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四川黑茶品质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四川黑茶原料、渥堆叶、康砖成品茶的氨基酸、儿茶素组成含量及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的含量。四川黑茶原料氨基酸含量为1424.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47.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87.15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63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30%、8.18%、26.94%;渥堆叶氨基酸含量为1590.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68.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7.62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27.52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4%、7.90%、24.53%;康砖成品茶氨基酸含量为1420.00βm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为529.00βmg/100g,茶氨酸含量为66.88βmg/100g,儿茶素含量为13.65βmg/g,咖啡碱、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27%、5.99%、23.92%。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和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为气候变化下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和丰产低碳的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 OTC)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两个CO2浓度处理,分别为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简称aCO2,CO2浓度约为0.04%)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处理(简称eCO2,CO2浓度约为0.055%),每个处理的田块混入等量的前茬小麦秸秆,探明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等生长特性、稻田CH4排放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CH4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水稻的生长,使剑叶叶面积增加25.0%,地上生物量增加22.0%,产量提高29.0%。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下,大气CO2浓度升高有降低稻田CH4排放的趋势,使单位产量CH4排放量降低了39.4%。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土壤甲烷氧化关键基因pmoA的拷贝数增加了20.0%,但对甲烷产生关键基因mcrA的拷贝数影响较小。【结论】秸秆还田条件下,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有利于减少稻田温室气体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3.
施硅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素是一种可以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有益元素。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硅肥的两种施用方法(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对茶叶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施硅可使茶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8.66%和16.98%,而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降低15.28%和20.24%;叶面施硅则可使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3.47%和28.96%,而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分别降低12.39%和13.29%。  相似文献   

4.
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志  杨艳  周继荣  倪德江 《茶叶科学》2007,27(4):311-315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6CZZ-600型针形名茶做形机的做形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做形温度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影响,投叶量对氨基酸和叶绿素有极显著性影响;而转速对各项指标影响均较小。随做形温度的升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茶多酚和叶绿素则呈下降趋势,过高的温度促进了叶绿素的破坏,低温做形易造成茶叶香气低闷的现象。随着投叶量的增加,茶多酚和叶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做形叶量过多,茶叶绿色度差,而过低易造成茶条紧细度不够的现象。根据针形名优茶品质要求,结合生产工效考虑,机制针形名优茶做形适宜的工艺为:温度90~110℃,投叶量100~150βg/槽,转速184~192βr/min。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与绿原酸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研究茶叶与金银花中主要药效成分茶多酚和绿原酸生物活性的差异,应用过氧化值测定法、分光光度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分别比较茶多酚和绿原酸的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6周的观测期内,浓度为100βµg/g和200βµg/g的茶多酚可将猪油的POV抑制在10βmeq/kg范围内,且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这与81%绿原酸有相似结果;20%绿原酸、81%绿原酸、95%茶多酚对DPPH和·O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7、1β432、65、135、52βmg/L和1β908βmg/L;95%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500βμg/g和250βμg/g,81%绿原酸和20%绿原酸相应值分别为500βμg/g、500βμg/g和500βμg/g、1β000βμg/g;研究结论为茶多酚(95%)在抗氧化性、清除DPPH能力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面都要强于绿原酸(81%),在清除·OH能力上要弱于绿原酸,在食品、药品行业中茶多酚有望比绿原酸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茶叶籽水浆发酵微生物种类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特性,对发酵5β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从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经形态观察、16βS rDNA及pheS基因测序与比对、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命名该菌株为茶叶籽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 JJZ21),菌种保藏号为CCTCC M 2016471。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茶叶籽乳杆菌的数量在5βh之后逐渐快速增加,至12~15βh之间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降低,至22βh后,逐渐趋于稳定。伴随茶叶籽乳杆菌数量的增加,发酵液中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pH均明显下降,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性。茶叶籽乳杆菌通过消耗发酵液中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向发酵液中分泌乳酸等酸性有机物,导致发酵液pH逐渐降低,为发酵液中的油脂体上浮以及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毛细管电泳分析茶黄素类组分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250βmmol/L H3BO4、10βmmol/L KH2PO4、0.75βmmol/L SDS和20%(v/v)乙腈组成的pH7.5电泳介质中,选择25βkV电压、20℃柱温和200βnm波长检测,可在10βmin以内将茶叶中的四种主要茶黄素单体分离,并获得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四种茶黄素单体浓度与峰面积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0.9945~0.9990,检测下限在0.53~0.64βμg/ml之间,加标回收率为92.50%~108.36%,变异系数≤2.67%。本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以紫香百香果和黄金百香果为试材,以0.8 μL/L 1-甲基环丙烯(1-MCP)、1%壳聚糖、1%茶多酚采用两两复配的方式对百香果进行保鲜处理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3种复合保鲜方法对2个百香果品种均有延长贮藏期的作用。紫香百香果在贮藏15 d时,1%茶多酚+1%壳聚糖复合处理(Z3)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其值分别为7.14%±0.09%、(2.13±0.009)mg/g、(0.814±0.013)OD325/g和(2.05±0.202)U/g。黄金百香果在贮藏15 d时,1%茶多酚+1%壳聚糖复合处理(H3)的Vc、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含量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其值分别为(17.80±0.168)mg/100 g、(2.50±0.006)mg/g、(0.875±0.010)OD325/g和(2.20±0.061)U/g。综上,1%茶多酚+1%壳聚糖复合处理对百香果的保鲜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20、28、36℃ 3个萎凋温度梯度,取不同含水率的萎凋叶,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并对后续加工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研究萎凋温度对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过程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茶多酚、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等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36℃和28℃处理下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20℃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间36℃>28℃>20℃;CO2释放量总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36℃处理样的释放量相对最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均以28℃处理酶活性最高。成品茶中28℃处理样的茶黄素、茶红素、茶多酚等含量最高,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28℃处理样的汤色、滋味等得分最高,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0.
