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保定市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了解保定地区无霜期的气候特征,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可靠依据,利用保定市13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保定市近50多年霜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保定市初终霜日、无霜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西北部山区的终霜日期明显晚于平原地区,初霜日期明显早于平原地区。保定各地的无霜期长度相差很大,顺平无霜期最长,为194天,西北部山区的涞源无霜期最短,只有139天,二者相差达55天。保定绝大多数站点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无霜期增长,涞源无霜期增长趋势比平原更加明显,气候倾向率达5.84 d/10 a。保定地区平均无霜期增长率3.98 d/10 a,是终霜日提前、初霜日延后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终霜日提前对无霜期增长的贡献更大些。  相似文献   

2.
近50年唐山地区初终霜日、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唐山11个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我市近50年来的霜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市霜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无霜期南北相差约30天;我市初霜日明显延后,气候倾向率达到1.22天/10年;终霜日略有提前,但是不明显,气候倾向率只有0.836天/10年,主要受初霜日延后的影响,我市无霜期明显增加,气候倾向率为2.18天/10年;我市初终霜、无霜期年代特征明显;经突变分析,我市初终霜、无霜期存在明显的转折年。  相似文献   

3.
为了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掌握霜冻变化规律。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新疆石河子地区1954—2015年终霜、初霜日期及无霜期进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终霜日期平均在4月14日,并以-2.01 d/10 a的变化速率提前结束,农业受灾概率为16.1%,2000年气候突变之后受灾率下降到0.0%。初霜日期平均在10月9日,并以2.89 d/10 a速率明显后推,近20年平均后推12 d。无霜期变化在127~213 d之间,80%保证率为168 d,气候倾向率为4.64 d/10 a,2000年气候突变后无霜期延长21 d。  相似文献   

4.
笔者利用寿光市1961—2015年的气候资料,通过对初、终霜日期、无霜期观测资料,利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寿光市初、终霜日期、无霜期变化特征,科学评估初、终霜日变化对冬小麦和棉花产量的影响,为寿光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初霜日总体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早趋势,无霜期延长。(2)初霜日呈推迟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3 d/10 a,1991年初霜日发生突变;(3)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5 d/10 a。(4)无霜期日数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58 d/10 a,1994年无霜期日数发生突变。(5)初霜日和无霜期与小麦和棉花产量呈正相关,终霜日与小麦和棉花产量呈负相关,初霜日推迟比终霜日提前对小麦和棉花的产量贡献大。  相似文献   

5.
近40年重庆市霜冻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重庆霜冻气候特征,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利用重庆城口地面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重庆霜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来,重庆初霜日和终霜日均为推后趋势,初霜日推后速率较终霜日大;无霜期呈缓慢延长趋势;21世纪以来,初终霜日推后的趋势均有所加大,而无霜期延长的趋势则明显减小。(2)霜冻强度变化较为平缓,但终霜冻重于初霜冻;21世纪以来,初终霜冻的强度均明显减弱。(3)近40年来,重庆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初霜日存在约30年的大周期,终霜日存在约23年的大周期,初霜日偏离常年值的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21世纪以来,出现极端偏迟的几率在增大,而终霜日为持续减小趋势。(4)总体上,初霜日异常年份较终霜日多,21世纪以来,异常程度加重。因此,认识霜冻发生规律,适时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引进适宜作物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水平。利用1961—2014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初、终霜冻日(最低地温≤0℃)和年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早,无霜期显著延长。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时间序列分别存在8~10年、9~11年和9~10年准周期变化。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气候突变。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初霜冻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冻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无霜期为山区短于荒漠区短于绿洲平原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与年气温和海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春娟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166-17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关中西部无霜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选取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初(终)霜日等观测资料,应用气候变化理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宝鸡市平均初霜日以1.77 d/10 a倾向率延后,而终霜日以1.72 d/10 a的倾向率提前,影响无霜期以3.11 d/10 a的倾向率显著延长。初霜日在1974年、终霜日和无霜期在1982年分别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无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临汾市近58年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更好地掌握无霜期变化对临汾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霜冻的预报预测能力,尽可能降低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利用临汾市17个县(区)站建站以来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日数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基本的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日数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临汾市初霜日呈逐年推迟的趋势,趋势率为1.327 d/10 a,初霜日平均值为10月18日,最早与最晚初霜日分别出现在9月20日与11月5日,相差46天,最大相差56天,出现在蒲县。(2)终霜日的趋势率为-1.83 d/10 a,呈逐年提前的变化趋势,终霜日平均值为4月2日,最早出现在2月19日,最晚出现在5月2日,相差73天,比初霜日的间隔天数多近1倍。(3)临汾市近58年无霜期的趋势率为3.156 d/10 a,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无霜期变化速率基本稳定。最长无霜期出现在1961年的翼城,为301天;最短无霜期出现在1980年的隰县,为127天;极差为174天。  相似文献   

