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9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麦6197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培育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组合是长治6960/长6878。2017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70013,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品种长麦25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麦251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培育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组合是长97-4565/晋麦62。2011年12月和2014年11月分别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1001、晋审麦2014007。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麦6135冬小麦新品种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用长97-5867作母本、晋麦62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长麦6135于2007-200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旱地区试、生产试验,2008-2010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水地区试、生产试验,2008年和2010年分别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中部旱地组和中部水地组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08009、晋审麦2010001。  相似文献   

4.
"晋糯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2008年通过了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晋审玉2008020)。特征特性株高245厘米,穗位高115厘米。果穗长锥形,穗长18.6厘米、粗4.51厘米,行数16~18行,鲜果穗重  相似文献   

5.
品种来源:长玉19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最新选育的玉米单交种。200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06015。特征特性:长玉19生育期126天,中晚熟。苗期  相似文献   

6.
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长杂谷2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杂谷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利用“两系法”选育的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组合为高146×K103。2008年4月10日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审定通过,该品种是我国第一个适合于中晚熟地区种植的谷子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栽培作物,旱地小麦产量左右着山西省小麦总产的高低,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是增加旱地小麦面积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经过系谱杂交育种法,选育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麦6197’。在2015、2016 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 年平均折合产量5466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6.5%,2017 年同区组生产试验中‘长麦6197’平均折合产量5547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9.2%。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抗旱、抗倒、抗冻、抗青干、高产稳产、灌浆落黄好。‘长麦6197’于2017 年12 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品种来源:晋麦54/长5613 审定情况:2007年通过山西省审定,编号"晋审麦2007006';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4".  相似文献   

9.
长6878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育成的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抗旱节水、优质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2002年8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长麦5973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生产条件.由长98—5947×长96—4653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倒、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品质较好等形态生理特点。于2009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长麦6789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培育的高产稳产、节水耐旱、多抗广适的小麦新品种,组合是"P236(19)×长治02—6502"。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80012",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种植。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宜区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晋麦95号的选育与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晋麦9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以周麦9114为母本、98观25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多年选育而成。其主要特点:产量高,抗倒伏,抗寒耐热性好,叶功能持续时间长,落黄好,籽粒外观商品性好,2014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晋麦95号。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水地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达4万hm2。  相似文献   

13.
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于1999年以晋豆25号为母本、九农2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粗脂肪含量22.05%,粗蛋白质含量39.00%,在2009年山西省中早熟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分别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14.2%和12.9%,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单产居首位。于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青贮玉米新品种长玉908的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长玉90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育种体会.长玉908是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以自选系C1628为母本,外引系BS107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良玉米品种,202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210128.该品种具有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5.
舜麦1718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9品种名称:舜麦1718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来源:32S/Gabo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2009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同期。幼苗半匍匐,叶色中绿,分蘖力强,每667m2成穗较多。株高75cm,株型松散。抗倒性差。部分试点表现早衰。穗纺锤型,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  相似文献   

16.
舜麦1718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9品种名称:舜麦1718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来源:32S/Gabo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2009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同期。幼苗半匍匐,叶色中绿,分蘖力强,每667m2成穗较多。株高75cm,株型松散。抗倒性差。部分试点表现早衰。穗纺锤型,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  相似文献   

17.
长农0302系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谷子新品种,2007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绿叶成熟、适应性广等特点,适于无霜期150 d以上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山西省主要栽培作物,其中:旱地小麦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年度间旱地小麦产量的丰欠左右着全省小麦的总产量。山西小麦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冬春冻害、条叶锈病、白粉病、冰雹、穗发芽等,因此,选育抗旱丰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尤为重要。长麦3897采用绿色育种理念,选用自主创新中间材料长麦04-6507做母本,晋审麦——长麦6686做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一个抗旱丰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该品种201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80012。实践证明,长麦3897结合免耕沟播旱作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有利于发挥新品种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长麦3897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培育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选用遗传基础丰富的亲本材料长麦04-6507和长麦6686杂交选育而成。2016-2017年该品种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域试验,2017-2018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试验中产量、抗病性、抗倒性突出,表现出了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具备抗旱节水、高产稳产的特点,适宜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种植。长麦3897结合配套的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有利于发挥新品种增产潜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新品种晋太131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太131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长6878为母本、轮选98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择方法培育的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抗倒伏、抗青干、适应性强等特点。2014—2015年参加了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单产为5 599.5 kg/hm~2,比对照长6878增产6.8%,12个试验点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参加了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5 085.0 kg/hm~2,比对照长6878增产8.3%,4个试验点均增产,增产点率100%。2016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太1310籽粒容重794 g/L,粗蛋白(干基)14.68%,湿面筋31.4%,稳定时间1.4 min。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