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暝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的适合度高于对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 Matsamura的适合度,本文比较了两种赤眼蜂寄生不同龄期亚洲玉米螟卵的出蜂率,并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研究了两种赤眼蜂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龄期的玉米螟赤眼蜂出蜂率均显著大于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对应龄期寄主的出蜂率。玉米螟赤眼蜂整头雌蜂和高浓度雌蜂腹部提取液对卵龄为12 h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都有显著影响,且玉米螟赤眼蜂的提取液能使亚洲玉米螟胚胎发育畸形;而松毛虫赤眼蜂整头雌蜂提取液和雌蜂腹部提取液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期的寄生蜂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落叶松毛虫卵3292粒,通过室内饲养,发现3种寄生蜂。对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落叶松毛虫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每卵出蜂数、雌雄性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寄生率分别为56.23%、35.66%、0.49%、总寄生率达92.38%;一粒寄主卵通常只育出1头宽缘金小蜂,育出松毛虫黑卵蜂平均为8头,最多13头,最少4头;宽缘金小蜂和黑卵蜂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63:1和1.47:1。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相似文献   

5.
两种赤眼蜂过寄生及其对过寄生适应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为寄主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过寄生及其对子蜂大小和性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蜂卵1∶3的接蜂比例下,两种蜂均有过寄生发生,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2次的比例达到45.5%,显著高于其它寄生次数发生的比例。寄生次数显著影响羽化卵率及羽化蜂的雌性比,蜂种、寄生次数/单卵出蜂数均显著影响羽化蜂的体长。单卵羽化出1头蜂的体长显著大于单卵羽化出2头或3头蜂的体长;单卵羽化2头或3头时,松毛虫赤眼蜂体长显著大于对应羽化蜂数的玉米螟赤眼蜂体长。当单卵育出1头蜂时,两种蜂对应性别体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羽化出雌雄蜂时,松毛虫赤眼蜂的雌雄蜂体长(雌蜂0.43mm,雄蜂0.38mm)显著大于单卵育出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应性别蜂的体长(雌蜂0.38mm,雄蜂0.35mm)。这些结果表明,与松毛虫赤眼蜂相比,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过寄生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其子代雌蜂发育受过寄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选择试验中,原寄生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显示对柞蚕卵的偏爱,而来自玉米螟卵的松毛虫赤眼蜂则对玉主螟卵嗜好。当松毛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转用玉米螟卵培养后,逐代玉米螟卵寄生率、子代蜂数等,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试验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接受寄主行为是可塑的。可明显改变雌蜂显示的寄主偏爱性,需要用特定的寄主卵连续培养34代。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麦蛾卵龄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以及其后代羽化率、雌蜂率、寿命和生殖力等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仅供给单一卵龄寄主卵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48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率显著降低,但在蜂卵比1:40的条件下,对卵龄48~84 h的麦蛾卵仍有不低于68.61%的寄生率,对卵龄84~96 h的麦蛾卵寄生率可达57.53%,表现出较好的寄生能力。在同时供给赤眼蜂不同卵龄寄主卵使其有选择寄生的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对发育60 h以后的麦蛾卵寄生选择性显著下降,在总蜂卵比1:80的条件下,对卵龄60~72 h,卵的寄生比例达到总寄生卵数的9.13%,显著低于对卵龄低于36 h的3组卵的寄生比例,而对卵龄72~84 h、84~96 h两组卵的寄生比例则进一步降至6.46%和3.39%,显著低于卵龄60 h以内的所有处理组。对玉米螟赤眼蜂后代质量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寄生不同卵龄麦蛾卵的赤眼蜂在试验条件下羽化率均高于95%,且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寄生在卵龄2~12 h和12~24 h麦蛾卵内羽化的赤眼蜂雌蜂率分别为71.94%和71.40%,显著低于卵龄48 h以上各组卵内的羽化的赤眼蜂78.45%~79.79%的雌蜂率;随着寄主卵龄的增长,所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寿命呈下降趋势,且寄生卵龄高于60 h,寄主卵发育羽化的赤眼蜂成蜂平均存活时间降至5.3 d以下,显著低于卵龄2~12 h组6.4 d的存活时间;寄生在不同卵龄麦蛾卵上羽化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生殖力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对麦蛾卵的龄期有较广的选择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麦蛾卵及欧洲玉米螟卵上的产卵及辨别寄主行为,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寄主卵上产卵耗时不同,能根据寄主卵大小调节产卵数量;产卵时具有性别控制行为;该蜂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辨别寄主卵已被寄生与否的能力,并对自身和同种个体间已寄生卵有很强的辨别力;玉米螟赤眼蜂与广赤眼蜂能辨别相互间已寄生的寄主卵  相似文献   