9.
武威市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减少霜冻造成的损失,笔者以1961—2015年武威市各县(区)霜冻和农作物生育及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霜冻特征及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结果表明:(1)55年来武威市各县(区)初霜日推迟17~23天,终霜日提前20~29天,无霜期延长天数达39~48天;变异系数:无霜期终霜日初霜日;(2)终霜日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正距平,21世纪以来多为负距平;而初霜日和无霜期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负距平,21世纪以来为正距平;60、70年代距平变幅较大;(3)从霜冻出现时平均地面最低气温看,发生重霜冻害概率民勤9%,凉州2%;发生中霜冻害概率民勤7%,凉州7%,古浪2%;而发生轻霜冻害概率民勤84%,凉州91%,古浪98%;(4)霜冻对喜温作物春玉米的影响明显大于春小麦,且春玉米三叶—七叶期是霜冻危害最敏感的时期,初霜日越早、无霜期越短,春小麦、春玉米和粮食作物易受早霜冻害影响产量;而终霜日越晚,农作物遭受晚霜冻害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山东省无霜期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全面分析山东省49年来霜冻的变化趋势,为区域作物结构调整及选取合适生育期的品种提供参考,应用山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山东省1:25万数字高程,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进行计算,用GIS工具对其进行栅格化,得到15幅栅格面层,并分别对各栅格层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计算,并用Mann-Kendall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山东省的各个年代终霜日首先从鲁西南开始,由西南逐步向东北方向展开,最迟的是鲁中山区和山东半岛,但各地的终霜日时间在不同年代有一定的变化;初霜日首先从鲁中山区开始,由鲁西北逐步向鲁东南开展,初霜日最晚的是鲁南南部和鲁东南沿海;各个年代平均无霜期天数由北向南增加。(2)在时间上,20世纪70年代终霜日最迟,2001-2009年最早;初霜日是60、70年代最早,2001-2009年最迟;无霜期天数最少的是60、70年代,2001-2009年最多。1961-2009年山东省的终霜日变化倾向率为-2.6天/10年,统计量U为-4.00,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的检验,有明显提前的趋势;初霜日变化倾向率为2.0天/10年,统计量U为3.45,有明显后推的趋势;无霜期变化倾向率为4.6天/10年,统计量U为4.93,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提前做好粮食产量预估的目的,笔者利用实际监测1961—2011 年终霜日、平均气温、≥10℃积温、粮食单产等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和趋势计算方法,分析了近50 年终霜日年代际、年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 世纪80 年代后伴随全球气候变暖,终霜日提前速率加快与同期年平均温度、5 月平均温度具有反位相相关变化特征,与5 月平均温度相关系数达-0.63。通过终霜日推后与提前对作物生长季≥10℃积温关系的分析,揭示它们之间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反位相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终霜日对粮食单产影响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58;指出终霜日提前年份对粮食增产的概率可达0.65,其中在0.35减产年份中全部是由于严重的旱和涝象所造成;综上表明,黑龙江省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终霜提前,生长季≥10℃积温增加,粮食增产的概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高寒贵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牧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青海省高寒地区贵南县气象局观测的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寒地区贵南县霜冻初日、终日、无霜期及同时期积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年高寒地区贵南县≤0 ℃霜冻的终日呈极显著的提前趋势,初日呈显著的后延趋势,终日提前的幅度大于初日后延的幅度;无霜期呈现极显著延长趋势,无霜期积温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霜冻终日在1972年发生了提前突变,霜冻初日和无霜期在1970年发生了延迟突变,无霜期积温在1977年发生了升高突变。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背景下科尔沁沙地50年霜冻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灾害对科尔沁沙地沙漠化防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沙地的治理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气候依据。利用最典型地区的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地面初、终霜冻出现日期和无霜冻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初霜冻出现日期变化趋势只略显推后,推后速率1.1天/10年;终霜冻出现日期提前趋势明显,提前速率3.4天/10年;无霜冻期呈延长趋势,延长速率4.5天/10年。初霜冻仍是当地仅次于干旱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芜湖市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芜湖市1960—2011年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异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霜冻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对芜湖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芜湖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1月19日,平均终霜冻日为3月17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47天;(2)初霜冻日约以2.4d/10a的速度推后,终霜冻日约以2.1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约以4.9d/10a的速度延长。(3)1981年起无霜期总体趋势由偏短转为偏长。但未达到气候突变的标准。(4)特(偏)早秋霜冻及特(偏)晚春霜冻出现概率降低,无霜期延长总体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由于霜冻发生的不稳定性和危害性,仍需重视霜冻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5.
气温对安徽省刺槐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气温变化对安徽省木本植物的可能影响,根据安徽省宣城、合肥、滁州、凤阳、宿州5个台站1992—2008年的物候和气象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安徽省近17年来刺槐的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安徽省的刺槐的春季物候期明显提前,秋季物候期明显推迟,从而导致整个生长季延长。温度对物候期变化的影响显著:前一年秋季(9—11月)在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气温升高,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前0.4~3.1 d/℃,平均提前1.5 d/℃;而在4—7月秋季物候受温度影响的关键时段平均气温升高,可导致秋季物候期推迟4.4~4.6 d/℃,平均推迟4.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