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酶联抗原直接包被法(ELISA—DAC法)(检测单粒花生种子)与温室生长法、指示植物接种法检测花生种子PStV带毒情况,其结果基本一致。1987和1988两年以应用温室生长法为主分别对229份和500份花生种质资源材料的PStV种传特性进行检测,参试材料PStV平均种传率分别为4.7%和8.6%,多数材料种传率分别为2—10%和5—20%。两年应用ELISA—DAC方法对146份花生材料进行复筛,分别得到PStV种传率1%以下材料3份和9份。  相似文献   

2.
时焦 《花生学报》1990,(2):38-39
1982年美国佐治亚州首次发现花生条纹病毒(PStV)。PStV能以蚜虫、带毒率高的种子及其它寄主传毒。虽然曾有过PStv能使花生减产20%以上的报道,但该病对花生生产的潜在威胁目前尚无法预测。花生栽培种和其它种质系对PStV的抗性未见报道。鉴于花生区系和无毛区系有抗PMV的种质,因此对其部分种质进行了PStV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3.
4.
研究表明,花生健康植株苗期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OD)相当稳定;接种条纹病毒后POD活性显著提高,两周内出现两个酶活性高峰,第一个酶活性高峰主要是由接种时造成的机械损伤所致;而第二个酶活性高峰与PStV的侵染直接有关。第二个酶活性高峰出现的同时,POD同工酶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1条迁移率为0.38的谱带变弱消失,而出现了4条清晰的新带  相似文献   

5.
6.
调查和试验结果说明:感染PStV的花生是芝麻黄花叶病毒病主要初浸染源.桃蚜传毒效率最高,为35%,豆蚜、大豆蚜和棉蚜传毒效率均很低.病害流行与蚜虫发生密切相关.供试的10个芝麻栽培品种均不抗病,但存在一定成株期抗性。自花生条纹病毒(PStV)感染的芝麻病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后未发现病毒种传现象。  相似文献   

7.
1986、1990—1992年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212份芝麻品种(系)对花生条纹病毒的抗性。结果表明,品种(系)间抗性差异显著,发现3个高抗品种,2个发病较轻的品系,参试10个芝麻推广品种均不抗病。  相似文献   

8.
应用酶联抗原直接包被法(ELISA—DAC)对4个种传率高低不同的花生品种,苗期感染花生条纹病毒(PStV)的病株在荚果发育不同时期对荚果各部位带毒率进行测定。花生荚壳、胚和子叶都带有PStV病毒,种皮极少带毒。荚壳带毒率变化范围大,规律不明显;种皮带毒偶而能检测到,以上品种间无明显差异。胚和子叶一般同时带毒,带毒率在0—23.8%之间,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每个品种带毒率基本不变。荚果各部位带毒率年度间有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花生条纹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内切酶Bam HI和EcoRI将pGEM- StV 含有的约11Kb 大小的PStV- cp 基因切下定向插入到表达质粒pBV220 的启动子PR、PL的下游,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BV- StV。SDS- PAGE凝胶电泳结果表明:PStV- cp 基因在大肠杆菌DH5α中经温度(40℃)诱导后,可特异地表达33kD蛋白。  相似文献   

10.
双重RT-PCR方法检测花生条纹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花生条纹病毒(PSt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陆的PStV和CMV的核苷酸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感病叶片总RNA反转录物为模板,建立了双重RT-PCR反应体系,并对双重RT-PCR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特异地从感染PStV和CMV的样品中扩增出PStV(300bp)和CMV(1054bp)2个条带,与实验设计相符;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表明,PStV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其它株系或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99%,CMV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其它株系或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0%~99%,证明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特异性良好,灵敏性与单一扩增相同,能够特异、灵敏、准确地检测花生CMV和PStV。  相似文献   