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1芽2、3叶为试验材料,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现升高趋势,茶多酚含量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茶鲜叶萎凋减重15%内以水分散失为主,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以干物质质量100%计)变化均不显著;萎凋减重至30%~45%,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陆续呈现显著变化,可溶性糖与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先后达到最高值;萎凋减重至60%,只有游离氨基酸含量继续升高;最终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变化较大,比茶鲜叶中分别升高了24.6%、13.8%、11.9%.相关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与咖啡碱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0.386、0.692、0.479),尤其是游离氨基酸,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通过对不同大气CO2浓度水平下的茶树观测试验,研究了大气CO2增长对茶树新梢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等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气CO2浓度为550、750μmol·mol-1时,比正常大气CO2水平下茶树叶片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提高17.9%和25.8%,并缓解和消除了光合午休现象;茶树叶片气孔导度降低7.6%和13.0%,蒸腾速度稍有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6%和35.8%;同时使茶树新梢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12.8%~18.4%、14.0%~22.0%、13.1%~19.4%和17.2%~20.1%,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有所降低。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使新梢营养元素N、K、Ca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g、Fe、Zn、Mn、Cu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夏暑季乌龙茶园覆盖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显著下降,白昼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显著增加。2)夏、暑梢1芽3叶含水率分别增加了4.57%~6.47%和2.24%~2.78%。3)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及其a、b含量分别提高了41.70%~48.92%和52.38%~91.06%、38.96%~47.25%和 50.94%~72.52%、43.83%~54.58%和67.98%~155.81%;叶绿素a、b比值下降了0.1042~0.1868和1.10~3.54。4)叶片及其表皮层、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变薄,叶面积增大,栅/海比值变小。5)茶多酚、粗纤维和咖啡碱的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儿茶素品质组份得以优化。6)适度遮荫,可以提高夏暑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钙离子对绿茶浸提茶汤理化与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浓度钙离子(0~100mg/L)的水对绿茶浸提茶汤的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钙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浸提茶汤浊度增加,pH值下降;总固形物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茶多酚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咖啡碱和黄酮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儿茶素EGC含量呈增加趋势,C、EGCG、GCG、ECG及CG含量都呈下降趋势,EC含量差异不显著;Al3+、Cu2+、Na+、Zn2+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2+、Mn2+含量呈增加趋势;茶汤感官品质下降,逐渐变浑浊,熟闷味加重,苦涩味增加。钙离子主要通过参与冷后浑形成、诱导儿茶素组分异构化及氧化分解反应等作用影响茶汤品质。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茶树生长环境的生态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探析了土壤、湿度、温度、海拔高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不同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包括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的影响,提出了二氧化碳浓度和氮、磷、钾肥合理配施及快速经济检测是未来生态环境对茶叶品质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为生态茶园建设和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白茶连续化加温萎凋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其变化幅度在各萎凋时间段之间存在差异;与鲜叶相比,毛茶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分别降低了71.10%、5.12%、5.96%,而咖啡碱、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则分别增加了0.25%、1.70%、1.97mg/g;连续化生产线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白茶(P0.05),但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工艺白茶(P0.01)。