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坡地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对表土养分流失影响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等高植物篱带间距选择是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的表土养分流失控制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植物篱带间养分流失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在带间径注以侵蚀处于溅蚀公散-片流搬运为主的阶段时,篱前淤积层宽度应使水流流速衰减至小于一定粒径的土壤细颗粒的起动流速,才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通过推导的一些公式估算,在三峡库区秭归县的植物篱试验区,带间距相当于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6m)时,天然降雨条件下片流侵蚀仍不足以侵蚀携带<0.02mm的土壤颗粒,因此,细沟侵蚀是决定此类地区土壤细粒物质侵蚀的关键因素,从控制带间表土表失出发,等高植物篱带间距控制在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以内。  相似文献   

2.
紫色土表土结皮发育特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了紫色土表土结皮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有、无雨滴打击下,紫色土在30min内均形成稳定结皮层,厚度约7~8mm;淋移作用是紫色土形成结皮的主导作用,降雨打击使表土在降雨前期迅速形成致密薄层,抑制了淋移作用并使盖网处理的结皮容重略高;孔隙的剖面分布对入渗、抗剪强度有较大影响,表现在发生层总孔隙度低但分布均匀的盖网处理具有更强的入渗能力,且由于降雨初期未发生致密上层使其抗剪强度略低。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不同降雨强度下工程建设区裸露坡地土壤侵蚀过程和氮素流失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强度(1,1.5,2mm/min)和处理(裸地、坡面覆盖纱网)对工程裸露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径流强度、径流含沙量、土壤剥蚀率都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呈现负相关关系。(2)累积泥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在裸地处理中呈现线性函数关系,在纱网处理中呈现幂函数关系。(3)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浓度随降雨历时呈现"下降—稳定"趋势,氮素流失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NO_3~-—N流失量占总氮比重高于NH_4~+—N。(4)土壤坡面覆盖纱网后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量和氮素流失量,其中径流量和NO_3~-—N流失量在小雨强处降低效果显著,分别降低了60.21%和56.74%;TN流失量和NH_4~+—N流失量在小、中雨强处降低效果较好,均达到59.26%以上;侵蚀泥沙量在小、中、大雨强处均降低了79%以上。说明土壤坡面覆盖纱网这一措施对降低工程建设区裸露坡地土壤侵蚀量和氮素流失量具有效果显著,可以作为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4.
横坡垄作是一种常见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它通过增大坡面拦蓄和入渗能力,进而影响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为揭示黄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特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利用投影面积为4.5 m×1.5 m的径流小区,设计降雨强度(90 mm·h-1)、5个地表坡度(3o、5o、10o、15o、20o)以及横坡垄作和平整坡面两种坡面处理,探究横坡垄作对不同坡度坡耕地产流产沙特性及其携带的氮磷养分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坡面坡度小于20o时,横坡垄作能明显降低降雨过程中坡面的产流产沙量,产流量和产沙量最大分别可降低95%和99%;而当坡度增大至20o时,横坡垄作坡面发生断垄,横坡垄作对径流和泥沙的控制效应随之减弱,产流和产沙量会接近或大于平整坡面。(2)横坡垄作对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较小,但对养分流失量具有明显影响。坡面坡度小于20o时,横坡垄作具有较好的控制坡面养分流失量的效果;当坡度增大至20o时,横坡垄作控制养分流失的作用减弱。径流中全氮的流失量始终大于全磷的流失量;除横坡垄作10o坡面外,泥沙中全磷的流失量均大于全氮的流失量。(3)坡面养分流失量主要由坡面径流量和泥沙量决定。径流养分流失率和产流速率、泥沙养分流失率和产沙速率满足线性正相关关系。横坡垄作对径流和泥沙中养分减少效益分别可以达到45%~100%、59%~100%。整体上而言,横坡垄作是控制坡面土壤侵蚀及减少养分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坡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人工降雨室内试验,研究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养分的流失过程。坡度、雨强对其流失过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了裸露坡地及沙网覆盖两种处理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结果表明:随坡度,雨强增大,养分流失量也增加;试验小区覆盖纱网消除雨滴动能后,土壤养分流失量比裸露坡地减少60%左右;养分流失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正相关,多数泥沙样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高于土壤中养分含量,尤以有效磷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选择抚仙湖典型入湖小流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烤烟坡地,采用标准径流小区法进行观测,通过2007年6-9月10场降雨产流过程的地表径流及侵蚀泥沙中的氮磷流失情况的连续监测,研究烤烟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产流量与最大10min降雨强度相关性较强(R^2=0.8789),产沙量与最大30min降雨强度相关性较强(R^2=0.9445);2)TN、氮氮输出浓度随施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3)TP输出量与最大10min降雨强度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0.8971);4)TN输出量与产流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P输出量与产流量及产沙量之间相关关系都极显著,TN与TP输出量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2(sig=0.106)。  相似文献   

7.
