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茶史之考证关于台湾产茶历史,连横在《台湾通史》农业志有绪言中写道:“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桀)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茶之佳者,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次为八里坌堡,而  相似文献   

2.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于辛亥革命前后,在《雅堂文集》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上者每斤十至二十金,中亦五、六金。三州之人嗜之,他处之茶不可饮也。新茶清而无  相似文献   

3.
邢湘臣 《茶报》2004,(3):46-46
自古至今盛名不衰的“碧螺春”茶。清代词人李菁客盛赞日:“谁摘碧天色?点入小龙团.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龙井洁、武夷润、齐山鲜,瓷瓯银碗同涤,三美一齐兼”。在古人心目中,“碧螺春”茶兼有三美,在西湖龙井、武夷岩茶之上。由此可想品位之高,故今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相似文献   

4.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5.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6.
巩志 《中国茶叶》2010,32(2):29-30
武夷岩茶驰名世界,其中尤以大红袍品质最佳,被称为“岩茶之王”,名扬海内外。“福建之茶以武夷产者,声名最著,昔时充为贡品,大红袍为佛茶神品,今亦以品质优异,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8.
秦威 《福建茶叶》2000,(1):41-42
一对于台湾省的茶业来说,木栅铁观音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般认为木栅铁观音茶系台湾包种茶之一种,一位茶叶专家对其有如下描述“条空卷绉曲而稍粗长,外观深绿色,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干茶具有兰花清香。冲泡后,茶香芬芳扑鼻,汤色黄绿清澈。茶汤滋味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口甘力强。具有‘香、浓、醇、韵、美’五大特色”。据台湾茶叶专家认为“木栅铁观音,和文山包种茶之有今日蓬勃朝气,无论茶种与制造技艺都当溯源于武夷、安溪。”几年前,一位台湾朋友,原设在福州市五一广场附近的“台湾新娘婚纱店”的老板陈先生从台来榕,给我带来一盒…  相似文献   

9.
武夷岩茶文化所含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仅能扼要地述说如下:1武夷茶包含武夷岩茶,但武夷岩茶虽是武夷茶中的主要部分,而不能概括统称为武夷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南北朝(公元479-502年)的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称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已有文字记述。至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贱用之“,至同代光启年间(公元885-886年)进士、郑谷之徐寅腊石茶诗云“武夷初暖日初园、采摘…  相似文献   

10.
台茶源流在武夷台湾也有野生茶树分布,在南投县的眉原山上,如今还保存着野生茶林。据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称,眉原山野生茶树的树龄,在两百年以上。日本名城大学桥本实教授曾前往考察,并报道眉原山尚存的野生茶树,主干直径达90余厘米。但是,台湾栽培的茶种,则是一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自福建携带而至。《台湾通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  相似文献   

11.
初探近代闽江茶叶贸易对福州港兴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中武夷茶又是茶中精品,“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明代,“(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降至清代,武夷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进一步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12.
福建乌龙茶是福建出口的乌龙茶产品的总称,包括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以及以品种名称命名的福建所有乌龙茶。我省最早出口的茶叶称武夷茶,至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随着武夷茶大量出口,才有乌龙茶之名。乌龙茶名称的前身称“乌余”,又称“青茶”。“青茶”原先是指乌龙茶的在制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何时有茶?如从“武夷茶”三字考证,则至唐朝的史书中也很少看见。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说,值得研究。按中国茶叶二世纪由西南向东南推进,武夷山早该有茶了。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得行家尝识,只不过当时不是以“武夷茶”为名,而是以其别称。  相似文献   

14.
武夷品俊寰球同珍 --为武夷山首届世界遗产节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志 《福建茶叶》2001,(2):47-48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双绝于人寰.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羈利通天下”②,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③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hea  相似文献   

15.
福建的武夷岩茶,产制历史悠久。唐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茶献地仙”之句。宋代章岷的《斗茶歌》中也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记载。“大红袍”叶片厚,色微红,香气馥郁,味道清远,冲泡八、九次甘味如新,有“茶中之王”“茶皇后”之称。说起“大红袍”,还有一段流传较广的历史故事。据说宋皇帝御驾武夷山游览,突然患病不起,山僧献上九龙窠二丛茶泡制的茶水,饮后病全消,宋帝便脱下大红袍令人  相似文献   

16.
▲85.023台北发起“以茶代酒、以文会友”活动/《人民政协报》1985.5.14. 台湾[茶艺协会]、[工商管理学会]、[观光协会]等一些民间社团,不久前在台北市联合发起一项[以茶代酒、以文会友]活动。据台报报道,发起这项活动的主办单位  相似文献   

17.
武夷茶话     
武夷茶始见于文献,或以为唐元和(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最古,以“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为佐证。则武夷茶在九世纪初叶,采制技艺已具相当水平了。  相似文献   

18.
茶文三题     
(一)武夷识茶 很长时间,我对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知道的不多,偶尔也坐茶馆,听朋友侃茶道,却没有人脑、人心,真正识茶,还得从去武夷山说起……  相似文献   

19.
建阳市漳墩镇桔坑村南片自然村 ,地处武夷山东南麓一个山间小盆地。这里群山叠翠 ,绿水蜿蜒 ;古道芳草 ,清溪扁舟。天时地利 ,使这里成为茶叶的最适宜区。早在宋朝 ,这里就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属区 ,所产茶叶“皆曰北苑”。元大德年间(12 97~ 130 2年 )建安北苑贡茶失去应有地位 ,而逐步让位给武夷贡茶。一直到清朝 ,南坑所产茶叶”但称曰武夷”。由于清朝宫庭昏聩腐朽 ,贪官受贿成风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武夷茶的掠夺、控制和扼杀 ,使得武夷茶从盛到衰。武夷茶中的”南坑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困境中 ,以茶为主业的人 ,有的弃茶改从他业 ;有…  相似文献   

20.
泉州清源茶     
泉州清源山传说宋朝就有种茶,然而见诸文献,则以明代记述较多。许次纾《茶疏》(1599)“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谢肇制《五杂俎》“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此后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