壤中腐植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含量与钙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WSOM、HA和FA含量的空间变幅均较大(P0.05),且表层亚表层(P0.05),腐植酸含量(WSOM、HA、FA三者含量之和)的大小依次为旱地(13 289.97 mg·kg~(-1))湿地(10 007.02 mg·kg~(-1))林地(9 136.76 mg·kg~(-1))水田(8 708.724 mg·kg~(-1))裸地(3 395.13 mg·kg~(-1));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Q值(HA在腐植酸中的比例)以及HA/F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的空间变幅较大且变化规律相似,大小排序均为水田湿地林地旱地裸地(P0.05);红外图谱分析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腐植酸具有类似的结构组成和官能团信息,除含有一定量的芳香结构外,还含有大量的羟基、氨基、酚羟基、醇羟基以及脂肪链结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钙及各形态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腐植酸的种类及含量。研究表明,普者黑岩溶流域内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腐植酸含量空间变幅较大,结构相似且特征明显,与土壤钙的关系密切,同时普者黑流域内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腐殖化程度较高,腐植酸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白洋淀典型台田湿地土壤生源元素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人为干扰作用下白洋淀典型台田湿地土壤中碳氮磷等生源元素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田湿地土壤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累积峰出现在10~20 cm土层;无机碳大致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而全碳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各形态氮和全氮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深层土壤含量高于上部土层的趋势;土壤C/N比较低,C/N比与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全氮无显著的相关性;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层加深呈现增加趋势.全磷含量总体上呈现波动性变化,存在两个累积峰.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土壤DOC剖面分布及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分层采集岛状林、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调查了土壤DOC含量、储量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分析了环型湿地特殊的水文地貌条件对D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型湿地土壤DOC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小;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剖面的DOC含量显著高于小叶章草甸和岛状林,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剖面DOC含量显著高于岛状林;环型沼泽湿地土壤DOC累积现状为小叶章草甸土壤剖面DOC储量最大,岛状林其次,毛果苔草沼泽湿地最小,其60cm深度内土壤DOC储量分别为0.1113,0.0844和0.0588t/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石漠化变化趋势及发展规律,为决策部门合理规划和综合防治石漠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位于滇东南文山州境内的盘龙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RS,GIS等相关软件,解译出1990,2002和2009年盘龙河流域石漠化强度图,利用叠加分析法对海拔、坡度、坡向一系列地形因子的石漠化空间分布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90—2002—2009年盘龙河流域石漠化现象总体呈现出加重趋势,石漠化分布在空间格局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和空间分布明显受地形因子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因子对石漠化空间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桂林毛村岩溶区旱耕地、灌丛、林地、水田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全磷含量较高,速效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无机磷含量在49.87~489.80g/kg之间,占全磷的比例在6.08%~56.64%之间。各无机磷形态分布除Fe-P以外,均以水田最高,总无机磷含量水田也为最大。在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次上,Ca2-P、Ca8-P、Al-P、Fe-P、Ca10-P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O-P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对比各无机磷形态含量大小发现:Ca10-PO-PFe-PAl-PCa8-PCa2-P。对各无机磷形态与速效磷相关性分析表明:Ca2-P、Ca8-P、Al-P、O-P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无机磷形态之间,除Ca2-P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Ca8-P、Al-P、Fe-P与O-P、Ca10-P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形态无机磷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除了水田耕层为2.5%2.0%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PAC均小于2.0%,说明岩溶区全磷不易转化为速效磷,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贮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书柏  杨青  吕宪国 《土壤通报》2006,37(4):659-661
选取岛状林(棕壤型草甸白浆土)、小叶章草甸(潜育白浆土)和毛果苔草沼泽湿地(腐殖质沼泽土)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结果表明,从环型沼泽湿地边缘向中心,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变化明显。小叶章草甸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岛状林,但两者差异不大;毛果苔草沼泽湿地明显高于岛状林和小叶章草甸,最大值(为284.1 g kg-1)出现在10~20 cm,20 cm以下明显下降。从环型沼泽湿地边缘向中心,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明显增加。1m深度内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04、1.48和4.22×104t km-2。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自然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土壤腐殖质与植被类型及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草根层和泥炭层中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累计含量在整个剖面总量中的比例均大于70%,各组分相对含量分别高于35%总有机碳和23%总有机碳,其剖面分布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趋势一致,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除小叶章湿地土壤草根层HA/FA值为0.97外,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HA/FA均大于1,其剖面均值为1.4~2.5,表明三江平原湿地为胡敏酸型土壤.