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加快福建省高蛋白大豆的发展,解决自身市场需求,选用了‘粤春04-5’作为母本、‘泉豆7号’作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普法选育出了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莆豆6号’,于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根据2014—2016年福建省粒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汇总材料,对‘莆豆6号’的丰产稳产特性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平均产量达2065.8 kg/hm~2,比对照‘福豆234’增产6.55%,表现出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宜在福建省春大豆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春大豆闽豆5号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采取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闽豆5号产量与主要栽培因素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产量与主要栽培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在闽西北红黄壤旱地,该品种每hm~2产量在9800kg以上的农艺措施:需纯氮141.26~162.99kg、五氧化二磷201.92~266.58kg、氧化钾133.70~163.80kg,种植密度21.38万~22.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莆豆6号系以粤春04-5为母本、泉豆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普法选育而成的春大豆高蛋白新品种。在2014~2015年的省多点区试中,该品种表现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平均产量达2065.8 kg.hm -2,比对照福豆234增产6.55%。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福建省春大豆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旱作大豆播种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旱作区大豆种植效益,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在甘肃东部地区开展播种密度对不同成熟期大豆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其主要经济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播种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田间耗水量影响不显著;在播种密度9.0万株/hm2~27.0万株/hm2的范围内,晚熟品种‘汾豆78’、‘晋豆23’适宜种植密度为18.0万株/hm2,早熟品种‘中黄30’、‘晋豆19’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适宜播种密度能够明显提高旱作区大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d,鲜荚产量8268.45~9190.50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kg/hm-2,株高23.79~46.89㎝,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g,鲜百粒重73.39~89.86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寻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与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的相关性,建立玉米高产、高品质及合理密植栽培模式。以‘绿单2号’、‘绥玉10号’、‘鑫鑫1号’、‘德美亚3号’、‘吉单27’、‘嫩单11’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设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 4个水平),玉米品种为副区,测定授粉后不同时期各玉米品种籽粒灌浆速率、脱水速率、籽粒含水量、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德美亚3号’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授粉后55天灌浆即停止,其他玉米品种授粉后56~60天、61~65天籽粒灌浆速率差异不明显,并趋于0;授粉后41~65天,‘绿单2号’7.5万株/hm2处理籽粒含水量低于其他密度处理(P<0.05),65天籽粒含水量最低,为41.34%;‘德美亚3号’7.5万株/hm2种植密度籽粒脱水速率表现单峰曲线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51~55天,为3.90%/d;6个玉米品种10.5万株/hm2处理产量均低于其各自玉米品种其他密度处理,说明三江平原地区10.5万株/hm2密度不适于该6个玉米品种。综合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性状,‘鑫鑫1号’、‘绥玉10号’最适密度为6.0万株/hm2,‘绿单2号’、‘德美亚3号’、‘吉单27’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嫩单11’对密度处理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播期和氮、钾肥施用量对玉米品种沃玉3号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对沃玉3号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密度施氮量播期施钾量;沃玉3号产量大于11770.60kg/hm~2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密度60084~61914株/hm~2、施氮量257.18~286.77kg/hm~2、播期6月16-18日、施钾量35.74~44.26kg/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晚稻品种在不施肥、不施钾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和对钾肥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晚稻品种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14个晚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4个晚稻品种在基础地力(CK)、不施钾(-K)和施钾(+K)条件下的产量变幅分别为5053.3~6813.3 kg/hm~2、6000.0~8226.7 kg/hm~2和6240.0~8106.7 kg/hm~2。施肥和施钾的增产量分别为253.3~2040.0 kg/hm~2和-653.3~546.7 kg/hm~2。不施钾和施钾处理吸钾量分别为91.7~189.8 kg/hm~2和104.1~170.1 kg/hm~2。‘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钾肥贡献率较高,分别为7.01%、6.69%和6.96%;‘丰源优299’钾肥贡献率较低,为-9.85%。供试晚稻品种中,‘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对钾素较为敏感,施钾能使这3个品种晚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丰源优299’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钾,耐低钾能力较强,施钾对该品种晚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株型紧凑且高产的油菜新品种,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4166AB’、临保系‘LB4155’和恢复系‘HF08’为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结合定向筛选,获得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沪油3302’。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沪油3302’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沪油3302’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沪油3302’的单株角果数、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沪油3302’的单株角果数、单株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并在21.3×10~4株/hm~2和26.7×10~4株/hm~2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36.5 kg/hm~2和3 240.4 kg/hm~2,比其他密度约增产250~530 kg/hm~2。因此,认为‘沪油330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21.3×10~4~26.7×10~4株。  相似文献   

13.
