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谈“西蜂盛、中蜂衰 ,西蜂进、中蜂退”的原因》和《中、意蜂交尾干扰及其后果》二文后 (编者注 :二文分别刊登于《蜜蜂杂志》 2 0 0 1年第 9期 19页和1993年第 7期 3页上 ) ,谈谈我对中、西蜂“交尾干扰”的看法。在中蜂与西蜂是否出现“交尾干扰”的问题上 ,我不抱肯定态度 :我认为即使有也不多 ,所以“交尾干扰”并不重要。近几年我对中、西蜂处女王交尾时的观察中发现 ,中、西蜂处女王交尾情况有很多不同 ,这也许可以解释中、西蜂是否存在“交尾干扰”的问题。a .出巢交尾时间不同中蜂处女王基本在 11:0 0就开始出巢 ,一般0 5~ 1…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熊蜂与中、西蜂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八组随机引物:W1(5’-CGGCCCCTGT-3’),W2(5’CGGCCCCGGT-3’),W3(5’-CGAGGCTTCT-3’),P7(5’-CACCGATCCA-3’),P8(5’-CCCACCCTTG-3’),P11(5’-ACACAGAGGG-3’),P12(5’-TCACCGTGTC-3’),P13(5’-GACAAGGACC-3’),分别对熊蜂、中蜂、西蜂提取纯化DNA基因组经RAPD-PCR技术进行遗传学研究。结果:获得熊蜂DNA基因组多态性图谱及熊蜂与中、西蜂DNA基因组多态性的鉴别图谱。  相似文献   

3.
费起充 《蜜蜂杂志》2001,(10):17-18
1 对“西蜂盛、中蜂衰 ,西蜂进、中蜂退”应一分为二西蜂盛、西蜂进 ,应该说是件好事 ,西蜂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国蜂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 ,没有西蜂的引进和发展 ,中国就没有今天蜂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但是 ,中蜂的衰落埋没了中蜂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这又不能不说是中国蜂业的重大损失。周崧同志提出中、西蜂协调发展的主张。[1] 我完全赞同尽快把中蜂恢复和发展起来 ,实现中、西蜂协调发展的目标 ,并认为完全有此可能。据葛凤晨等同志[2 ] 介绍 ,韩国有蜂 10 0万群 ,其中韩蜂占1 3,实现了协调发展。既然韩国能实现韩、西蜂协…  相似文献   

4.
<正>在许多人的眼里,中蜂和西蜂就像是天敌一样,意蜂危害中蜂,由于西蜂的大量存在,也导致中蜂的栖息地越来越小。每年因为西蜂到中蜂场地附近放蜂和中、西蜂近距离饲养造成的干扰和损失引发了诸多矛盾和纠纷,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中蜂和西蜂不能同场饲养。实践证明,中、西蜂确实可以同场饲养,如果饲养管理得当,完全可以和平相处。本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了中、西蜂同场饲养的一些经验,现加以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1 “西蜂盛、中蜂衰 ,西蜂进、中蜂退”是个普遍现象周崧先生提到[1] :在最近的 2 0多年里 ,北京郊区中蜂的数量锐减 ,到了 80年代 ,竟然所剩无几了 ;李位三先生提到[2 ] :现在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却很难见到中蜂 ;葛凤晨先生也提到[3] :6 0年代以后 ,中蜂衰落 ,西蜂发展成为山区的当家蜂种。据我所知上海和上述地区一样。由此可见 ,全国除广东和边远山区外 ,“西蜂盛、中蜂衰 ,西蜂进、中蜂退”已是不争的事实。2 “西盛中衰、西进中退”多因说是共识叶志安先生认为[4 ] ,中蜂的衰落是由于受中囊病危害 ,管理落后 ,蜂产品种类少 ,单箱产量…  相似文献   

6.
三、残存的中蜂群是长白山中蜂自然扩繁的蜂种资源长白山中蜂进入衰落时期以后,各地残存的中蜂群分布情况不同:西蜂密度较大的地方中蜂几乎绝迹,西蜂密度较小的地方还有残存的中蜂。这些地方的中蜂多分布在偏僻的山区,有野生和桶养2类,野生蜂多在难于寻觅的悬崖石洞...  相似文献   

7.
正张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中蜂养殖户,饲养中蜂已经多年。但最近村里有人准备饲养西蜂,而且和我的蜂场距离不过100米,我对他说西蜂对中蜂有很大危害,会将我的中蜂盗垮,可他坚持说不可能,让我拿出证据,可我又没处去拿证据,所以,只好向您请教,中、西蜂混养,西蜂对中蜂有哪些危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读者:刘喜贵刘师傅您好:西蜂对中蜂的干扰问题由来已久,在养蜂行业尽人皆知。由  相似文献   

