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产养殖》2009,(6):20-20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日前称,浙江省近海海域即将进入赤潮高发期。2009年4月23日,温州苍南县大渔湾一带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60平方公里,呈块状分布。24日赤潮面积扩大为80平方公里。受降雨影响,25日赤潮已消散。截至目前,赤潮发生海域尚无鱼、虾死亡报告。这次赤潮已临近养殖区,预计近海海域即将进入以甲藻为主的赤潮高发期。  相似文献   

2.
厦门海域赤潮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斌 《中国水产》2012,(10):27-29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西部与漳州毗邻,北接泉州,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厦门海域环绕厦门岛,主要由同安湾、西海域、东部海域组成,其中同安湾与厦门西海域由高集海堤隔开,并通过一闸口相连.近五年来,发生在厦门海域的赤潮呈多元化的趋势,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冬季赤潮接连发生,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类也不断出现以前未引起过赤潮的种类. 厦门海域的赤潮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近五年来有关赤潮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没有较系统介绍近几年赤潮现状的报道.本文通过近五年厦门海域赤潮的发生情况,详细地分析赤潮现状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实现厦门海域赤潮研究和控制,海洋保护和管理,改善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厦门同安湾2003年5月28日至7月21日以地中海指管藻为主的硅藻赤潮的跟踪监测,研究了赤潮发生前后,海域水环境中水温、盐度、pH值、DO、COD、无机氮(D IN)、活性磷酸盐(PO4-P)、叶绿素a含量与赤潮种群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次赤潮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海水中丰富的无机氮和PO4-P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营养基础,适宜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可能是诱发硅藻赤潮的原因之一,海水中PO4-P则是硅藻赤潮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水中DO含量变化可作为赤潮预报的主要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4.
视觉·赤潮     
《海洋与渔业》2012,(4):48-49
赤潮,又称有害藻华。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异常自然现象。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赤潮生物隶属于10个门类。其中浮游植物约330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140余种,其中30多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5.
赤潮对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它不仅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更会给海洋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浙江海域是赤潮的多发区,据统计,2001~2009年浙江海域共发现赤潮287起,累计面积约80000km2,其中有毒有害赤潮达38  相似文献   

6.
2010年7月8月.广东省深圳大鹏湾和惠州大亚湾近岸海域先后暴发了赤潮事件。赤潮主要集中在惠州大亚湾澳头渔港海域、东升至坝光网箱养殖区和深圳大鹏湾盐田渔港至南澳附近海域。赤潮带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宽均约3公里左右,长4-7公里不等。赤潮带海水颜色从浅到深依次为砖红色、红褐色和褐色,若船只驶在赤潮带上,船尾浪花会散发出耀眼红色。澳头渔港海域的赤潮带由于靠近渔港。赤潮带上漂浮着死鱼和白色泡沫,并伴有浓烈腥臭味。8月18日赤潮开始消退,赤潮带海水颜色逐渐变浅,同时产生絮状物和泡沫。8月25日,海水颜色基本恢复正常。赤潮在发展和消亡期间均未对当地海洋相关产业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7.
姚炜民  金彬明  徐菊妹 《水利渔业》2006,26(3):73-74,94
通过对发生在2004年5月洞头列岛附近海域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赤潮的连续监测发现:赤潮发生期间,环境化学要素变化明显,pH、DO、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随着赤潮发生、维持和消亡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赤潮消亡速度与该海域的风、浪和水体中磷含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秦皇岛海域赤潮发生情况,对2005-2017年的秦皇岛市海域海洋赤潮数据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型面积赤潮(大于100 km 2)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9.
渤海赤潮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害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1990年联合国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渤海过去有我国鱼类宝库的美称,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影响最深,在我国四大海域中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是赤潮频频发生的海域,近年来,渤海赤潮发生的时间越来越早,频率越来越高,受灾面积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严重影响了海产品的生产和海洋环境的质量,经济损失惨重,不仅对渤海天然种群和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也已危及人类健康。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渤海污染和赤潮的发生已成为当务之急。一 、赤潮赤潮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通常是被陆地…  相似文献   

