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湿段天气在小麦赤霉病定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本县小麦感病期内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在该期内各日2:00、8:00、20:00的空气相对湿度达85%,14:00达82%,且在此湿度标准上持续30h以上,平均气温达12℃的湿段天气累计持续时间长,小麦赤霉病发生重。依据湿段天气段在小麦感病的穗期开展赤霉病的短期定量预测,10年次的回报病穗率误差为2个百分点左右,7年次的预报病穗率误差为0.29 ̄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3.
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tritici)近年来在我县回升很快。1989年,仅个别地块零星发生,病穗率仅占0.25%,最高0.75%;1990年,发生面积为0.9万亩,平均发病田病穗率为0.41%,最高达1%。今年,据调查:发生面积为38万亩,病田率达100%,病穗率为0.57%;发病较重的地块,病穗率为3.4%;发病最重的地块,病穗率达15.8%以上。全县种植的  相似文献   

4.
1998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年小麦生长后期气候潮湿,江苏部分地区赤霉病或纹枯病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苏南未防治区病穗率高达30%~50%,往年小麦赤霉病罕见的淮北地区病穗率平均为5%~10%,严重田块达30%;小麦纹枯病,在淮北地区的部分田块枯白穗率高达70%以上。小麦病害综合治理示范区经受了考验,综防效果显著,病穗率控制在2%左右,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1998年在我县严重发生。5月下旬调查,全县5万hm2小麦病田率100%,病穗率20%~40%,高的达70%以上。有的全穗发病、有的半穗或1/3穗发病。病穗部分籽粒干秕、皱缩,有的发黄,同时颖枯、叶枯病伴随危害,减产20%~30%。过去小麦...  相似文献   

6.
崇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影响崇阳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许多因素中,赤霉病对小麦的生长影响最大。重发年份,小麦病穗率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1发病特点1)小麦赤霉病在崇阳县发生流行特点是暴发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化大,大约每2年就要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崇阳县小麦赤霉病为重发生年。2)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感病品种病穗率70%~80%,严重田块病穗率达100%;中感品种(约占小麦种植面  相似文献   

7.
小麦雪霉叶枯病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雪腐格氏霉引起小麦成株期叶枯、鞘枯和穗腐。鞘枯使小麦穗粒重减少0.8%~32.9%,千粒重降低9.5%~16.9%;穗腐使小麦穗粒重减少9.6%~39.8%,千粒重降低7.8%~17.9%;鞘枯-穗腐复合症状使穗粒重减少10.2%~65.2%,千粒重下降9.5%~14.8%,叶斑-鞘枯-穗腐使粒重减少11.7%~51.5%,千粒重下降12.1%~18.3%。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d(Sch w.)Petch)是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常发性病害,我区属零星发生,病穗率一般0.4%左右。近年来由于小麦栽培水平提高,种植密度增大,水肥充足,尤其在小麦抽穗、灌浆期多雨,1985年小麦赤霉病大暴发,大田病穗率7.6%,部分地块高达54%,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为指导赤霉病病穗的田间调  相似文献   

9.
玉溪地区玉米穗粒腐病发生与危害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992~1995年对玉米穗粒腐病的室内病原菌分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玉溪地区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禾谷镰刀菌所致,分离率为90.6%,其发生与海拔高度、玉米品种、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田间损失率为10%~20%,感病品种掖单13号高达65%。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黑果病菌分生孢子和菌丝均可在病铃上越冬,放置室外的病铃分生孢子存活率较低;1998年3、4、5月检查分别为12.5%、3.8%和1.2%。5月份检查,室外病铃菌丝存活率可达30%,病菌孢和菌丝在室内的存活率均比室外高,恶霜灵锰刈500倍液对棉黑果病菌孢和菌丝的抑制率分别达77.3%和90.8%。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风  马群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13-14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除受小麦品种、稻桩带菌率影响外,主要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的雨日、雨量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安徽省1975~2003年的28a中,中等偏上发生的年份为8a(1975、1976、1977、1985、1990、1998、2002、2003年),占28.6%。2003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部麦区大面积严重流行,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且田间发病早、持续时间长、病穗率高。六安、蚌埠病穗率加权平均分别为52.5%、41.04%,最高病穗率达100%。全省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受赤霉病为害的损失达6…  相似文献   

