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河西地区套种大豆播期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高一优”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河西地区小麦套种大豆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我们在种植形式、规格、施肥量及品种选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于1994~1995年在张掖的小满乡古浪村,康宁村进行了播期试验观察。本文仅就大豆套种的适宜播种时期的试验结果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大豆品种选用辽86—2453,小麦品种选用永良12号。1.2试验方法:种植规格采用麦豆带幅宽80cm,其中小麦带幅宽45cm,种4行;大豆带幅宽35cm,种2行,麦豆行比4:2。小麦于3月15日机播。大豆分期播种:从4月15日开始,每隔5天播1次,至5月…  相似文献   

2.
李连贵 《作物杂志》1999,15(2):31-31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实行小麦间作越冬菠菜套种生姜是1994~1998年开展间作套种试验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新模式,推广面积200hm2以上,约占姜田面积的85%,小麦、生姜、菠菜纯收入共2万元/hm2左右。且生姜已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本地区农业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1种植规格以生姜为主茬,按生姜行距70cm,在种小麦前作垄,垄的两边各种两行小麦,行距20ck,播种量105~120kg/hm2,于10月5日前播完。垄背为生姜套种行,在10月上旬先播一茬越冬菠菜,翌年清明节前收获。谷雨前4月中旬当5cm处地温稳定通过15~18℃时,在垄背播种1行生姜,株距15cm,密度1071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田立体种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越来越多,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油、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一、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1.模式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与玉米套种、小麦与谷子套种、小麦与甘薯套种等一年两熟的粮食主体作物,在保证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套种或复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瓜果  相似文献   

4.
麦田套种作物行距、行数配置及农机具运行路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套种一年两熟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在目前试验推广初期,首先是在现有农机具和不同畦宽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1)合理布置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使小麦播种行数尽量不减行或少减行,套种作物尽量多播行,使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布置均匀合理.(2)合理设计预留农机具作业定位运行路线和套种作物待播行的空间.使农机具在麦田套种播种作业时,不(或少)辗压、挂拉伤小麦;小麦收获作业时,收割机不(或少)辗压损伤套种作物,并有利于小麦收获后及时拉运麦草腾地、中耕、开沟、追肥等农机具作业行走路线最佳方案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为推广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模式,选用川麦27和川大球盖菇1号进行套种试验,研究小麦套种大球盖菇对土壤理化性质、小麦及大球盖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套种大球盖菇能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套种对小麦和大球盖菇的生育进程影响较小,小麦和大球盖菇田间长势正常,且套种后小麦和大球盖菇的产量及多数产量性状略有提高;小麦套作大球盖菇的套作优势为12 851.2kg/hm~2,土地当量比为1.98,具有较高的产量套作优势和农田生产率;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收益达到120 008.2元/hm2,较净种小麦、净种大球盖菇分别提高692.7%、4.6%。  相似文献   

6.
小麦与生姜套种是目前高效农业的种植方式之一。一年三熟,小麦行距50cm。小麦播种后,背垄中间套种大青菜、菠菜及黄、黑心乌。3月份青菜收获后,于4月底或5月初栽植生姜。一般产小麦350~375kg/667m~2,产青菜400kg/667m~2,产生姜4000kg/667m~2。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套种小麦的播种作业是麦田套种栽培技术的第1道作业工序,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技术环节。小麦播种机具设计是否合理?将对麦田套种栽培技术其它配套农机具的设计及田间作业,套种增产增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主要结构该机主要由牵引架、液压打埂器、前后开沟器、前后镇压轮、种子箱、  相似文献   

8.
南疆小麦/玉米带田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复群体干物质积累、光俣性能以及群体冠层的研究表明:小麦套种玉米带田种植高产形成机理:一是合理增加了叶面积指数且与作物生物学要求、与当地最佳自然资源相吻合,二是改善了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表现出良好的边际效应;三是群体冠层分布合理,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光合净积累多。进一步提高产量,可通过调整作物行比、提早玉米播期、适当推迟小麦播期,延长玉米生长期特别灌浆时间来达到。其初步结论可为麦套种玉米的增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套种模式小麦群体发育情况的调查分析,在6:2式套种(6行小麦占地1.25m,2行棉花占地0.6m)模式下,小麦理论减产率为32.43%,绝对边行优势为18.62%,套种实际减产率为14.71%,相对边行优势为26.98%;12:2:2式套种(12行小麦占地2.6m,2行棉花和2行西瓜占地1.2m)模式下,小麦理论减产率为33.33%,绝对边行优势为18.62%,套种实际减产率为14.71%,相对边行优势为38.38%。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喜光耐热,实行宽行密植栽培,可与多种作物间作种植,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使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显著提高。1夏玉米与花生夏玉米宽行密植,与花生高矮间作,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每1.6m宽为一种植带,5月中旬在每一种植带小麦行间套种5行花生,每667m21万墩左右。5月下旬在小麦畦垄上套种玉米,行距1.6m,株距13cm,或穴距26cm双株留苗,每667m23300株左右。2夏玉米与秋土豆土豆喜冷凉,不耐高温强光,与玉米高矮间作,可利用玉米遮荫降温。玉米于5月下旬播种在小麦垄背上,行距1.8m,株距10cm,每667m23500株左右。小麦收获后灭茬整地,于8月上旬在玉…  相似文献   

