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伟  张正峰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271-276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农村土地非农化的规模与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围绕土地征收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要包括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分配不规范,农民得到的补偿少,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过于单一,及征地程序不透明等。在分析我国土地征收制度问题的基础上,从征地范围的界定、征收补偿标准的制订、失地农民的安置和征收机制与程序的完善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农户访谈与问卷的形式对哈密市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意愿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征地补偿满意度、被征地面积、征地后生活满意度、家庭人口数和年龄等因素都会对失地农民征地意愿产生影响。因此,建议政府不仅在征地过程中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同时还应增加就业和创业机会、提供就业培训、改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完善补偿机制,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种子萌发实验方法,以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两种牧草种子为研究对象,以NaHCO3和Na2CO3为基础盐分,将NaHCO3 和Na2CO3按照1:0,2:1,1:1,1:2,1:1的比例配成相同浓度的复合溶液,研究不同混合盐分胁迫对碱茅和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和芽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混合盐分胁迫对碱茅和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芽长均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但是,不同盐分组合处理间对碱茅和紫花苜蓿的芽重的影响比单一盐分要小。单一盐分比较,NaHCO3的抑制作用更强。NaHCO3 和Na2CO3的比例为1:1时,对两种种子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两种牧草比较,Na2CO3 和NaHCO3混合盐分胁迫对碱茅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弱,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对新沂市耕地产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性等方法,对新沂市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法。结果表明:(1)从气候、自然因素及技术水平出发的耕地产能体系对于耕地综合产出及效果评定具有适用性;(2)新沂市耕地产能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3)空间分异特征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大尺度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异程度较小,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性的分布格局具有趋同性;(4)结合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提出耕地保护分区,以期为研究区域的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对新沂市耕地产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性等方法,对新沂市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法。结果表明:(1)从气候、自然因素及技术水平出发的耕地产能体系对于耕地综合产出及效果评定具有适用性;(2)新沂市耕地产能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具有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3)空间分异特征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大尺度下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异程度较小,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性的分布格局具有趋同性;(4)结合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提出耕地保护分区,以期为研究区域的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凋落物是连接植被与土壤的“纽带”,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于1977年以来森林的凋落量及气象资料,分析中国天然林和人工林凋落量不同组分的气象影响状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叶、枝和花果凋落量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 P<0.01)。天然林凋落量各组分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人工林。天然林叶、枝和花果凋落量与年平均最低气温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45、0.58(P<0.01);树皮凋落量与年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6(P<0.05)。气温明显影响着人工林叶、枝、花果凋落物的凋落,相关系数在0.26~0.37之间(P<0.05, P<0.01)。通径分析发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叶、枝和花果凋落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森林类型来源不同,凋落物不同组分受气温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转光膜在南平烟区烟草育苗中的应用效果,以‘翠碧1号’为试验材料,设普通聚乙烯棚膜和转光棚膜2个试验处理,研究转光膜对育苗棚内光照、温度和烟苗生长、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光膜可调节育苗棚内光照和温度,转光膜处理育苗棚内13:00和14:00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透光率低于普通膜,而15:00和16:00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透光率高于普通膜。通过分析育苗棚内温度日变化发现,转光膜处理育苗棚内白天(8:00—16:00)的温度低于普通膜处理,其他时间高于普通膜处理。转光膜促进烟株的生长,与普通膜相比,转光膜处理的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分支数等指标和根系干重、总干重显著高于普通膜处理。转光膜显著影响了养分的吸收和积累,转光膜处理烟苗地上部氮含量、地下部钙含量、整株磷含量和铜含量显著高于普通膜处理,而地上部钙含量和镁含量低于普通膜处理;转光膜处理促进了烟苗氮磷钾的累积。转光膜通过调节育苗棚内的光强和温度,促进烟苗生长和养分吸收,提高烟苗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 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著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著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而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土地征收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在对商丘城乡结合部具体情况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当前困扰失地农民的就业难、补偿低、无保障以及少重视四大问题。并根据相关专家的合理建议和相关试点的经验总结,分项阐述了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增加征地补偿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干部对失地农民问题的关注等四个方面的实施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蔓绿绒(Philodendron)产业化生产提供最佳施肥方案。以蔓绿绒的2个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7个施肥处理对其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促进蔓绿绒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施肥处理后,其株高、叶长、叶宽、主茎粗、主茎长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其中,以缓释肥为基肥、速效肥为追肥的施肥方式最有利于蔓绿绒的生长,以速效肥为基肥追施速效肥或叶面肥的施肥方式肥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基于2013—2014年的农户调查数据,研究了新平县元江干热河谷地区4种农户的生计多样化、生计策略与农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以农为主非农为辅的多样化方式是研究区农户普遍采用的生计策略;为应对当前农业种植中存在的问题,纯农户和农兼户主要采取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投入和从事非农活动的措施,而兼农户和非农户则采取减少种植规模和投入、实行农地流转和从事大量非农活动的手段。在作物种植上,纯农户和农兼户往往选择生长周期短、投入较多、管理复杂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而兼农户往往选择生长周期较长、投入较少、管理简单的作物。同时随着农户向非农户的转变,农地流转的进程亦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颖明  王旭  刘扬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264-272