10.
近年福建海域赤潮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赤潮是由小型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引起的。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数十种,每种不同赤潮生物引起的赤潮,其特点和所需的环境条件都有差异。必须对我省的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习性利大量繁殖的规律,逐一进行研究,才能预测预报赤潮,减轻赤潮火害。自祸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以米,赤潮监控已成为海洋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的重点,目前闽尔四(石霜)海域、三沙湾、厦门湾已列入赤潮重点监测海域,其它海域也全面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全省有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宁德海洋环境监测站、宁德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闽东海洋环境监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以来秦皇岛海域爆发褐潮,赤潮种是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 ferens),2017年8月对秦皇岛北戴河海域进行了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抑食金球藻赤潮爆发期间的海水环境因子,主要分析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海域大部分区域重金属含...  相似文献   

12.
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3月和2009年2月,厦门海域发生了以血红哈卡藻为优势藻种的赤潮,两次赤潮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针对近两年厦门海域两次在冬季爆发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发生前后,1000hPa环流形势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倒槽或者气旋,并随着冷空气的北退而向内陆地区延伸,台湾海峡的气流多为东南到西南向,气温和水温持续回升、风速偏弱、相对湿度偏高,盐度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此种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促使了厦门海域冬季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与动态     
《水产养殖》2010,31(6)
<正>台州海域发生今年首次赤潮据椒江区海洋环境监测站消息,5月6日,大陈海域发生2010年首次赤潮,温岭、玉环等海域也相继出现了赤潮。该监测站监测到,本次赤潮主要分布在上下大  相似文献   

15.
略谈我国的赤潮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藻类细胞异常增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危及鱼、虾、贝和藻等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我国最早有关赤潮的记载是1933年。解放后,渤,黄、东、南海邻近港湾均陆续有过赤潮的报道。香港地区,1975-1984年共发生84次赤潮,  相似文献   

16.
吴琴瑟 《海洋与渔业》2009,(8):45-46,17
随着近海局部海域环境条件的变化,海水中某些微小生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繁殖,而形成赤潮。近年来赤潮发生频率逐年增多。其中1998年-2002年的5年间发生赤潮221起。而2007年我国海域发生赤潮82次,累计发生面积约11610km^2,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6000万元。这些赤潮多数发生在近海港湾、给沿海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广东近年来对水域环境进行不少保护措施,但近海水环境并不乐观。因此,为了确保海洋渔业减少损失,我们要了解赤潮形成原因,对渔业的影响,及防范措施,采取有效的对策,尽量减少对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生活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7年-2006年对我省近岸海域历次赤潮的应急监视监测资料,初步分析了广东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并就未来我省的赤潮防治对策和努力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诱发三都湾海域赤潮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升,从11.80℃升至21.20℃,赤潮发生时的水温维持在16.40~21.20℃之间;盐度呈现下降状态,从25.12‰降至23.30‰;pH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从8.03升至8.25;营养状态指数E值维持在1.6~9.2之间,长期属于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发生与水温、盐度、pH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斌 《福建水产》2012,34(5):392-397
本文根据2009年1—2月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本次赤潮的变化特点,并对血红哈卡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是厦门海域有记载的赤潮中,发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赤潮中血红哈卡藻比中肋条藻更具竞争优势,对水温变化的适应性很强。盐度对血红哈卡藻的繁殖具有刺激作用。在无机磷限制环境中,血红哈卡藻更具竞争优势,而无机氮含量高有利于血红哈卡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 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升,从11.80℃升至21.20℃,赤潮发生时的水温维持在16.40~21.20℃之间;盐度呈现下降状态,从25.12‰降至23.30‰;pH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从8.03升至8.25;营养状态指数E值维持在1.6~9.2之间,长期属于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发生与水温、盐度、pH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