郑伟 《中国种业》2016,(7):57-58
利用国内优良大豆种质垦农19与含有美国矮秆基因的大豆种质合农57杂交,在窄行密植条件下,结合品质分析与抗病鉴定,经过11年连续定向选择,创新出半矮秆耐密植、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大豆新种质合农76。该品种适宜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栽培,垄三栽培密度为35万~40万株/hm~2、窄行密植栽培种植密度40万~45万株/hm~2;蛋白质含量41.98%,脂肪含量为20.43%,为油饲兼用型品种;高抗灰斑病;在窄行密植条件下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46.5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5.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11.9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号平均增产16.1%。合农76是我国自主育成的第一个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的半矮秆耐密植型春大豆种质,对推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桂果蔗1号产量性状及商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果蔗新品种桂果蔗1号在广西蔗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其推广应用提供配套栽培技术,于2016年分别在广西4个县蔗区对该品种进行了3.9万、4.2万、4.5万、4.8万、5.1万、5.4万株/hm~2等6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桂果蔗1号株高、田间蔗汁锤度影响较小;茎径、商品蔗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茎产量、商品蔗产量、经济收入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先增后降的趋势。4.8万株/hm~2处理蔗产量最高,达到149 077.1kg/hm~2。商品蔗产量以4.8万、4.5万株/hm~2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44 325.3kg/hm~2和144 069.9kg/hm~2,经济纯收入以4.5万株/hm~2处理最高,达102 132.3元/hm~2;梢腐病的发病率为0.25%~0.89%,不同种植密度间没有明显的发生规律。桂果蔗1号在广西的适宜种植密度是4.5万株/hm~2,在实际生产中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不同密氮组合下,先玉335的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本研究条件下,2个玉米品种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施氮量为240 kg/hm~2组合下,均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区薏苡高产栽培研究——以云南师宗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地区薏苡的产量潜力,筛选出师宗县薏苡种植最佳的品种、密度和追肥量的组合模式,笔者根据不同的品种(系)、密度和追肥量,设置了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师薏1号’在师宗县高原地区表现出了最高的产量潜力,且各品种(系)产量最高的组合均在较低密度、中等追肥量(83370~100050株/hm2、追肥量为300~450 kg/hm2)的条件下产生,其中处理组合A1B3C3(‘师薏1号’、100050株/hm2、追肥量为450 kg/hm2)为本试验中薏苡种植最佳的品种、密度和追肥量的组合模式,产量高达7143.60 kg/hm2。根据本试验得出的最佳组合模式可推荐在云南师宗县高原地区及其他环境相似的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清华 《中国种业》2019,(11):71-72
兴化豆618系以浙98002为母本、毛豆38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17-2018年的福建省多点区域试验中表现为丰产稳产、适应性广,2年平均鲜荚产量达10577.25kg/hm~2。2019年5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全省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与薏苡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薏苡栽培技术,提高薏苡产量,笔者以贵州‘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旋转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X1、复合肥用量X2和薏苡产量Y的关系。结果表明:变量X1、X2和产量(Y)之间均符合二元二次多项式模型,且拟合效果较好;种植密度15~18万株/hm~2、施肥量750.00~900.00 kg/hm~2的范围内有利于增产,选优组合为种植密度18万株/hm~2、施肥量870.30 kg/hm~2。而且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增产的主要因素,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提高结实率以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是薏苡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甘肃东部旱作区开展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3个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有效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现下降趋势,荚粒数和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在种植密度12万~27万株/hm~2的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变化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陇黄1号、陇黄2号和陇黄3号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4.5万株/hm~2、20.8万株/hm~2和18.1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大豆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适宜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旱作区大豆产量和田间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