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成为发展新农村的新动力源,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如何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效果比较好的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都比较好;凡是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县,农村比较落后。可见,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县域包括城乡,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县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从政策上分析了农林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农林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基本情况,以各农林高校的互动实例说明了我国农林高校在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上的相关进展,并指出了该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方丽 《吉林农业》2010,(12):14-14
县域经济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巫山县经济发展为例,分析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巫山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二要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四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五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农村面貌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县域经济是合肥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合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合肥已经初步具备了反哺农业、农村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合肥市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艳  姚荣东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8-19,12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们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县域财源建设是县城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基础,对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县城财源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和增产与节约并重的基本原则,制定正确方法和措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要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加强财政监督,严格财政纪律。促进财源建设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下,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彼此相依、互为促进的内在关系,研究了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基本性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通过不断推动"省管县"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培育新型农民等途径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农类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农科教一体化服务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以"五个结合"为特征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农类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既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又强化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服务新农村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实战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央视两会特别节目“小崔金客”中谈到:“我去河南一年多了,专门调查了20多个乡镇。这20多个乡镇里头,就有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农民人均年收入最高的可达1.2万元,一般的也在六七千元,是比较富裕的农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村里面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比较好的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农村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金矿。而生机勃勃的县域经济,必将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产业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辖域内优势产业聚集与经济发展存在一个互动的机理,一方面产业聚集促进县域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同时产业聚集促进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同时促进了就业水平的增长;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生产规模和交易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带动产业聚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远程教育:县域经济的助推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点,而新农村建设赋予远程教育新的使命。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专业化体系,致力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远程教育支持平台的构建,发挥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功能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远程教育依托电大专业化网络和社区教育载体,以职业教育为统筹、技术培训为重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谭贤楚  刘伦文  龙永红  周书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07-1807,1811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方式及乡村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经济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型、乡村文化建设以及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阐释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内容的基础性产业基地,优化经济运营机制等,使现代农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和有力推动者。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同时,提出了现代农业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中的若干支撑要素:高效的县域行政服务支撑体系、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优质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体系、强大的现代产业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加大对新媒体的开发和利用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媒体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民主政治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驱动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新媒体市场、优化了新媒体环境、促进了新媒体运营模式的变革,反哺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互利互为,相互促进,可以通过对农传播产业化、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等手段构建保障机制,实现新媒体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水平螺旋式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黄顺红  王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20-16922
根据不同类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探讨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基本模式,提出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的结合点和保障措施,促进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长效、良性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172-173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是"三农"问题,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可以促使县域经济进一步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宜兴新农村建设机制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探索创新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