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加快农业转型的关键举措,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是农地经营规模的重要约束条件和影响因素。为了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户经营规模的影响,及其不同服务对当前农地规模的影响差异,对2013—2014年期间开展的10个省份、112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回归的最小二乘法,对农地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地经营规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前农村生产性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节约劳动成本的传统服务,从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角度看,借贷款服务、农业保险服务、土地流转服务、专业化农机服务等新型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发展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为了研究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影响农户征地意愿的因素,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征地意愿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试图为保障农户利益提供依据。计量结果表明:年龄、家庭纯收入、农户对征地补偿合理性认识、被征地地区是否兴建工业,对农户征地意愿有着显著正效应;而征地前家庭人口抚养比例、离区域中心的距离、土地依赖度、征地比例,对农户征地意愿有着显著负效应。提出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更合理的补偿方式,保证征地过程中农户的权利,安排或者引导农户就业,努力实现征地后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 关键词:农户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相似文献   

14.
张志  安强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36):152-157
为解决三权分置下农地经营权流转纠纷问题,运用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法,以河北张北县为例,对364户农户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前、中、后期3个阶段的法律认知进行实证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土地流转的行为发生前,农户对土地权利的归属以及农地流转政策存在认知盲区;流转中农户维权意识淡薄,合同内容不规范,政府监管不力;流转后农户权利救济的行为方式的选择上以非诉的方式为主。为更好地保护“三权分置”下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弱势农户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农地流转前应加强宣传,培育流转中介组织;流转过程中要规范合同模式,完善流转程序;流转后需健全纠纷解决机制,提升农民维权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小型农田水利承担着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提供基础性保障,引导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是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营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的具体因素,通过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研究江西粮食主产区5县(市)602户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因素。研究表明,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农田完整率、用水协会成立时间、用水协会规模以及用水协会成立时是否征求农户意见等因素对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水田种植作物的选择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是中国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选择是农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研究大多忽略了农户所处社会网络的结构对其行为的影响。笔者以结构洞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农户的社会网络结构在其流转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应该转变对农户自行流转的传统观念,尊重农户的流转意愿,并建立有效的农地流转中介组织以保护农户的流转收益,推动农地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并逐年加大各项农业补贴的政策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2008年仅对种粮农民的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亿元。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加入WTO后各项补贴政策出台至今在政策目标、补贴标准、补贴强度、补贴方式、补贴范围等方面的实施与变动与现状。研究发现,补贴标准上,各省虽有提高,但是主要以主产区为主,吉林、黑龙江的补贴标准提高较多,而北京、天津等主销区标准变化不大;补贴到户的方式上,很多省份趋向采取将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补贴改为按核定面积补贴。  相似文献   

18.
陈晓娟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02-107
农地流转是中国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地流转会受到供给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从耕地经营需求视角分析了农地流转及其政策。研究发现:农地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其中,农地流转费用影响农地经营需求,进而影响农地经营规模、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现代化及城镇化。中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的初期,市场机制不健全,农地流转费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最后,基于农地流转需求视角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农地流转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探析耕地保护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对中国耕地保护中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效率并不高,中央政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际作用远不如其理论设想。因此,必须完善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和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计划促使地方政府自觉保护耕地,注重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