9.
三种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卵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是近年来华南地区为害较严重的园林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灰白蚕蛾的赤眼蜂种,在室内条件下比较了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暗黑赤眼蜂T.euproctidis对不同卵龄灰白蚕蛾卵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寄主卵龄的增加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寄生卵数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在灰白蚕蛾卵龄为6h的卵上寄生卵数最多,分别为15.90粒/雌和12.20粒/雌;而短管赤眼蜂的寄生卵数随寄主卵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卵龄为24 h时达最高,为8.25粒/雌;在各卵龄段,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比其它2种蜂多;当寄主卵龄超过72 h时,3种赤眼蜂的寄生卵数均显著下降.3种赤眼蜂在寄生卵龄为6h的寄生卵上羽化率最高,当卵龄超过72 h时,其羽化率均显著下降.松毛虫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对6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而短管赤眼蜂对24 h卵龄的灰白蚕蛾卵致死能力最强.综合分析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在灰白蚕蛾卵上的寄生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好,是灰白蚕蛾的有效天敌.  相似文献   

10.
赤眼蜂寄主偏爱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弱的拟澳洲赤眼蜂,其寄主的低偏爱性是可塑的;而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强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繁殖几代后,其寄生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麦田小气候对第一代粘虫发生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田小气候因子对粘虫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栽培技术及小麦生长情况不同农田小气候特点各有不同,因而影响粘虫发生数量及发育进度的变化很大;禾苗生长愈茂密,小气候相对湿度愈高,温度愈低。此种条件下,粘虫发生数量较大而发育进度较慢。杂草丛生的农田粘虫发生即多,被害严重,这可能也是受小气候因子的影响所致。预测预报时应注意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12.
1984—1987年在湖南桔园进行了综防对策、化防对策和自控(不采取任何人为的防治措施)等处理对柑桔主要害虫——糠片蚧种群影响的比较研究。综防区采用综合措施,刷洗主干,释放部分天敌,剪去蚧虫为害严重的枝条,冬季和夏季分别施用一次松脂合剂和矿油乳剂;化防区按常规每年喷药5—6次;结果表明:综防区全年虫口密度与化防区相近,两者均显著低于自控区;综防区糠片蚧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未受到明显的损害,捕食性蓟马、钝绥螨等捕食性天敌明显多于自控区;其它非生物致死因子对幼蚧的作用大于化防区,果实出口率自1986年起亦较化防区显著上升。自控区糠片蚧未得到控制,果实出口率较化防区降低13.3%—29.8%。化防区各种天敌的作用均显著下降,农药残留亦高。除自控区和化防区柑桔全爪螨为害较重外,其它害虫在各区的为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文章还评价了在三种处理区致死因子对糠片蚧种群趋势指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螨克对叶螨各发育阶段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螨克Amitraz对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和石榴小爪螨Oligonychus punicae(Hirst)的各发育阶段的毒力进行探讨,以寻求防治叶螨的最佳虫态。一、材料与方法 (一)药剂 20%螨克乳油(德国先灵农药有限公司)。 (二)虫源本试验所用的叶螨均采自南昌大学校园内。柑桔全爪螨采自温州蜜桔,石榴小爪螨采自樟树。在室内待产卵后挑去成螨,以获得同一时期的各虫态的螨。  相似文献   

14.
核盘菌侵染循环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核盘菌科7个种21个代表菌株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分4种侵染循环类型:1.土传病害类型:包括人参菌核病、细辛菌核病和向日葵小菌核病菌,其特点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触构成再侵染。2.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油菜、黄瓜、大豆、莴苣、萝卜、红花和紫云英菌核病,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3.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黄瓜、油菜、葡萄和大葱灰霉病,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未见有性世代,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侵染,以分生孢子和健病株接触构成再侵染。4气传、种传、土传病害兼有型:包括向日葵菌核病,其特点是子囊孢子从花或茎侵染造成盘腐和茎腐,菌核、带菌种子萌生菌丝体侵染造成苗腐和立枯。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相似文献   

15.
二种拟除虫菊酯对桔全爪螨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相似文献   

16.
 棉苗病害在我國所有植棉地區普遍發生[2,3,7,8,9,10,12],發病率一般為30-80%。每逢陰冷多雨之春,死苗常達三成,局部地區甚至被迫改種其他作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Luzzy聚类分析对贺兰山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进而根据成林树种的生长、更新和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判断群落间的演替动态。共划分了3个群系,5个林型、9个林分型。青海云杉和油松是演替“顶极”的优势树种。在海拔2400m以上,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青海云杉纯林,而在2400m以下则是以油松为优势种的青海云杉油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试论萨赫勒(Sahel)地带沙漠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萨赫勒地区沙漠化原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萨赫勒地区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不是气候因素,而是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的结果,并分析了该地区沙漠化的典型性与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从1963年开始,調查了河南新乡輝县地区可以越夏的主要野生植物,如蔊茶(Rorippa montana(Wall.)Small)、車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等上的花叶病,并經过寄主反应、抗性鑑定試驗証明:蔊菜花叶_10-(31-5、28-10)-10,車前花叶_3,地黄花叶_7的分离物中,可分为三个类型,其中Ⅰ型病毒:致死温度50—60℃,稀释終点1:2,000—6,000;Ⅱ型病毒:致死温度60℃,稀释終点1:2,000;Ⅲ型病毒:致死温度90℃,稀释終点1:100,000—1,000,000。以上分离物可由桃蚜、蘿卜蚜传染到白菜上。其中Ⅰ型病毒与当地白菜病毒分离物(对照)的性状是一致的,因此認为,蔊菜、車前等野生植物为当地白菜病毒的重要越夏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