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作物产量,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应用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进行了为期3年的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腐熟剂2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2011~2013年6个试验点应用秸秆腐熟剂提高秸秆分解率6.2个百分点,公顷增加效益474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作物根系不同水平间距埋置秸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安徽省蚌埠市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开展了田间定位和对比实验。实验作物选择大白菜,实验设一个不埋置秸秆的对照组测坑,其余4组测坑秸秆埋置位置距根系水平间距分别为0、0.1m、0.2m、0.3m,通过大白菜总产出质量和对收割后的土壤土质分析对比各实验组的实验效果。结果表明,秸秆埋置位置与作物根系相距0.1m时实验组大白菜总质量最优,其值比最差组多28.6个百分点;同时,分析该组碱解氮、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均较其他对照组均衡。实验表明,秸秆埋置位置距离作物根系0.1m位置处最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选用9只2.5岁的小尾寒羊羯羊为试验动物,进行了秸秆分解剂处理玉米秸秆的消化代谢试验.9只小尾寒羊羯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只,饲喂用秸秆分解剂处理过的玉米秸秆,对照组3只,饲喂不经分解剂处理的玉米秸秆.预试期10 d,正试期10 d.试验结果表明:经秸秆分解剂处理过的玉米秸秆的DM、OM、CP、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均有所增加,其中DMD和OMD分别增加了7.28%和7.26%(分别提高了4.66和4.55个百分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NDFD和ADFD分别增加了12.44%和9.95%(分别提高了6.75和4.72个百分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使用秸秆分解剂后,小尾寒羊对玉米秸秆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从而可大量利用玉米秸秆,大大节约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秆翻压深度、粉碎程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海英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35-135
利用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土壤分层耕作犁,对淮北市杜集区的玉米秸秆进行粉碎、分层耕作直接还田,分析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提出最佳试验方案,从而达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作物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直接经过预处理A(对照),玉米秸秆用复合菌剂绿秸灵预处理B,玉米秸秆用纤维素酶A和纤维素酶B混合预处理C,玉米秸秆和牛粪尿混合预处理D,4种不同预处理方式的玉米秸秆产沼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复合菌剂处理过的玉米秸秆试验B,用纤维素酶处理过的玉米秸秆试验C和玉米秸秆与牛粪尿混合试验D,平均产气量均高于直接经过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对照试验A,分别提高了33.47﹪,35.76﹪,36.65﹪;处理D的秸秆产沼气比处理B和处理C的秸秆产沼气早2天,比处理A(对照)的纯秸秆产沼气早5天。  相似文献   

6.
以菜园土和不同有机肥组合的土样为材料,通过天然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分离、驯化以及复配具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的单菌株来构建玉米秸秆分解复合系。结果表明,对筛选得到的6个分解菌群进行了驯化培养,10代后菌群的pH值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活性已基本稳定;经过与具有纤维素酶活性(M,H)、木质素酶活性(Y1,Y7)、半纤维素酶活性(Y6)的菌株复配后得到的复合系,真菌与细菌含量均有所提高,CMC活性达到了35.6 U/g。  相似文献   

7.
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秸秆培肥地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旱地地力水平,对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后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玉米秸秆和烤烟秸秆还土的增产效果最显著,比CK增产24.82%~25.69%,其次是油菜秸秆和马铃薯秸秆的还土处理,比CK增产18.40%~19.44%,小麦秸秆比CK增产8.33%.不同秸秆还土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保持速效磷、速效钾的平衡,其中,烤烟秸秆增加速效钾量能力强;玉米秸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氮素作用较强;油菜秸秆由于腐熟快,增加氮素能力最强;马铃薯秸秆和小麦秸秆相对其他秸秆培肥地力能力稍差.秸秆还土可以改善玉米的生育性状,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秸秆还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纳雍县地处黔西北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 457 m,平均气温13.7℃。山高坡陡,土块支离破碎。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水平偏低。为了使该地区土壤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肥力水平,从而增加粮食产量,设置了5种作物秸秆还土的玉米垄作试验,探索了不同秸秆还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马铃薯、油菜、玉米、小麦、烤烟5种秸秆;玉米品种黔西10号。1.2试验设计将5种秸秆(风干基)切碎后,分别按400 kg/667m2与1 500 kg/667m2光叶紫花苕混施于玉米种植带内,然后翻压起垄,以备营养坨育苗移栽。试验采用单因素设…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40只2.5岁左右的小尾寒羊羯羊作为试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只,进行饲养试验,对照组饲喂试验场现行日粮,试验组饲喂用秸秆分解剂处理的秸秆,预试期4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经秸秆分解剂处理后玉米秸秆营养成分中的OM和CP有所增加,NDF和ADF有所降低,试验组羊只的累计平均日增体质量较对照组提高42.7%,差异显著(P<0.05),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0.