水平阶影响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小流域——尖山河流域为试验区,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研究有、无水平阶作为拦水带对红壤坡地产流产沙及土壤氮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水平阶相比较,水平阶具有显著降低产流、减少产沙的作用,可使径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67.9%,79.5%;水平阶使径流中总氮和氨氮浓度以及泥沙中全氮和速效磷的浓度增加,使径流中的总磷浓度及泥沙中的全氮和速效磷浓度降低;水平阶使各形态的氮磷素输出量均显著减少;水平阶使坡耕地氮磷素流失总量分别减少了53.47%和86.83%。其中,泥沙结合态氮、磷素分别减少了30.89%和84.99%,随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2.58%和1.84%。红壤坡耕地在无水平阶措施下,土壤氮素流失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在水平阶措施下以径流流失为主,但磷素始终都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综上所述,坡耕地推行水平阶作为拦水带,对南方降雨丰沛地区,是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粒径黄绵土的溅蚀规律及表土结皮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琴娟  蔡强国  胡霞 《土壤学报》2007,44(3):392-396
溅蚀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开始,为侵蚀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本文选择了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绵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土样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土壤颗粒的溅蚀规律和表土结皮的形成过程,以及溅蚀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土样的溅蚀量差异明显,粒径在0.15mm附近的土壤颗粒最易被溅蚀;在一定的降雨历时内不同粒径土样的表土结皮发育完善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很好地解释溅蚀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模拟降雨下黄土表土结皮的侵蚀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室内模拟降雨实验,对比分析有表土结皮、无表土结皮表面的溅蚀、坡面侵蚀过程,探讨表土结皮的侵蚀响应.结果表明,表土结皮对溅蚀量的影响与降雨历时有关,在短历时降雨(<20 min)下,因有表土结皮表面存在松散细小颗粒,其溅蚀量大于无表土结皮表面;降雨历时>20 min时,有表土结皮表面的溅蚀量表现出明显大于无表土结皮表面的趋势.有表土结皮表面的入渗率明显低于无表土结皮表面,因产流与入渗有紧密关系,表土结皮进而影响产流时间、产流量和产沙量;与无结皮表面相比,有表土结皮表面的产流时间提早,产流量快速增加,产沙量递增,易于发育细沟侵蚀.  相似文献   

10.
植被类型对黄土坡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植被类型影响黄土坡地径流、土壤侵蚀和和养分迁移过程。该研究通过野外水流冲刷试验,对比分析了6种植被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黄花拦蓄径流作用最为明显,而大豆最弱;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会出现峰值特征,其中苜蓿控制土壤侵蚀作用要优于其他植被;径流中硝态氮和水溶性磷的浓度在放水初期随时间迅速衰减,而后趋于稳定,幂函数比指数函数能更好的描述径流中硝态氮和水溶性磷浓度变化过程;泥沙中的硝态氮含量随时间迅速衰减,而有效磷的含量则随着时间逐渐波动减小,二者的最高含量均发生在苜蓿地。养分的富集率与土壤侵蚀量成反比;径流硝态氮流失总量的大小关系为谷子苜蓿柠条玉米大豆大黄花,水溶性磷流失总量的大小关系为谷子玉米柠条大豆大黄花苜蓿,谷子、玉米、柠条、大豆、大黄花各自硝态氮和水溶性磷的流失总量基本相同(P0.05);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随着深度增大呈现出峰值特征,且峰值存在的深度不同,土壤有效磷主要积聚在表层5 cm以上,5 cm以下含量极低。综上可知,野外草本植被在拦截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和控制养分流失方面要优于农田作物,在植被恢复中应广泛采用农地撂荒的方式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58,自引:15,他引:58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雨强较大情况下 ,土壤养分以泥沙形式随径流迁移 ;当雨强较小时 ,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流失量占流失泥沙养分量的比例较高 ,土壤养分流失氮、磷、钾分别达到 5 3.12 % ,2 3.1% ,2 1.5 % ;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流失泥沙中均有养分富集现象 ,但富集率各不相同 ;土壤养分流失量与雨强及泥沙流失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农艺措施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地小流域植物篱和4种农艺措施相结合对坡耕地水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平衡施肥、间作和垄作对坡耕地均能不同程度地截留土壤和氮磷,其中,分别减少氮素和磷素流失31.22×10~(-2)~40.05×10~(-2)kg/hm~2和0.03×10~(-2)~1.04×10~(-2)kg/hm~2;植物篱小区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31.3%和53.9%.上述措施对小流域养分、水土流失都起到了很好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利用方式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分配及水肥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南方红壤坡地3种典型利用方式(休闲荒地、常规农作和茶园)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水肥流失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水分含量高低顺序为休闲荒地>茶园>常规农作。②常规农作产流不稳定,产流量明显高于休闲荒地和茶园,休闲荒地和茶园的产流无差异。③随径流损失的养分以氮素损失为主,养分损失量高低顺序为:常规农作>茶园>休闲荒地。从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及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南方红壤坡地利用以茶园利用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利用方式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分配及水肥流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南方红壤坡地三种典型利用方式(休闲荒地、常规农作和茶园)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水肥流失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水分含量高低顺序为休闲荒地〉茶园〉常规农作。②常规农作产流不稳定,产流量明显高于休闲荒地和茶园,休闲荒地和茶园的产流无差异。③随径流损失的养分以氮素损失为主,养分损失量高低顺序为:常规农作〉茶园〉休闲荒地。从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及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南方红壤坡地利用以茶园利用为宜。  相似文献   

15.