11.
1.留好套种行 在小麦播种前精细整地,以1.8米为1个播种带,采用高低畦种植,低畦宽1米,高畦比低畦高10厘米。在低畦内种6行小麦,小麦行距20厘米,套种行内种1行西瓜,每亩密度不低于800株。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特进行了麦后复种与小麦套种饲用甜菜等项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在小麦套种甜菜的地块中复种内饲5号甜菜,试验结果表明,1.8m0.9m套种模式,临优1号小麦产量可获得299.1kg/667m2.套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密度为株距33.3cm,块根产量达到4346.7kg/667m2,茎叶产量为2517.2kg/667m2;复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栽培密度为株距26.7cm,块根产量为1625.5kg/667m2,茎叶产量为3819.9kg/667m2.套、复种后总产值为1799.2元/667m2,复种的增收率为43.4%,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北疆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分别比常规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复播玉米子粒产量高2.7%、46.1%;生物产量高1.6%、4.3%,蛋白质产量高5.5%、26.6%.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土地当量比为1.54,光能利用率1.19%,温度利用率为100%,其生长季利用指数为1.12.非传统小麦套种玉米利用套作的时间延长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热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西红柿套种小麦的种植效益,从选用优良品种、田间管理方面介绍了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从适期播种、植株调整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介绍了套种西红柿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不同模式的小麦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麦棉套作不同模式的小麦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小麦株高,根系数量,干物质积累,小麦根系活力等指标前期单作强于套作,后期套作优于单作;小麦光合速率单作强于套种;套作小麦产量与单作比,有优有劣,3:1式增产1.16%,3:2式、4:2式、6:2式分别减产24.43%、20.82%、18.52%。4种套作模式比较,各项指标以3:1表现最佳,其边际效应最好,补偿作用也最大,还有一定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山西中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套种技术,结果表明:采用小麦玉米7:2的种植模式,选用丰产、杭倒、早熟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和丰产、早熟、耐密晋阳1号玉米新品种,适时配以适宜的套种密度、小麦桔秆粉碎覆盖减(免)玉米中耕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形成全新的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无霜期只有约180天地区的棉田里,可不可以搞间作套种呢?我们在北京市平谷县大兴庄乡大兴庄村进行了以下几种方式试验。(一) 1.4米为一耕作带的棉粮套种地力一般的棉田,以1.4米为一带,沟畦宽47厘米,种小麦或大麦2~3行;台畦宽93厘米直播或移栽两行棉花,棉行相距40厘米,株距20~23厘米,每亩留棉苗4,000~4,900株。收麦后麦行里不再套种,称前套后不套。  相似文献   

18.
小麦套玉米平衡施肥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3414”完全设计方案,对参试肥料因子N、P、K 在小麦套玉米上进行肥效试验,从而获得本县不同农田等级种植小麦套玉米的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合理产量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分析N、P、K三因子之间的主效因和交互效因,构建本县不同肥力水平农田(不同农田等级)小麦套玉米的施肥配方,为肥料配方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本地区与该试地验肥力相当的中产田可按照上述经济合理产量的施肥量进行小麦套种玉米生产。每公顷应施:纯N=571.23 kg P2O5=121.38kg、 K2O=68.6kg,氮磷钾比例为N:P2O5:K2O=8.3:1.77:1。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套种花生高产高效模式与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小麦下茬复种作物的经济效益,达到种地养地相结合的目的。进行了春小麦与花生套种的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小麦播种期早、生育期短,花生又为矮棵作物的特点,达到了优势互补的目的;小麦和花生的生育性状都强于清种,无论是产量还是经济效益,两种套作形式都明显高于小麦清种。说明小麦套作花生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控释肥在小麦上的最佳施肥位置和深度,以实现小麦增产,肥料增效。设置种侧5 cm与种下的施肥位置和5 cm与10 cm的施肥深度,并将施肥位置与施肥深度交叉组合,进行盆栽与小区正交试验。控释肥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下5 cm施用的小麦产量较高,较其他处理小麦产量提高7.16%~38.52%。控释肥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下10 cm施用的小麦根区土壤无机态氮含量、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控释肥分层和分侧施用促进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并以种下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侧10 cm施用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较其他处理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35.6%。控释肥种两侧5 cm和种侧5 cm+种下10 cm施用为小麦产量与肥料利用率较高的2种优选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