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研究了密度和分蘖对超甜玉米‘晶甜8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甜8号'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穗长、鲜果穗重和分蘖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晶甜8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但与分蘖去除与否无关.同一种植密度下保留分蘖导致鲜果穗重和产量下降、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长和秃尖长变短,但差异不显著.‘晶甜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应在6.0万株/hm2左右,生产上不必去除分蘖.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甜5号在种植密度4.2×104~6.0×10^4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鲜果穗重逐渐下降,但每公顷产量逐渐增加;从生育期和穗部性状上分析,随着密度的增加,晶甜5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升高,但穗部性状变差,穗长逐渐缩短,穗粗变细,穗行数先增加后减少,秃尖长先变短后增长,行粒数和穗粒数逐渐减少。由此表明,南京地区秋季超甜玉米晶甜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5个水平的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品种‘夏王'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甜玉米‘夏王'的产量和果穗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异;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幅度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植株果穗长度、果穗粗度、行粒数、正品果穗率和单穗重量均逐渐下降;综合性状表现,‘夏王'在上海地区春播适宜的播种密度为4.50万—4.95万株/hm~2,从鲜穗商品性及种植效益考虑,最佳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超甜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新品种的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方法】以超甜玉米新品种桂甜161和桂甜17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新品种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明阳基地和广西横县试点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并利用DPS软件对产量、果穗外观品质和倒伏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新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行粒数以及桂甜171的穗长和穗粗影响不大,桂甜161的穗长和穗粗随着密度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个品种的茎粗和单穗重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产量和倒伏率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横县试点桂甜161和桂甜171的产量高于明阳试点;桂甜171不管是植株性状、果穗性状还是产量都优于桂甜161;桂甜161在密度为46 425株/hm~2时综合权重最大,桂甜171在密度为53 565株/hm~2时综合权重最大。【结论】桂甜161和桂甜17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是46 425和53 565株/hm~2;2个品种在横县试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桂甜171是一个综合性状更优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推广潜力更好。  相似文献   

5.
以超甜玉米品种晶甜18为材料,在4.2万~6.6万株/hm2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大,生育期缩短,株高和产量逐渐升高,穗位高先升高后降低,穗行数先减少后增加;不同种植密度与秃尖长呈显著相关,不同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的影响不明显。因此,结合晶甜18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其合理的种植密度为5.4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以甜玉米品种‘申科甜811’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氮肥施用量处理(0、100、200、300、400 kg∕hm2),研究氮肥施用量对其农艺性状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申科甜811’株高、穗位高、双穗率、穗重和穗长等农艺性状与氮肥施用量存在显著的正响应关系。穗重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以有限指数增长的模式响应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当氮肥施用量小于100 kg∕hm2时,穗重对氮肥的正响应程度较高,当氮肥施用量大于100 kg∕hm2时,穗重对氮肥的正响应程度显著降低。氮肥施用量在100—200 kg∕hm2时可以显著提高甜玉米‘申科甜811’株高、穗位高、双穗率、穗重和穗长,并有效降低空秆率和秃尖长度,增加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甜玉米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香甜1号和浙甜2088分别在3个密度下拔除分蘖对其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决定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7.5×10^4株/hm2时香甜1号产量最高。结实穗长、穗粗和分蘖数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拔除分蘖导致果穗产量和商品穗产量下降,保留分蘖除春播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拔除分蘖外,对其它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无显著影响。分蘖是产量有利因子,合理栽培密度条件下,有蘖甜玉米品种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玉335成熟期株高逐渐增加,当种植密度增加到9万株/hm~2后,株高有所降低。穗位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则逐渐降低;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先玉335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该试验设定的5个密度处理结果显示:公顷种植密度在7.5万~9.0万株,为先玉335最适种植密度,产量可达到13327.5~14130.0kg/hm~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晶糯8号’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密度在3.75×104~7.5×104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果穗长度缩短、粗度变细、穗行数和行粒数减少、秃尖长增加、单穗重逐渐下降,但产量不断增加。2)不同密度对株高和穗位高度的影响不明显。3)综合考虑果穗各个性状,‘晶糯8号’适宜的栽培密度为6.0×104~6.75×104株/hm2。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糯玉米晶彩花糯5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晶彩花糯5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4.2万~7.2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穗重逐渐下降,但产量逐渐增加;从生育期和穗部性状方面看,晶彩花糯5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高也随之升高,穗长逐渐缩短、穗粗变细、穗行数减少、秃尖长增长,行粒数和穗粒数先增加后减少,因此,南京地区春季栽培晶彩花糯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基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下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惠玉甜 3 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 4 种不同种植密度(6.0 万、7.0 万、8.0 万、9.0 万株 /hm2,分别标记为 A1~A4),副区为 4 种不同割苗处理(3~4 叶龄、5~6 叶龄、7~8 叶龄,分别标记为 T1~T3;不割苗为 CK),研究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生育周期和灌浆期叶片的 SPAD 值影响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茎秆性状、果穗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在 A1~A3 种植密度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在 A4 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相对下降。在 A1~A4 种植密度下,割苗使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增加,作用效果为 T2 > T1 > T3;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产量显著增加,以 T2 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5~6 叶龄(T2)割苗处理下,A1~A4 种植密度分别增产 13.80%、11.71%、15.49% 和 13.24%;且在 A3 种植密度下,割苗处理产量提升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种植密度,T1~T3 处理分别增产13.53%、15.49% 和 8.98%。【结论】割苗可降低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重心、增加茎粗,同时促进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质量等果穗性状正向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产量,且在 8.0万株 /hm2 种植密度下,于 5~6 叶龄进行割苗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株/hm~2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可达到9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株/hm2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可达到9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垦单10号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该试验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6.0~7.5万株,为垦单10号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41.8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早熟优质糯玉米品种"申科糯1号"的进一步推广种植,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申科糯1号"生育期、植株性状、鲜穗性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申科糯1号"的每667 m2适宜种植密度为3500~4 000株,在该种植密度下,"申科糯1号"的鲜穗产量较高、商品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密度对3个超甜玉米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温州地区3个超甜玉米新品种进行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广甜2号产量最高,沪优超甜6号次之,对照超甜3号最低;各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抽雄、吐丝、鲜穗适收期有所推迟,植株和穗位高度逐渐上升,抗倒力下降;产量最高的667m2种植密度广甜2号和超甜3号为3500株,沪优超甜6号为4000株.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20、25、30、35万株/hm2 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产量可达到9 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高粱的生产潜力。本试验为了阐明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15、20、25、30、35万株/hm~2 4种播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产量可达到9 183.00 kg/hm2。为该品种在本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佳木斯地区,‘吉杂141’最适播种密度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万糯2000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明确了乌鲁木齐市北郊片区以收获鲜穗和加工为目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玉米鲜果穗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倒伏率、双穗率未受种植密度影响;商品穗率、穗长、穗粗、单穗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兼顾总体鲜穗产量和商品性状的基础上,万糯2000在乌市北郊667米2适宜种植密度为4000~4500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