红壤坡地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30  
在 8~ 15°的红壤坡地上 ,对水土流失作了 14年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与土壤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红壤坡地一经开发利用 ,径流量就成倍地减少 ;而侵蚀量在开始的头 2年成倍增加 ,第 3年后趋于稳定。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呈极显著的对数正相关 ,坡度每增加 1°,土壤侵蚀量递增约 12 0 t/ (km2·a) ;土壤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负指数相关 ,当植被覆盖度 >6 0 %时 ,土壤侵蚀量在 2 0 0 t/ (km2 · a)以下 ;土壤侵蚀量与耕种方式密切相关 ,等高耕种的侵蚀量仅为顺坡耕种的 1/ 6。应用土壤肥力平衡观点 ,提出了 Q2 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侵蚀允许指标为 <30 0 t/ (km2· a) ,为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研究对象,对2005—2009年汛期(5—11月)径流小区的径流量、侵蚀产沙量及养分流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同为10 m坡长的径流小区,其径流量和养分流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裸地、坡耕地和石坎梯田,产沙量最大的是裸地,其次是石坎梯田,最小的是坡耕地;与裸地小区相比,10 m坡长的水土保持措施小区可减少全氮流失量50.5%~91.4%、减少全磷流失量31.8%~75.8%;20 m坡长裸地径流小区的径流量、泥沙量和养分流失量均明显大于鱼鳞坑,鱼鳞坑小区可减少径流量68.4%~83.0%、减少产沙量71.1%~82.7%、减少全氮流失量64.4%~74.9%、减少全磷流失量40.6%~87.3%。说明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减少养分流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地土壤养分空间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型异常明显。为了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及人为活动对坡地土壤养分空间动态的影响,以杭州市西郊的低山丘陵区为研究区,选择混交林、竹林、和坡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地,进行了坡地三维空间采样和室内N,P,K含量的测定。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得以下结论:(1)坡耕地土壤N,P,K的绝对含量最高,空间变化以5 cm土层波动最大;竹林地则以10 cm土层波动明显,混交林地空间分布规律性高;(2)3种土地利用方式坡地中N,P,K养分从坡顶到坡底总的趋势是呈递减状态,其中坡耕地递减强度最大;(3)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N,P,K含量空间动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人为活动方式、强度、频率和深度不同所致;(4)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的总趋势与坡面汇流和土壤侵蚀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轻坡耕地土壤的养分流失,测定农作物根系对径流中养分流失的影响可以从侧面评价不同作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选取云南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生育期内坡耕地的产流次数、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径流中养分流失量以及通过采用剪切箱,在农作物生育期对玉米、马铃薯单作与间作等3种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根系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常规管理条件下,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玉米马铃薯间作产流次数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减少4次和2次;在开花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49%,27.15%;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9.67%,40.31%;在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径流携带总磷养分流失最少,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78.06%,73.98%。成熟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达到显著水平(P0.05),间作处理较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处理根长分别增加了80.06%,73.54%。在全生育期,玉米马铃薯间作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径流中总氮养分流失量分别达到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下农作物根系较单作更发达,更有利于控制径流中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9.
非洲狗尾草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研究优良牧草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带的水土保持效应,于2001~2002年在云南昆明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纳罗克非洲狗尾草草带(A)、迈洛克高羊茅草带(B)和无草带种植(C)三个处理,坡度在13.2~14°之间;每个处理上部等高种植9 m×2 m玉米,基部种植0.5 m宽的草带,底部设径流收集池。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C>B>A,与对照C相比,处理A的年均径流量、侵蚀量分别减少75.9%、96.4%,处理B分别减少59.2%、88.2%;与B处理相比,处理A减少了40.9%、69.2%,说明结合农作物种植纳罗克非洲狗尾草草带,是一种很好的防治水土流失方法,在云南及南方地区的坡耕地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