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2.
小麦早熟品种播种期与禾谷缢管蚜消长黄荣汉谢新民曾伟熊伯均贺兵宗勇(宜宾地区农科所,644000)在四川宜宾地区,早熟小麦品种不同播种期的禾谷缢管蚜消长变化与气温、生育等相关。禾谷缢管蚜耐低温,但怕时段性霜冻。冬季气温显著变暖时严重发生。早熟品种的不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种群参数差异.[方法]以大麦为寄主,在温度为(23±1)℃的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比较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种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差异.[结果]3种蚜虫若虫历期(7.63 ~8.50 d)、成虫寿命(11.23~13.89 d)以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若蚜存活率较高,变为成蚜后存活率明显下降,呈典型Ⅰ型.3种蚜虫有翅蚜比例大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繁殖力顺序与有翅蚜比例相反.玉米蚜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最高,分别为51.40、0.31、1.36,麦长管蚜最低,分别为24.63、0.24、1.28.[结论]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适生性大小顺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区麦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江苏省赣榆县(苏北)、姜堰市(苏中)、武进市(苏南)三地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水平,并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敏感阶段;同时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高于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其当代和子代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世代时间、周限增长率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吡虫啉较低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试验种群无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长中后期2种麦蚜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结果表明,2种麦蚜在麦田混合发生,种群动态相似,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高达0.8513和0.8418,禾谷缢管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大于禾谷缢管蚜。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技术,设计简并上、下游引物,从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中均克隆出2种不同乙酰胆碱酯酶的cDNA片段,分别命名为Rp.acel、Rp.ace2和Sa.acel、Sa.ace2。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Rp.acel、Sa.acel与棉蚜(Aphis 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的Ⅰ型乙酰胆碱酯酶(Acel)基因序列具有96%以上的相似性,Rp.ace2和Sa.ace2与棉蚜和桃蚜的Ⅱ型乙酰胆碱酯酶(Ace2)以及从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中克隆出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序列具有95%以上的相似性。说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体内都存在2种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而且预示蚜虫体内可能普遍存在2种不同的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这2种基因都具有相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生殖能力、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同时产蚜天数和每雌总产蚜量也明显低于感虫品种‘杨麦158’和高感品种‘99-316-19-4’.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种群净增值率最低,内禀增长率最小,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品种的蚜情指数与禾谷缢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禾谷缢管蚜是一种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其抗药性发生极为迅速。采用带叶浸渍法测定4.5%瓢甲敌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阿维菌素乳油等3种杀虫剂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结果表明,这3种药剂对禾谷缢管蚜都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中,以瓢甲敌乳油对禾谷缢管蚜的毒杀作用最强,LC50为2.375 mg·L~(-1);其次为阿维菌素,LC50为2.472 mg·L~(-1);溴氰菊酯相对较弱,LC50为4.038 mg·L~(-1)。就时间效应来看,阿维菌素作用时间较慢,死亡高峰出现在第3、4天,但持效性较好,持效期为7 d;溴氰菊酯发挥药效较快,在第2天禾谷缢管蚜达到死亡高峰期,持效期为5 d;瓢甲敌用药后2~3 d该蚜死亡达到高峰,持效期为6 d。由此可见,瓢甲敌、溴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禾谷缢管蚜仍非常有效,均可在推荐浓度下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植物病毒-介体昆虫-寄主植物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前期经携带/未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YDV)PAV菌株的禾谷缢管蚜危害的小麦为材料,研究后期取食的禾谷缢管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和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乙酰胆碱酯酶(AchE)等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无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206.9%、138.9%、161.7%、190.8%和138.9%,说明小麦受蚜虫危害后,对后期禾谷缢管蚜产生不利的影响,后期蚜虫通过升高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来适应这种影响;与取食健康小麦(对照组)相比,取食前期经有毒禾谷缢管蚜危害后的小麦(病毒和蚜虫诱导组)后,禾谷缢管蚜体内SOD、AKP活性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27.8%和34.3%。且与蚜虫诱导组相比,病毒和蚜虫诱导组禾谷缢管蚜体内POD、CAT、SOD、ACP、AKP活性均显著降低。说明大麦黄矮病毒存在条件下,不仅抵消前期蚜虫危害导致的酶活性上升,还降低部分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麦蚜短期预测的经验模式武予清,王经伦,李素娟,王兴运(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麦蚜是我省麦田的重要害虫,其种类主要是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小麦二叉蚜。据报道,前两种麦蚜在我省极易造成产量损失(郭予元等,1989)。因此,掌握麦蚜...  相似文献   

12.