腐殖质各组份含量及其HA/FA值因植被类型而异,而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形态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姜芸  王军  张莉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7):157-165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四大水蚀区之一,其中沟道侵蚀是水蚀发生的主要形式,掌握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的基本情况,剖析其形态及分布特征,对于分析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的成因及水土流失治理至关重要。该研究以典型黑土区嫩江县为研究区域,利用航空遥感影像及1∶5万DEM对区域内侵蚀沟进行普查统计,并分析侵蚀沟的沟宽、沟长、纵比降等形态特征,以及海拔、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对侵蚀沟分布的影响,为黑土区侵蚀沟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沟道侵蚀主要分布在丘陵区,沟道类型以切沟为主,冲沟影响面积仅次于切沟,研究区以小于500m的侵蚀沟为主,数量及面积分别占总数的96.67%、61.99%;2)侵蚀沟的沟宽与沟长为正相关,纵比降与沟宽、沟长为负相关;3)坡向对各类型侵蚀沟的分布影响较小,坡度对侵蚀沟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细沟和浅沟主要分布在2~6°和6~15°的坡面上,而切沟和冲沟则主要分布在0~2°、2~6°的坡面上,90%以上的细沟和浅沟、80%以上的切沟、冲沟发生在耕地上;4)嫩江县冲沟地形阈值模型拟合表明嫩江县冲沟发生的临界坡度较小,较小的坡度就能对坡面形成冲刷,出现...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退耕湿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的影响,以黄河中游湿地河南武陟渠首段为研究对象,分析滩区耕地和退耕恢复区3种典型湿地植被群落土壤pH、有机质、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氮储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pH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总氮总含量和氮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分别由未恢复前的7.69~10.08g/kg,174.44~344.13mg/kg和0.07~0.09kg/m2增加到恢复1.5a后的15.83~29.53g/kg,739.13~1 076.99mg/kg和0.22~0.33kg/m2。恢复区土壤有机质、总氮总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上层大于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氨态氮含量。不同湿地植被土壤中总氮、有机质含量和氮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含量大小均依次为水蓼群落水烛群落芦苇群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总氮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P0.01),铵态氮含量与有机质、总氮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9,0.50;P0.01),硝态氮含量和有机质、总氮、铵态氮之间均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土壤pH与有机质和总氮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49,-0.46;P0.05)。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时段采集鄱阳湖区典型湿地底泥沉积物及湖滩草洲表土沉积物样品,分析了Cu、Zn、Pb、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湿地底泥沉积物、湖滩草洲表土沉积物中Cu、Zn、Pb、Cd等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鄱阳湖区的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平均水平;且不同的元素表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Cu、Zn、Pb三种元素之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18.
路新格  刘涛  王子铭  臧晓  张菊  邓焕广 《土壤通报》2022,53(5):1148-1155
【目的】了解东平湖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水平与分布特征。【方法】采集东平湖湿地表层土壤样品(0~5 cm)和不同植被区(芦苇区、菹草区、植被混生区和对照区)土壤柱样(0~10 cm),分析样品中总无机硫(TIS)及其各形态(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溶解性硫及盐酸挥发性硫)的含量,探讨了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东平湖湿地表层土壤总无机硫含量范围为31.26~117.36 mg kg-1,均值为75.85mg kg-1;各形态的平均含量占比为水溶性硫(43.49%)>盐酸溶解性硫(27.37%)>吸附性硫(26.78%)>盐酸挥发性硫(2.36%);其含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湖区码头附近显著升高,大汶河入湖口较低。柱状土壤总无机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与盐酸溶解性硫含量总体表现为夏季和芦苇区最高,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菹草区总无机硫、吸附性硫、盐酸溶解性硫由于受季节与植被区的交互作用影响而无显著季节变化。表层土壤和柱状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与有机质多呈显著正相关;柱...  相似文献   

19.
若尔盖高原湿地土壤硒的数量、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4种湿地土壤(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中硒的含量、形态、剖面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人、畜缺硒症的防治积累科学资料。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属于低硒环境,表层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65~260μg/kg。在各种形态硒中,水溶性硒仅占土壤全硒含量的1.12%~3.08%,交换态硒占2.91%~6.03%,有机态硒占10.28%~45.63%,酸溶态硒、硫化态硒和残余态硒3种无效态硒共占60%以上。在土壤有机态硒组成中,胡敏酸结合态硒(HA-Se)占有机态硒的57.84%,富里酸结合态硒(FA-Se)占42.16%。土壤总硒和有机态硒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且其影响程度随着深度的不同而改变,湿地土壤丰富的有机碳有利于土壤有机态硒和总硒的积累。土壤总硒含量低、有机态硒的比例较高以及胡敏酸结合态硒占优势导致硒的生物利用率低,可能是该区域人、畜硒缺乏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其中,非生物因素中对湿地植被格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文和土壤环境因子,也是当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4种植物群落带下各土壤环境因子的含量变化特征,结合研究区20个植被样方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全氮含量有明显差异,依次为苔草带藜蒿-狗牙根带芦苇-苔草带苔草-虉草带;总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大小在不同植被群落带的分异趋势相同,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随植被群落不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植被群落带离湖泊水体距离逐渐减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程度较小。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效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鄱阳湖湿地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土壤pH、全钾含量也是影响湿地植被分布的重要土壤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