8.
费起充 《蜜蜂杂志》2008,28(10):27-27
1912年中国引进了西蜂,经过半个世纪的呵护,西蜂盛了中蜂衰了.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呵护,河南陕县刘国正想尽办法[1]硬是抗不住西蜂的进攻,不得不把他的中蜂向深山里退,安置在悬崖上.虽然中蜂还不到"逼上悬崖"绝境的地步.但"西蜂盛、中蜂衰,西蜂进、中蜂退"的趋势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9.
杨发松 《蜜蜂杂志》2011,31(9):25-25
根据中、西蜂性状的对比不难发现,中、西蜂的一些优劣性状是可以互补的。例如:西蜂的清巢性强,很少有巢虫危害,它和中蜂容易遭受巢虫危害的性状能够互补;中蜂易烂子,把中蜂出现烂子的脾放入西蜂蜂群中,西蜂会很快把它清除干净,而西蜂蜂群不会受到感染。烂子与不烂子可以互补。笔者在《蜜蜂杂志》上看到有蜂友进行中西蜂混养的报道,于是试着用西蜂来帮助中蜂清除巢虫,帮助中蜂控制烂子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中蜂和西蜂同场饲养有很多弊端,许多蜂友都有亲身体验。据说其原因,一是西蜂进入中蜂箱盗蜜,中蜂无力自卫;二是西蜂性激素强,影响中蜂处女王  相似文献   

11.
应激与蜜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应激与应激原刺激与应激密切相关,互为表里。欲知应激,先了解一下刺激及其特征。1.1刺激及其特征使机体组织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就称为刺激。刺激具有3种特征: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反应;须有一定作用时间才会引起反应;刺激强弱变化愈快,刺激作用愈大。1.2应激与应激反应机体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的特性,叫做应激性或兴奋性。应激性具有以下特点:随着机体代谢的增高,应激性增强;随着代谢的降低,应激性减弱。机体内环境偏于碱性时,应激性升高;偏于酸性时应激性降低。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精确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简称内稳态…  相似文献   

12.
音乐与蜜蜂     
刁青云  姜秋玲  吴杰 《中国蜂业》2009,60(12):48-49,51
在浩瀚的人类文化长廊中,音乐犹如璀璨的星星,陶冶着人们的性情,调整着人们的心境,提高着人们的修养。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有不少与蜜蜂有关。  相似文献   

13.
蜂毒诌议     
一、蜂毒的理化性质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碱腺分泌的,贮存于毒囊,毒囊通入螫针基部,新羽化的含量少,随日龄增长逐渐累积,15日龄时约0.3毫克,达到守卫蜂龄(18日)后不再增加。随后毒囊中的毒量不变,即使囊空后也不再补充。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9,(11):63-66
蜜蜂福利是影响蜜蜂健康和蜂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善蜜蜂福利不仅能促进我国养蜂业的发展,提升现代设施农业效益,还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增多,蜜蜂福利在我国养蜂业发展中尤为重要。蜜蜂福利的概念自2008年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对蜂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多样性有指导意义。本文总结归纳了蜜蜂福利的内涵,论述了蜜蜂生产中的福利措施。  相似文献   

15.
花粉中的脂肪酸及其在蜂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粉中的脂类及其脂肪酸是蜜蜂的一种重要营养。各种植物花粉具有特定的脂肪酸图谱。花粉中含量最多的脂肪酸是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棕榈酸。脂肪酸具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 ,对蜂群抑制疾病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军 《中国蜂业》2009,60(2):35-36
蜂产品素来以天然、健康著称。然而,目前蜂产品的生产环境遭受着不同来源的污染,对于养蜂人来说,集中处理和排除不同来源的污染很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蜂产品质量的重视以及蜂农质量意识的提高,这一问题正逐步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提起蜂螨,让很多养蜂人头痛。近些年来,我见到很多蜂场都因蜂螨造成严重损失,少则几百元,多则成千上万元,垮场的事每每发生。有一年我因车祸住院,对蜂群疏于管理,结果垮场;今秋我地两位蜂友因夏季未断子,草率治螨,目前群势锐减,白糖没有少喂,精力没有少花,蜂量不到往年的1/3,真是万分苦恼。  相似文献   

18.
一、农业部发文力促养蜂业发展 2010年春季,农业部发布2010年第5号文件<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称:发展养蜂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用工省、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苗春辉 《中国蜂业》2014,(13):45-46
2013年,新疆尼勒克养蜂受到了小蜂螨的危害,加之采蜜季节阴雨天气过多,导致蜂农养蜂受到沉重打击,给新疆尼勒克养蜂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也对新疆黑蜂的保种、育王等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病害,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种蜂场蜂业有关人员联系蜂农,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下一年螨害继续危害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种蜂场蜂群。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蜂王信息素在蜂箱内单独以气流方式传递;工蜂与气流两种方式传递以及蜂王、工蜂和气流三种方式共同传递时工蜂卵巢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只有三种方式共同传递时,蜂群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如果缺少任意一项传递方式,蜂群将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