毛茶感官品审评结果表明,连续化加温萎凋与传统工艺白茶,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鲜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钾(K)浓度(0、100、400、800、2 000μmol·L~(-1)),每周施钾肥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不同钾浓度对茶苗叶片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钾浓度分别为0、100μmol·L~(-1)时,茶树成熟叶片钾含量分别为5.26、5.91 mg·g-1,此时茶树处于缺钾状态,缺钾降低了茶树根、茎叶的生物量,增加了根冠比,显著降低叶片氮(N)和磷(P)的含量;叶片钾含量与氮、磷含量均呈正的线性相关(YN=1.045X+11.906 5,R2=0.816 7;YP=0.307 5X-0.570 6,R2=0.914 6);缺钾显著降低了茶树叶片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EGCG含量,相反却显著增加了叶片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酚氨比,以及叶片EGC和EC含量;叶片精氨酸、茶氨酸、谷氨酸等在缺钾时显著降低,与正常供钾浓度(2 000μmol·L~(-1))的叶片相比分别下降了86.96%、72.46%、40.43%;香气成分GC-MS分析表明,缺钾叶片醇类、醛类和酯类芳香物质含量降低,香气物质种类减少,缺钾对茶树叶片香气品质的提高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不断增高的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和温度,研究这两个重要环境因子及其互作对大田生长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的动态影响。【方法】利用农田T-FACE(Temperature-Free Air CO_2 Enrichment)系统,以高产优质粳稻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两个CO_2浓度(环境CO_2浓度和高CO_2浓度)和两个温度处理(环境温度和高温),测定自然生长环境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SPAD值。【结果】550μmol/mol CO_2浓度使水稻移栽后41、77、94 d叶绿素a,b和a+b含量均增加(最大增幅为6.4%),但移栽110、119 d后均减少(最大降幅为5.4%)。由于叶绿素b含量对CO_2较叶绿素a含量更敏感,故高CO_2浓度使移栽后41、77和94 d叶绿素a/b值均下降,降幅分别为4.7%、2.3%和0.9%,但移栽110和119 d后分别增加1.9%和5.3%;以上对CO_2的响应多达显著水平。对叶片SPAD值而言,高CO_2浓度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的影响较小,但移栽110和119 d后分别下降3.5%(P=0.1)和19.1%(P0.01)。大田生长期增温1℃,各期叶绿素a、b以及a+b含量多呈增加趋势,叶绿素a/b值表现相反,但总体上变幅小于CO_2效应;高温对水稻前、中期叶片SPAD的影响较小,但移栽110和119d后SPAD值平均下降7.1%和14.8%,均达极显著水平。CO_2与温度处理对上述测定参数多无显著互作效应,但CO_2浓度、温度处理与生育期之间多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结论】大气CO_2浓度增高有利于水稻生长前中期叶片叶绿素的形成,但生长后期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均明显下降且伴随叶绿素a/b值的显著升高,这种早衰现象在不同生长温度下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大气CO2浓度升高会降低水稻的外观与加工品质。为探明其下降机制并予以缓解,【方法】采用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升高(FACE)平台、两种栽培品种及其三种不同的基因调控遗传材料 (中花11及其蒸腾调节材料ZmK2.1-15、ZmK2.1-20、OsKAT3-26、OsKAT3-30; 中花11及其促冠根生长材料ERF3-7和ERF3-12; 日本晴及其促硝酸盐吸收材料NIL),研究稻米外观与加工品质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稻米外观品质与加工品质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因品种不同而异。CO2浓度升高下,中花11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9.2%和4.4%,整精米率降低5.3%;而日本晴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11.1%和7.9%,整精米率提升9.8%。蒸腾调节材料显著改善了CO2浓度升高对中花11外观与外观品质的负面效应,与当前CO2浓度相比,CO2浓度升高,ZmK2.1-15、 ZmK2.1-20、OsKAT3-26、OsKAT3-30的垩白粒率相对变化量为−2.7%、−16.3%、−14.8%,+7.4%,垩白度为−8.7%、−22.3%、−15.1%、−3.0%,整精米率为+2.1%、+6.4%、+3.6%、−7.0%。促冠根生长材料加大了CO2浓度升高对中花11号外观与加工品质的负面效应,ERF3-7、ERF3-12的垩白粒率在CO2浓度升高下分别增加17.7%和11.5%,垩白度增加34.4%和19.1%,整精米率分别降低10.1%和0.8%。促硝酸盐吸收材料(NIL)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CO2浓度升高下无明显变化,整精米率下降4.2%。NIL的外观品质较日本晴明显改善,CO2浓度升高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下降16.5%和17.9%,当前CO2浓度条件下分别下降26.3%和28.9%。【结论】未来CO2浓度升高条件下,通过基因改良促进水稻蒸腾作用和硝酸盐吸收是提升稻米外观与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