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上海市金山区水稻生产中应用的具体减氮效果,掌握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促进水稻生产上化肥减量增效,通过设计不同的氮肥用量梯度,开展了水稻侧深施肥减氮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减氮10%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基本持平,且差异不显著,表明水稻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可达到氮肥用量减少10%且不减产、不减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在化肥减量模式下为甬优1540高效、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试验设计包括CK(对照不施肥)、CF(常规施肥)、T1(基肥减氮15%)、T2(追肥减氮15%)、T3(基肥减氮至椒江区化肥定额制)、T4(追肥减氮至椒江区化肥定额制)。结果表明,在不同化肥减量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有显著提升;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水稻产量相比常规施肥提高8.6%,氮肥利用率是常规施肥的1.22倍;T2处理下水稻产量提高5.2%,氮肥利用率是常规施肥的1.18倍;T3处理下水稻产量提高3.4%,氮肥利用率提高3.9百分点;T4处理下水稻产量提高1.7%,氮肥利用率提高2.3百分点。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同化肥减量模式下籽粒和秸秆中的氮元素含量降低,籽粒和秸秆中的磷元素含量增高,钾元素无明显规律;在同种减氮水平下,基肥减氮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优于追肥减氮处理。因此,浙东沿海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双季稻地区宜推广基肥减氮15%模式,纯氮投入量在174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15个水稻甬优1540化肥定额制试验示范数据为基础,在高(9.0~12.0 t·hm-2)、中(7.5~<9.0 t·hm-2)、低(<7.5 t·hm-2)3个产量水平下比较分析化肥定额制和常规施肥的水稻产量、化肥和氮肥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高产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水稻产量、氮肥用量与常规施肥无差异,但化肥定额制化肥用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中低产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水稻产量、化肥用量和氮肥用量均与常规施肥无差异。不同产量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氮肥用量均低于常规施肥,氮肥的减少量占化肥减少总量的58.4%~89.1%。水稻甬优1540实施化肥定额制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高产水平下水稻化肥定额制的化肥减量效应较为显著,化肥定额制的化肥减量效应可能是由于氮肥用量的降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合理施肥是促进水稻高产的关键,然而过量施肥特别是氮肥过量现象较为普遍,为达到化肥减量增效之目的,在武义县进行水稻甬优6760氮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减氮20%、常规施肥减氮30%和常规施肥减氮40%处理比常规施肥对照水稻产量分别减产2.4%、5.0%和12.1%。常规施肥氮素投入量较高,为251 kg·hm -2,大穗型水稻甬优6760将基肥复合肥改为缓释肥,追肥早施,实现氮素减量20%,可保证水稻产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5.
氮肥减量施用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氮肥减施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的关系,明确氮肥减施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2021年公开发表的90篇论文,按照氮肥减施的比例、种植体系及其在不同条件下(肥料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酸碱度以及水分管理等)的作物产量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氮肥减施0—40%没有显著降低水稻产量,氮肥减施0—30%没有显著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但是减氮30%—40%显著降低了小麦和玉米产量,减产分别为6.1%和5.4%。不施氮肥区产量水平没有显著影响3种作物氮肥减施的产量效应。土壤全氮含量>2 g·kg-1时,氮肥减施水稻产量(6.5 t·hm-2)显著高于常规施氮产量(6.3 t·hm-2);土壤全氮含量>1 g·kg-1时,氮肥减施小麦产量(6.9 t·hm-2)显著低于常规施氮产量(7.4 t·hm-2);土壤全氮含量>1.5 g·kg-1时,氮肥减施玉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SFT)、缓释氮肥减施 25% 一次施用(SFB)、缓释氮肥减施 25%并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施用(SFB+OS)5 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SFB 处理的田间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3 d 高于 CF 处理,之后迅速降低,并保持较低的水平;SFT 处理和 SFB+OS 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1 周与 CF 处理基本一致,之后均显著低于 CF 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减氮处理对水稻秸秆和籽粒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F 处理相比,不同减氮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增幅分别达到 35.16%、33.58% 和 16.84%,其中 SFB+OS 处理增幅最大。【结论】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和缓释氮肥减施 25% 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性基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尤其是 SFB+OS 处理),且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持平,是广州市郊水稻实现氮肥减施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特进行了水稻氮肥不同用量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在配方施肥基础上增氮5%的处理为最高,较配方施肥处理增产0.47%、每667 m2净收益增加1.99元;在配方施肥基础上减氮5%的水稻产量略低于配方施肥处理,每667 m2净收益减少1.92元,但产投比高达9.56。从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以在配方施肥基础上减氮5%的施肥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水稻生产上科学施肥水平和氮肥利用率,特进行了氮肥减量施用对"扬粳805"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常规施肥、减氮5%、减氮10%、减氮20%4个处理中,减氮5%的处理能显著提高"扬粳805"的苗情长势,较常规施肥的千粒重增加1%,每667 m2产量减少0.7%。  相似文献   

9.
