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志放流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标志放流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在我国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挂牌标记法(体外标)和切鳍法最为常用。而在国外,主要的标志方法有荧光色素标记(VIE)法、金属线码标记(CWT)法、被动整合雷达(PIT)法、档案式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记法以及生物遥测标记法等。我国的标志放流方法应该以挂牌标记法为主,同时可以引进荧光色素标记法和金属线码标记法等。  相似文献   

2.
分离式卫星标志放流技术及其在金枪鱼渔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式卫星标志放流技术为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志放流方法,依赖于Argos卫星进行定位,现今已发展到了第二代。该方法具精度高、信息量大及不依赖于回收等特点。该技术有助于研究人员掌握鱼类洄游、生长、繁殖和索饵等生物与生态特征,是获得海洋生物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并成为目前海洋渔业资源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外学者在三大洋针对金枪鱼开展了分离式卫星标志放流活动,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也证实了该技术的优越性。我国鱼类卫星标志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于其在渔业资源评估研究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为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分离式卫星标志与放流技术及其在大洋金枪鱼渔业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鮸鱼增殖放流标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忠  余方平  王跃斌 《海洋渔业》2007,29(4):344-348
对平均体长9.69 cm的鮸鱼幼鱼进行了挂牌、切腹鳍和荧光标志研究。经14 d的对比饲养观察,发现三种标志方法对鮸鱼幼鱼的生长、成活均没有明显影响。比较三种标志技术的效果,结果显示:挂牌标志具有脱标率低、保留时间长、标志醒目、能保留个体信息、可用于长期的试验研究等特点,是三种标志方法中较为完善的人工标志技术,可在鮸鱼增殖放流的生产实践中应用。挂牌标志成功的最小个体为体长7.6 cm、体重6.4 g,可为鮸鱼规模化人工标志放流时在规格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金属线码标记技术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致使中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不断衰退,开展增殖放流成为修复渔业资源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中放流种类的生物标志技术是评价放流效果的重要手段。金属线码标记(CWT)作为渔业生物体内标志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在放流种类种群密度、存活率、资源补充量估算及洄游分布等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开展CWT研究的相关资料,介绍其原理和发展历史,简述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缺点。综合看来,CWT具有标记速度快、对鱼体损伤小、标记保持率高、批量标记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也有回捕率较低的缺点。随着渔业生物标志技术的不断发展,CWT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领域的应用将更广泛,并成为标志放流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标志放流信息的长江口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4—2014 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 12570 尾, 标志回捕中华鲟 24 尾次, 接收 18 枚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AT)信息。本研究根据标志放流信息, 分析研究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于经度跨度 7°, 纬度跨度 9°的长江口水域和东海及黄海海域, 主要聚集分布区为长江口水域和舟山群岛海域; (2)标志放流中华鲟具有显著的降海洄游趋势, 放流后短期滞留在长江口淡水环境, 7 d 后具有进入海洋的行为; (3)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进入海洋后, 其迁移方向会出现随机性, 在迁移过程中具有折返、转向、停滞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增殖放流的中华鲟标志回捕信息开展研究, 旨在揭示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为中华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和研究中国对虾(以下简称对虾)的生长、洄游、繁殖等生态基本情况,为大规模人工放流增殖沿海对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一定数量的对虾标志虾放流是完全必要的。所谓对虾标志虾,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在对虾脊背上穿挂有一个塑料放流标志牌的对虾。对虾标志虾的制作及放流方法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放流效果。现将一般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 、 对虾标志虾制作的技术要点1、对虾被穿挂标志牌前6小时,在夜晚气温较低时,把体长5cm左右的对虾起捕后,暂养在具有增氧设备的网箱中待用,起捕数量根据网箱的大小和当天穿挂对虾数量而定。注…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在对虾资源增殖的开发研究方面,已经完成了若干技术手段的研究,主要成果是对虾人工繁殖育苗技术、亲虾越冬培育技术,幼虾标志放流技术。利用这些技术成果,已经开发出巨大规模的养虾产业、苗种培育产业,成功地将对虾移植到了东海区,初步形成一支自然种群。还在黄海区的若干水域,用放流幼虾的办法建立了局部海域的对虾增殖事业,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用之  相似文献   

8.
几种标志方法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国内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通常使用的几种标志技术和方法.同时,阐述了我国在挂牌标志法、切鳍法、荧光标记法、金属线码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志法和生物标志法等多种标志方法的实际应用状况,分析比较了近年来在东海区增殖放流中传统标志方法和国外引进的先进标志方法的标志效果,文中最后分析探讨了今后标志技术的改进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谢迪  李潮  李嘉淇  吴倩  赵俊 《水产科学》2019,(3):382-387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黑鲷Sparus maeroeephMus(Basilewsky),隶属于鲈形目,鲷科,鲷属,俗称黑加吉、青鳞加吉、海鲋等,是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的重要目标种。体外挂牌标志法具有低费用、易发现、好回收等优点,应用广泛。采用体外挂牌标志放流黑鲷对于研究其生长、摄食、洄游分布等生物学特性,评价其增殖放流效果和合理制定增殖放流对策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课题组对不同规格黑鲷做体外挂牌标志并进行药浴暂养实验,通过暂养期间累积死亡率的差异,探讨黑鲷苗种适宜的标志放流规格,尝试优化暂养培育流程及措施,以期提高标志黑鲷暂养成活率,科学评价黑鲷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