在变温条件下,根据连续饲养麦无网长管蚜4个世代的资料,组建了其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世代平均温在18.3℃时,其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26.4693)和内禀增长率(rm=0.1395)最大,即该温度最适宜麦无网长管蚜的长生繁殖。此外,根据内禀增长率,建立了麦无网长管蚜种群对干扰的反应时间公式。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类药剂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蚜虫的优势种群,为提高对其防治效果,选择2种常用的化学农药(氰戊-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吡虫啉)和2种植物源农药(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分别在室内和田间开展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浸渍试验中,化学农药造成蚜虫全部死亡,植物源农药毒杀效果也较为理想(死亡率76.7%~86.7%)。田间试验的校正防效依次为:阿维菌素-吡虫啉>氰戊-氧化乐果>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较高(校正防效90%以上),对氧化乐果有一定的抗性,对参试的植物源农药敏感性较差(校正防效40.5%~50.8%)。天气状况对药效试验结果影响明显。在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应首选阿维菌素-吡虫啉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和配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麦蚜人工饲料的研究动态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蚜人工饲料的研究动态及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陈巨莲丁红建麦蚜属同翅目蚜科,在我国主要种类有4种: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和麦无网长管蚜。一、蚜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30年代初Hamilton最先尝试人工饲养蚜虫,Bradley(1956)则首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阜阳市小麦蚜虫发生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二叉蚜发生量下降 ,禾谷缢管蚜发生量上升。相关分析表明 ,如果 4月中旬温湿系数 [雨量 (mm) /温度 (℃ ) ]达到 2以上 ,5月下旬前没有大的降雨 ,麦蚜将大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龟纹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控制能力,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将禾谷缢管蚜密度(20、40、60、80、100和120头/皿)和龟纹瓢虫密度(1、2、3、4、5和6头/皿)各设6个处理,研究了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之降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06.16头和84.56头。龟纹瓢虫的寻找效应还受其种内干扰影响,随着龟纹瓢虫密度的增大,其单头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龟纹瓢虫成虫对禾谷缢管蚜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  相似文献   

17.
麦蚜对不同抗性小麦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其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胡萃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391-395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osiphum padi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7种没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中4无芒、KOK-1679、L1、小白冬麦、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的嗅觉反应不同。抗性类型为不选择性的KOK-1679、L1和小白冬麦对其具有驱拒作用。抗生性品种中4无芒也具有一定的驱拒作用。感虫品种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具有吸引作用。禾谷缢管蚜无翅蚜的嗅觉反应强于有翅蚜。有两种蚜虫的有翅和无翅成蚜S/C(刺激/对照)为变量对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抗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麦蚜发生规律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系统观测,关中麦区麦蚜种类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蚜、麦无网蚜和玉米蚜。麦长管蚜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优势种;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西部小麦生长前期的优势种分别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蚜。据麦蚜混合种群数量消长规律,提出渭北春季麦蚜混合种群发生量峰值预测式。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在渭北非极端寒冷年份可以成、若蚜安全越冬,未谷缢蚜只部分年份可以越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黄矮病的发生,但对麦蚜却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宁夏灌区春小麦蚜虫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小麦3种蚜虫发生量的田间调查可知,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3种蚜虫的消长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55%~63%;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在25℃以下,相对湿度55%以下繁殖速率加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则在30℃左右,相对湿度60%以上繁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20.
若干生化指标与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报道小麦野生物种 9种山羊草 (Aegilopsbiuncialis,A .juvenalis,A .ovata ,A .kotschyivar.varianilis,A .tri aristata ,A .tauschii,A .vavilovii,A .crassa和A .ventricosa)对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padi)的生化抗性机制。苗期山羊草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丁布 (DIMBOA)含量与抗蚜性密切相关 ,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同丁布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76 0 ) ;成株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与抗性无关 ,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含量与蚜虫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rm=- 0 .0 6 36 +0 .2 3xpro +1.982xser ) ,丁布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r=- 0 .819 ) ,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和丝氨酸和高含量的丁布是野生山羊草物种抗禾谷缢管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