设置缓控释氮占总氮20%、40%、60%的3个不同配比缓控释氮肥处理,用氮量为216 kg·hm -2,和常规施肥处理,用氮量为270 kg·hm -2,同时设置不施氮肥对照,研究缓控释肥与速效氮肥配比不同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减20%的条件下,缓控释肥一次施用相较于常规施肥仍可维持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可以增加水稻有效穗;缓控释肥60%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而缓控释肥20%、缓控释肥40%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变化。缓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上有省工节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稻精确施氮与不同氮肥用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稻精确施氮与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南粳46)施肥养分含量以纯氮240 kg/hm2、五氧化二磷75 kg/hm2、氧化钾90 kg/hm2是适宜可行的。在精确施氮试验中,精确施氮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在不同氮肥用量试验中,以施氮240 kg/hm2处理水平产量、效益最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氮肥施用量,以绥粳27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不施氮肥和几种不同聚脲甲醛施用量处理,研究聚脲甲醛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减少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也呈下降趋势,等量施肥情况下,施用全量聚脲甲醛的处理碱解氮含量高于减量施肥,且MU70处理碱解氮含量高于MU50处理;减量施肥下氮肥利用率低于常规施肥,全量施肥氮肥利用率较减量配合尿素处理高;各聚脲甲醛减氮处理的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均低于常规施肥,施用全量MU50、MU70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常规处理;各减施氮肥处理的产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全量聚脲甲醛下,MU50处理比常规施肥产量高,MU70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低。说明施用全量MU50可以保证水稻产量不低于常规施肥,且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施肥。  相似文献   

12.
陈俊  姜慧 《上海农业科技》2023,(2):133-134+137
为探明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18.0 kg时,水稻产量较常规施肥略有下降;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18.5 kg时,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基本持平,达到了化肥减量增效的效果;每667 m2纯氮施用量为19.5 kg时,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表现均较好。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了双酶尿素对水稻成穗率、产量结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双酶尿素后,氮肥利用率提高;等氮条件下,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在等氮情况下,2试验点平均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增加6.2%,达显著水平;双酶尿素减少用量后,总粒数、实粒数增加,千粒重降低,在减氮20%內,产量仍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因此,在同等收益情况下,可用双酶尿素代替普通尿素,并减少20%用量。  相似文献   

14.
增施有机肥减施氮肥对露地膜下滴灌洋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将减少氮肥施入量増施有机肥,对洋葱生长、产量作初步的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用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施用,同时提高洋葱产量、品质。通过当地农户整个生育期所施氮磷钾肥的量,在其施肥的基础上,将氮用量分别下调10%、20%、30%,保持磷钾肥量不变,减氮20%与常规相比差异显著,产量增加了833.4kg/667…m2;减氮30%产量较常规产量增加了360…kg/667…m;减氮10%产量较常规产量增加了413.3kg/667…m2。减氮20%与减氮10%和30%这2组中的产量相比差异不大。说明减少氮肥施用与增施有机肥后洋葱产量相较于常规来说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9年在浙江金华、平湖2个试验点开展单季稻种植化肥减量施肥研究,以确定适合长三角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单季稻种植的化肥减量施肥方式。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处理)、常规施肥(N1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为4∶3∶3;纯氮施用量为225.0 kg/hm2)和4个化肥减量施肥处理[N2处理,常规施肥减氮,氮肥运筹同N1处理;SF1、SF2、SF3处理,缓释肥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7∶3∶0、7∶0∶3、7∶0∶0;纯氮施用量为187.5 kg/hm2],磷钾肥施用量一致。采集成熟期水稻植株,测定计算单季稻产量、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产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SF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实现了稳产甚至增产,但等氮条件下金华试验点只有SF2处理相比于常规施肥减氮处理的单季稻籽粒产量仅提高1.43%;而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为0.46%~9.38%。(2)N...  相似文献   

16.
