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年的农药市场基本平稳、结构继续发生变化,一些质优价廉、低残留、药效好的新型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混配制剂销售明显上升;高毒、高残留农药需求明显回落,市场份额减缩;常规农药品种出现供过于求,农民已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随用随买,给旺季供应带来了压  相似文献   

2.
2001年农药市场回顾及 2002年农药市场预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01年农药市场回顾1.1总的形势2001年我国农业在克服了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发展,除粮食、油料略有减产外,棉花、糖料、蔬菜等都保持了增长态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稻、专用小麦、特用玉米、双低油菜、优质水果面积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与农业形势相对应的是,农药生产数量和出口数量持续增长,农药货源充足,保证了农业病虫草鼠害防治用药的需要;农药市场热度减弱,供大于求,淡旺季不明显;由于农产品普遍卖难,价格低迷,农民不愿多投入,农药市…  相似文献   

3.
《新农药》2005,(6):48-48
据统计分析,预计2006年全国农药需求总地(有效含量)为29.96万吨,同比增长6%。其中,需求量在1万吨以上的品种有敌敌健,乙草胺,硫酸铜.杀虫双、草甘瞵;需求最为0.8~1万吨的品种有敌百虫,代森类.多菌灵,辛硫磷。按地区分析,预计山东省需求量征3万吨以上,需求量为2万~3万吨的有湖南.黑龙江、广东;需求量在1万~2万吨的有云南,安徽、河南、江苏、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国农药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医生》2006,19(1):16-16
据统计分析,预计2006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有效含量)为29.96万t.同比增长6%。其中,需求量在1万t以上的品种有敌敌畏、乙草胺、硫酸铜、杀虫双、草甘膦.需求量为0.8-1万t的品种有敌百虫、代森类、多菌灵、辛硫磷。按地区分析.预计只有山东省需求量在3万t以上.需求量为2-3万t的有湖南、黑龙江、广东.需求量在1-2万t的有云南、安徽、  相似文献   

5.
201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在气候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展开的.上半年西南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春旱,北方地区持续低温,进入夏季后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的重大病虫害累计防治达3.33亿hm2次以上.其中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1.00亿hm2次以上,累计防治约0.85亿hm2次.  相似文献   

6.
2012年国内粮食生产受到南方持续低温阴雨,东北和西南地区秋、冬连旱,黄、淮地区严重夏旱,多次强台风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上半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下半年东北、华北玉米3代黏虫暴发,水稻"两迁"害虫重发.面对严峻的形势,各地植保部门按照农业部的部署,狠抓重大病虫监测,落实防控措施,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安全用药技术和高效植保机械,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保障了农业丰收,为粮食"九连增"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至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产,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植保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重大病虫害的累计发生面积达2.29亿hm2、累计防治面积超过2.86亿hm2次.其中水稻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0.95亿hm2次以上,防治约1.52亿hm2次.小麦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约0.58亿hm2次,防治0.69亿hm2次.玉米重大病虫害累计发生0.7亿hm2次以上,防治约0.61亿hm2次.植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部署,克服不利因素,采取各项措施确保粮食丰收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了小麦"一喷三防"、水稻"两迁"害虫防控等关键技术,继续推进农药安全使用,为粮食生产的及时控害、减少损失和保障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下对我国201 1年农药市场的概况做一介绍,并对2012年进行展望,预测新一年农药需求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 710万t,比上年增加516万t,增长约0.9%。其中,夏粮产量13 660万t,增长3.6%;早稻产量3 401万t,下降0.4%;秋粮产量43 649万t,增长0.1%;谷物产量55 727万t,增长0.8%。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各地各  相似文献   

9.
《杂草科学》2012,(1):68-68
1 2011年农业病虫害发生及农药市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的喜庆之年。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年农业生产先后遇到冬春连旱,部分地区春夏连旱,一些地区又出现暴雨洪涝以及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部分地区水稻"两迁"害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蝗虫、玉米田新发生的二点委夜蛾,以及杂草稻等对粮食生产造成严  相似文献   

10.
12002年农药市场回顾1.1加快对高毒农药的限用和禁用管理从国内情况看,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从国际市场上看,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决定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完成对高毒农药的取代工作,经过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2002年4月22日,农业部发布了第194号公告,明确规定在2000年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加强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再停止受理甲拌磷、氧乐果、水胺硫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涕灭威、克百威、灭多威等1…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的生态风险性及其减少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全国农药生产使用现状,分析了其对环境所引起的生态风险性,提出了我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的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小麦矮腥黑穗病在中国定殖风险分析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根据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TCK)萌发侵染的条件,结合气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TCK在中国冬麦区的定殖可能性。根据18年内出现适合TCK发生的年数,将中国冬麦区划分为4类,即高、中、低风险区和基本不发生区。18年内可能发生9年以上的地区为高风险区,可能发生4~8年的地区为中风险区,可能发生1~3年的地区为低风险区。计算出各风险区所占冬麦区的面积,其中,高中风险区约占全国冬麦区总面积的19.3%。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旱灾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灾情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以农业灾害统计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分析和探讨建国以来各阶段、各地区的旱灾状况及灾情的波动特征,旱灾和灾情的区域分异特征。分析旱灾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主要抗瘟基因对我国菌株的抗性分析和利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为了明确主要抗瘟基因的抗性现状和利用价值,1995-1996年采用徕自浙江,四川,湖北,广东等7个省(市)的155个稻瘟病菌菌株,测定了日本13个已知基因粳稻品种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13个抗瘟基因对我国菌株的抗性均不强,菌株毒力频率均在20%以上。但对我国各稻区的菌株而言多数稻区仍有1-3个基因的抗性保持较高的水平,浙江稻区Pi-z^t基因仍有很好的抗性,能抗95.7%的浙江菌株,四川稻区Pi-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益蝽亚科昆虫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对有较详细分布资料的52种益蝽亚科昆虫分析,中国益蝽亚科昆虫其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体,计33种,占总数的63.46%;古北界7种,占总数的13.46%。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华南、华中、西南三区分布的种占所采总数的65.38%,可见此三区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冰川的规模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以“冰川覆盖率”为首要指标的多指标综合分析,讨论了中国冰川的规模及分布。作为分析方法,又提出“有效冰川作用正差”概念,并对其特征及应用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上述研究表明,“有效冰川作用正差”与“冰川覆盖率”呈良好的指数相关,反应了冰川发育规模及分布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苹果蠹蛾在我国危险性评估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蠢蛾[Cydia pomonella(L.)]是世界检疫性害虫,以幼虫为害仁果类、核果类果树的蛀果害虫。该虫几乎分布于六大洲所有的苹果主要产区,但在我国于50年代仅局限分布于新疆(张学祖,1957),至今尚未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及西伯利亚的远东部分)。  相似文献   

18.
19.
对我国北方近几年草地螟越冬虫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 年和199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在北方农牧区的发生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一、二、三代幼虫,都有可能形成滞育越冬幼虫,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据此提出今后要搞好草地螟长期预报,必须跟踪观察各代幼虫越冬的比率和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20.
昆虫天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涛  王荫长等 《昆虫天敌》2002,24(4):180-18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抗药性昆虫天敌的种类,抗性机制,抗性筛选,抗性遗传及抗性发展假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