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涛  王梁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7):200-203
通过对启东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基于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对启东市现代农业产业进行了选择和区划。结果表明:“四青”、蔬菜、葡萄、梨、羊、鸡生态适宜性指数超过0.9,最适宜于该区域,适合进行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小麦、油菜、水稻、枣生态适宜性指数超过0.7,也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宜性;另外,猪,牛等生态区域适宜性也较好,可考虑适当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湖南省14 市、8 种农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度,通过构建农作物生态经济适宜性分析评价体系,建 立分析评价模型,参考近12 年的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出生态经济适宜度,并以此分析不同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对不同农作物适宜度分区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为农作物结构调整及统一布局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因地制宜选择适合 本地区的农作物种类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发展生态产业是库区实现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库区后续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现状,分析了三峡库区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对三峡库区、重庆和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并以秭归县农业产业变化状况为例,构建了以蔬菜、柑橘、生猪、沼气等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链循环体系。提出了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沟通信用、风险共担等稳定机制,保证三峡库区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典型调查、聚类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全面掌握了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系统聚类划分生态特色农业区,并根据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广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提出了该区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区方案和发展方向。为该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作物生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提出了生态容量潜势和市场容量潜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作物-地区组合的、各指标阈值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阈值体系,构建了单生态经济指标适宜性指数及反映最小因子定律的综合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表现作物生产现状的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地区综合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的计算方法。选取江苏12个典型县进行实例分析,得到77组作物-地区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和表观生态经济适宜性指数。经比较分析,评价结果可用于作物在各决策区间进行生产安排优先顺序的指导依据,评价方法可用于不同作物一地区组合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江苏省生猪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角度对江苏省生猪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优势分析和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建设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扬州市为实证区域,运用Arc GIS9.3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评价建设用地潜在空间的适宜性,为建设用地空间合理配置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选择大理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大理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相关研究和区域特点,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空间区位、地质条件、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择了18项相关性因子构建起一套适应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利用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A模型的原理进行适宜性模拟,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按照适宜性分值划分为不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高等适宜4级,并以适宜性结果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选择建设区、建设保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研究结果可为低丘缓坡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及区域新型山地城镇建设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脆弱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既要考虑区域的产业优势、资源禀赋,更要考虑到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优选出既具有区位比较优势又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是生态脆弱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然选择。利用区位商方法分析了云南省怒江州1990—2011年农业产业结构,林业和畜牧业是怒江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是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较小、生态效应较好的产业,将林业和畜牧业作为怒江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内蒙古地区道地药材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性,促进蒙古黄芪资源的开发利用.采用最大信息熵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联用的方法对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筛选出对蒙古黄芪生态适宜性影响最大的主导生态因子,并找出最适宜蒙古黄芪生长的适生区域.结果表明:影响蒙古黄芪生态适宜性的8个主导生态因子分别是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坡度、10月平...  相似文献   

11.
乡村森林生态适宜性定量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工作。针对乡村森林经营的特点,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森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经营管理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森林生态因子划分、权重确定及其适宜性分级与定量化,运用综合评价法原理提出生态适宜性指数来定量表达林分和区域森林生态适宜性。应用实例结果表明,浙江省上虞市岭南乡区域森林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0.57,接近适宜水平,表明现实森林类型及其分布基本上与生态环境条件相符合。生态适宜性指数涵义明确,评价技术简便可行,结论直观且具可比较性,对乡村森林经营规划和管理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态适宜性评价指的是以规划范围内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特征以及发展需求和资源利用要求,对生物多样性、被评价对象的独特性等进行评价的过程,确定出生态类型对林业资源开发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再对林地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本文通过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方法进行明确,然后从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林业资源生产力、林地的生态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总结分析,从而更好的保护利用林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应用栅格数据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承德区域黄芩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将黄芩生态适宜区域按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临界适宜进行划分,并按县区进行适宜性分级面积的统计和地理空间分布的分析和叙述,对承德区域野生黄芩资源管理和人工种植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宜昌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宜昌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各县市区的区域总偏离分量变动幅度较大,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大宗农产品在农业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特色农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提出突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要素,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基础建设,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数字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为实现中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双碳”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区域差异,并进一步检验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渠道与传导效应。【结果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碳排放均产生了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但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降低农业碳排放;受地理区域异质性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结论 】应从数字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等多维度入手,发挥数字经济的功能性作用,落实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综合降低农业碳排放,以期实现中国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框架下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城市为对象,在现有城乡一体行政框架下,从区域中心城市(以建成区为核心)发展的要求与全市域(含农村)生态系统支撑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概念,构建了以人为中心、以生态为根本,包括城区资源支撑、城区环境状况、城区效率效益、城区民生安全、市域(主要为辖区农村)生态支撑等5个方面的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扬州市为例,采用剩余配权的方法计算其城市发展生态适宜性指数,分析生态适宜性各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对改善扬州市城市发展生态支撑环境,促进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特性开展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是统筹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化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为了协调土地功能差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结合土地生态位概念,运用GIS中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从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等3个方面,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位,对冀东山地丘陵区卢龙县进行生态位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域差别明显。在生态位适宜性框架下,划分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4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分区结果显示,卢龙县北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中部以农业发展为主,南部依托现有城镇发展体系,注重内部挖潜,合理扩张产业园区。通过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与调控研究为卢龙县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作为研究区,对宁夏生态移民新村村民的人居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生态移民人居质量的因素,为生态移民工程后续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运用GIS与RS技术,选择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以30 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宁夏生态移民新村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宁夏境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标准化后值介于0~100。地被情况、水域和海拔因子制约着宁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且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②生态移民新村明显集中分布于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该区域边缘地带呈包围态势安置。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是促进农业内部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海南省出现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本文结合海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应用产业经济和计量经济的方法对海南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农业产业结构及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可实现农业技术的区域适宜性评估,获得不同农业种植二级区内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