为客观评价水稻化肥定额制实施成效,对浙江省47个水稻化肥定额制试验示范区的基础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比较常规施肥和化肥定额制处理水稻产量、化肥用量、氮肥用量、施肥次数的差异。结果显示,化肥定额制水稻产量较常规施肥高2.6%,化肥定额制化肥、氮肥用量分别较常规施肥降低14.2%、14.6%,化肥定额制施肥次数较常规施肥减少0.3次;常规施肥和化肥定额制化肥、氮肥用量均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化肥、氮肥用量水平分布在中等水平,少数地区化肥、氮肥用量水平分布在正态分布曲线两端;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定额制化肥、氮肥用量曲线前移、用量区间压缩。化肥定额制可在小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化肥、氮肥投入,化肥定额制的实施可降低化肥和氮肥投入、缩小地区间施肥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水稻科学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新型氮肥对广东地区水稻减肥、增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效果差异.[方法]以广东水稻土、粤香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单施尿素)为对照,研究氮肥增效剂(含脲酶抑制剂)及其减氮、多功能氮肥(硫包衣尿素)及其减氮、五粮旺(内含脲醛缓释氮)及其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磷钾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尿素相比,施用五粮旺(内含脲醛缓释氮)及其减氮处理的实产显著增加了35.9%、27.9%,五粮旺处理的氮、磷、钾肥吸收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9.9%、110.0%、35.1%,五粮旺减氮处理的氮、磷、钾肥吸收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6.0%、70.0%、23.3%,达到了减肥、增效、增产的目的;增效氮肥(含脲酶抑制剂)、多功能氮肥(硫包衣尿素)处理及其减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产生的效果与常规尿素处理的效果相类似.[结论]不同新型氮肥按照减肥增收效果表现为五粮旺=五粮旺减氮20%>增效氮肥≈常规尿素>多功能氮肥减氮20%≈多功能氮肥≈增效氮肥减氮20%.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冬小麦氮肥合理的减量比例,试验设缺素区、配方肥及减氮区、常规施肥区处理7个,分析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植株氮素积累量、养分利用率变化。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区的高氮施肥水平并不有利于冬小麦氮素向穗部分配及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配方肥减氮15%时,与配方肥区、常规施肥区两年相比千粒重、有效穗数均无显著差异,但千粒重、有效穗数均值达到最高;减氮区籽粒、植株氮素积累量整体随施氮量减少而下降,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表现为随施氮量减少而先增再减后下降趋势。在当前肥力水平下,配方肥减氮15%,施氮量11.05 kg/667 m2的产量最高,与配方肥区、常规施肥区产量差异均呈不显著,植株、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达到最优。本试验为指导冬小麦区域氮肥减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节肥增效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倒伏、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水稻品种“吉农大138”为材料进行2年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模式农民传统(T1)、增密减氮(T2)、改良农民传统(T3)、有机肥替代化肥(T4)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减氮和改良农民传统比农民传统的2年产量分别平均提高11.42%和3.31%;穗数分别提高19.75%和14.75%,千粒重分别提高8.72%和4.99%,每平方米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增密减氮比农民传统的氮肥偏生产力增加29.01%;且水稻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SPAD值均比农民传统模式更优化。增密减氮施肥能够增加水稻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干物质量、光合势和增加水稻产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可减少氮肥施用量,是一种较好的水稻轻简化栽培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不同土壤硝态氮残留梯度下减施氮肥后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变化,为保证合理减施氮肥,有效降低麦田土壤硝态氮残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硝态氮残留情况下氮肥减施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农户施肥相比,监控施肥的氮肥用量减少55 kg·hm-2(26%),产量为5 885 kg·hm-2,比农户施肥增产3.1%,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32.4 g·kg-1,与农户施肥相比无显著差异。当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5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低,为4 252 kg·hm-2,硝态氮残留在55—10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7 186 kg·hm-2,硝态氮残留量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100 kg·hm-2时,不施氮肥小麦产量会显著降低,但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合理减施氮肥,无论土壤硝态氮残留多少,均不会减产。土壤硝态氮残留>300 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平均为146.93 g·kg-1;当土壤硝态氮残留量<200 kg·hm-2时,不施氮肥会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但通过监控土壤硝态氮合理减施氮肥,无论硝态氮残留高低,均不会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硝态氮残留介于55—100 kg·hm-2时,农户与监控施肥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4.5和123.1 g·kg-1。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小麦氮肥吸收效率(地上部吸氮量/施氮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36 和45.7 kg·kg-1,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61.5%和57.1%。【结论】综合考虑维持北方麦区小麦较高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收获期1 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应介于55—100 kg·hm-2。基于小麦目标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监控,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对实现小麦氮肥减施、绿色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