12.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2000~2002年在塔额垦区大面积发生,3a受害面积4000hm2以上,小麦发病株率达85%~100%,平均病株率98%,减产20%~30%,并且造成品质和等级下降。1症状小麦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和穗。被害叶片初期呈水渍状半透明斑点或条斑,再沿叶脉向上下扩展,变成长条状,呈现油渍发亮褐色斑。湿度大时,可从病组织溢出黄白色菌脓,干缩后呈黄色菌胶粒。以抽穗和扬花期最重,使被害株提前枯死,穗形变小,籽粒干秕,造成减产。2病原及侵染循环小麦细…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黑果病菌(DiplodiagosypinaCooke)分生孢子和菌丝均可在病铃上越冬。放置室外的病铃分生孢子存活率较低;1998年3、4、5月检查分别为12.5%、3.8%和1.2%。5月份检查,室外病铃菌丝存活率可达30%。病菌孢子和菌丝在室内的存活率均比室外高。恶霜灵锰锌500倍液对棉黑果病菌孢子和菌丝的抑制率分别达77.3%和90.8%。  相似文献   

14.
小麦棱条花叶病,又称小麦花叶病、小麦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小麦上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信阳地区常年发病40~50万亩,病株率40%~60%,发病严重田块达80%~90%,一般减产为20%~50%。小麦感病后植株矮小,根系和分蘖减少,返青缓慢,长势衰弱,...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加重.1988年全区发病面积17.07万亩,平均病穗率1.28%;1989年发病面积增加到57.66万亩,平均病穗率为2.96%,严重田块达17%,每亩损失小麦10公斤左右,全区约损失小麦500多万公斤。为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从1989年秋播前开始,全面推行《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案》,到1992年夏收前,3年全区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小麦、玉米1a两熟模式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发生为害加重,严重降低了小麦的生产效益。为有效控制小麦根病的发生为害,为生产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自1998~2000年连续3a进行了药剂拌种防治小麦根病试验。试验研究证实,每千克小麦种子用2%立克秀WP2g,冬前三蘖期防治效果可达91.3%,冬后返青期防治效果仍达69.2%。每千克种子用20%三唑酮EC2ml,冬前三蘖期防治效果73.9%,冬后返青期防治效果38.4%,持效期较短。每千克种子用…  相似文献   

17.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夏玉米田2~3代玉米螟均有较好的控害效果。放蜂区校正卵粒寄生率为65.44%~68.16%;百株玉米蛀孔数和雄穗被害较对照分别减少66.67%~70.37%和73.33%~80.00%。防治玉米雌穗上棉铃虫的效果,螟黄赤眼蜂要明显好于松毛虫赤眼蜂(20.0%),虫口减退率达71.1%。另外还研制了适合人工卵赤眼蜂田间放蜂的放蜂器,出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小麦黑点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黑点病在河南省主要麦区发生比较普遍,其病原菌以细交链孢菌为主,发生频率为76.3%,其次是极细交链孢菌和麦根腐离蠕孢菌,其发生频率分别为14.1%和7.0%,其它病原菌仅为2.8%。3种病原菌所致黑胚率、产生的症状和病粒的严重度均有明显的差异。B.sorokiniana的致病力最强,A.tenuissima在我国也是较强的致病菌。作者分析了病原菌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原因,首次发现穗蚜为害能加重小麦  相似文献   

19.
丙硫磷控制稻瘟病的作用方式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1993-1995年生物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发现;1.丙硫磷对稻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有显著的抑制活性,EC50为103.3mh/L,500mg/L的抑菌率达96.2%;2.丙硫磷1000mg/L对水稻苗叶瘟和穗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79.4%和90.7%,治疗效果分别为39.3%和41.8%;3丙硫磷600-900g/hm^2防治双季稻和瓜后稻穗瘟病的田间小区效果分别为70.8%-80.2%和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孝感市植保站李炳清,周书文,丁金元,张红梅1994年,我市小麦收获面积11.87万hm2,比去年的12.03万hm2亩减少1.3%。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偏重流行,其发病特点是面积大,市部重于北部,病穗率高,但程度轻。全市小麦赤霉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