2009—2012年不同玉米秸秆用量粉碎还田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对后季作物有显著增产效果,从不同秸秆用量来看,处理10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处理15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再次为处理5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玉米秸秆不同用量粉碎还田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养分的含量;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1.
黑土地保护与秸秆富集深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的范围、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特别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模式及其优点、适用条件和实施效果。我国黑土是世界上四大黑土区之一,吉林省的黑土区(软土)为8.63万km~2,其中发生学分类的黑土为1.1万km~2,分别占全国的32%和15%。黑土退化的主要表现是黑土"变少了""变薄了""变瘦了",其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和不当耕作。黑土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合理耕作和秸秆深还来形成深厚、肥沃、健康的耕作层和亚表层;对于不可避免的建设占用耕地实施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同时尽快完成城市边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生态边界的"三界"划定,保护黑土资源。就秸秆深还而言,提倡机械化秸秆富集深还,即将玉米秸秆粉碎并富集到一个条带后,以风力注入的方式埋入土壤亚表层20~40 cm的技术模式。其优点是土层顺序不变,并可2~4倍量富集秸秆,达到连年条带轮耕深还秸秆的目的,彻底解决秸秆焚烧和土壤培肥之急需。  相似文献   

12.
针对秸秆利用和土壤亚表层培肥等问题,研究秸秆深还不同用量对黑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玉米试验田的草甸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处理:未施用秸秆(ck),施用半量玉米秸秆(4.5 t/hm2,1/2CS),全量玉米秸秆(9.0 t/hm2,CS),2倍量玉米秸秆(18.0 t/hm2,2CS)和3倍量玉米秸秆(27.0 t/hm2,3CS)还田,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水溶性物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结果表明:秸秆深还能够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改善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和富里酸分子结构向简单化方向发展,其中全量秸秆深还(CS)效果最为明显。与ck相比,全量秸秆深还(CS)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N、P、K)含量,其中碱解氮含量表层和亚表层增幅分别为11.94%和29.52%,有效磷含量表层和亚表层增幅分别为27.14%和54.04%,速效钾含量表层和亚表层增幅分别为32.76%和46.25%;与ck相比,全量秸秆深还(CS)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和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表层和...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花秸秆产量巨大,但是棉花秸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不易被分解,很难作为饲料利用。本文研究了棉花秸秆在不同条件(土壤水分、棉花机械长度)处理下的分解速率。从土壤水分条件来看,棉花秸秆在50%土壤饱和含水量下的分解最为理想,其分解率在100 d后达到54.08%;从棉花秸秆粉碎程度来看,棉花秸秆粉碎越细越有利于其分解,但是3 cm处理100 d后分解率为54.12%,而1 cm处理100 d后分解率只有47.42%,说明棉花秸秆分解需要一定的孔隙度。另外,棉花秸秆分解之后对土壤肥力也有很大影响。此次试验结果可为推广大田试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07年12月26日,农民致富之友利用秸秆分解剂和降解保鲜剂搭配,将玉米秸秆粉碎成细糠状,拌匀、制成秸秆饲料,装袋、密封,在0~15℃的环境中,存放3个月。于2008年3月26日打开袋后,饲料有酒香味,色泽纯正,手捏细腻,喂畜禽喜采食,说明秸秆饲料可以长期存放,解决了养殖户想长期存放秸秆饲料的难题,是秸秆分解剂在养殖业中的又一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使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媒介纤维素水解率的影响.[方法]用稀酸法、稀碱法、亚钠法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再用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中纤维素进行水解.[结果]在50℃、pH为4.8、固液比为1:30、酶浓度为2.7g/L、反应时间为24h的条件下,可获得较理想的酶解率.经亚钠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上升最多,酶解率最高,亚钠预处理后的酶解率达到39.07;,是未经处理的秸秆酶解率(9.8;)的4倍.[结论]预处理破坏了玉米秸秆的纤维素结构.采用亚钠法-酶法结合工艺处理玉米秸秆进行纤维素酶解可显著提高酶解率.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及其对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秸秆还田后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以黑土和暗棕壤为研究对象,每种类型土壤分别模拟设置:ck(未施用秸秆)、I2(2倍量秸秆与土混合)、I(全量秸秆与土混合)、I1/2(1/2量秸秆与土混合)、C(全量秸秆覆盖)和D(全量秸秆埋置)共6种处理。利用碱液吸收法测定秸秆分解过程中CO_2-C释放量,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土壤腐殖质,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其分解速率迅速增加,在第4天各处理秸秆分解速率达到顶峰为194~1 103 mg/(kg·d),随后迅速下降;在第24天到第260天各处理秸秆分解速率缓慢下降趋于稳定,平均在40~160 mg/(kg·d)。不同秸秆用量下,秸秆分解速率表现为I2II1/2;等量秸秆不同处理方式下,秸秆分解速率表现为IDC;黑土中秸秆分解速率高于暗棕壤中相对应处理。培养260 d后,各处理秸秆分解率为43%~78%;黑土中全量秸秆与混合处理的秸秆分解率最高(78%);不同土壤类型下,黑土各处理的秸秆分解率高于暗棕壤相对应处理4%~13%。相对于ck,各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含量显著增加,2倍量秸秆与土壤混合后累积效果更显著,黑土中秸秆还田的培肥效果优于暗棕壤。各处理下土壤PQ值略有增加,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广东李宝荣做了在饲料中添加秸秆分解剂的对比实验,效果明显。对没有秸秆的地区提高饲养效率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玉米秸秆降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不同来源的土样中分离出降解纤维素能力强的5株霉菌及5株放线菌,测定了这10株菌在玉米秸秆发酵中的CMC酶及木聚糖酶的动态酶活。结果表明,霉菌菌株F6在整个培养过程中CMC酶及木聚糖酶的活性最高,分别为14.57和25.69 U/g,其次为放线菌A4,CMC酶及木聚糖酶酶活分别为8.62、27.07U/g。采用F6,A4处理玉米秸秆15 d,降解率分别达44.80%和41.12%。进一步研究表明,接种不同菌株后的玉米秸秆降解率与降解过程中菌株产CMC酶及木聚糖酶最大酶活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据分析,玉米秸秆总能量与牧草相似,但是其营养价值只相当于草或谷物的1/4,这是由于秸秆中的粗纤维含量高,木质化程度高,并且质地坚硬,营养成分较少,适应性差。研究把玉米秸秆有效转化成液态的分解物,使其变成营养物质的途径,既能解决玉米秸秆的重复利用,而且也能使其能量达到极限,合理利用。该文设想玉米秸秆在牛胃中被很好地吸收和分解的原因,以及研究牛胃液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例如:pH值、酶以及其他活性等)的方法,以利用科学方法使玉米秸秆经粉碎—高温—添加剂—发酵—离心—酸酐(酸性氧化物)—残渣(有机化合物)—腐生菌再分解。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氮素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秸秆移除、秸秆覆盖、秸秆深还3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0年(2020年)秋玉米收获后,统计分析近5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氮组分。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增产4.76%、5.36%;玉米增产6.33%、5.84%)。(2)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10 cm NH+4-N含量,0~20 cm TN、NO-3-N、AN含量,0~40 cm PON和MON含量;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0~40 cm TN、MON、NO-3-N、AN含量,10~40 cm PON、NH+4-N含量。(3)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40 cm MON/TN,10~20 cm 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