11.
许泽永  陈坤荣  晏立英 《花生学报》2003,32(Z1):263-271
花生病毒病是影响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近10年来,花生矮化病毒(PSV)、花生条纹病毒(PStV)和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极大地丰富了对上述病毒基因组结构、遗传变异、进化的认识,以及病毒种、亚组和株系科学的划分.对PSV来说,提出了两个亚组的划分,而我国PSV株系血清学和RNA3全序列的分析,明确它们独自构成第三个新的亚组.对我国和东南亚国家PStV株系CP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分析,说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PStV是单独进化的,形成不同症状类型的株系.Tospovirus属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使得该属病毒从番茄斑萎病毒(TSWV)1种增加到13种,其中侵染花生的病毒达5种,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说明,应用治毒灵浸种,对黄瓜花叶病毒(CMV)在花生中种传有抑制作用;对由花生条纹病(PStV)引起的花生轻斑驳病防治效果达49.5%左右,NS-83、植病灵、抗蚜威、氧化乐果和甲胺磷防效较差。应用病毒A、病毒必克和植病灵Ⅱ号防治CMV引起的花生黄花叶病害效果分别为38.8%、28.7%和23.3%,经新复极差分析,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花生叶斑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是全球花生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病害,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相关的致病菌研究、防治研究、抗病育种研究和抗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做了综述,旨在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镉胁迫对花生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镉胁迫对花生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镉胁迫(1.00mg/kg)对豫花15号和XB023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保护酶活性影响不大,叶片未表现明显衰老;中度镉胁迫(2.50mg/kg)降低了豫花15号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加了SOD、POD、CAT含量,叶片出现衰老迹象,但对XB...  相似文献   

15.
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与相关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6-2000年连续15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花生病毒病年度流行程度(发病率)与相关因子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病毒病年度流行程度与相关因子的关联度大小排列顺序依次为:蚜量>平均温度>降雨量>平均湿度,明确了各相关因子对花生病毒病年度流行程度影响的主次关系。花生苗期(5-6月份)蚜量与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的关联度最大,是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的主导因子,生产上可以花生苗期的蚜量为主要依据,及时提出必要的措施,控制花生病毒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6.
花生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Ⅰ.花生品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证明,花生品种类型间和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以及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的籽仁,其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含量,最高58.7%,最低43.66%,粗蛋白质含量,最高34.75%,最低21.06%;油亚比(O/L),最高2.173,最低0.807;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8.93g/100g.最低6.57g/100g;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最高40.68%,最低29.16%,总糖含量,最高6.78%,最低4.56%,VC含量,最高7.38mg/kg,最低2.42mg/kg;VB1含量,最高14.84mg/kg,最低7.96mg/kg;硒含量,最高0.086mg/kg,最低0.072mg/kg。说明影响花生品质首先是品种本身的遗传因子,通过正确运用育种手段可以选育出优质综合和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8.
感染高粱花叶病毒甘蔗叶片cDNA文库构建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甘蔗花叶病与甘蔗寄主致病的互作分子机制,利用SMART技术成功构建了感染高梁花叶病毒甘蔗叶片的cDNA文库,用于后续酵母双杂交互作蛋白筛选试验.采用Omega公司Plant RNA Kit提取感染高粱花叶病毒甘蔗叶片总RNA,经过Oligotex纯化获得mRNA,将其反转录成cDNA第一链,再在DNA聚合酶作用下,通过长距离PCR扩增双链cDNA.经SfiI酶切并去除短片段后,连接到pGADT7-SfiI载体上,成功获得初级cDNA文库,最后以初级文库100万克隆为基数扩增,得到扩增文库并提取质粒.经检测构建的文库容量为1.6×106 cfu,文库滴度2.2× 106 cfu/mL,文库cDNA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700~2 000 bp,文库重组率约为96%.结果表明,该文库质量较好,为筛选分离抗病功能基因及开展寄主与病毒互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辽宁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做到更好的预测与防控,采用DOT-ELISA法检测了辽宁省主要水稻产区的灰飞虱条纹叶枯病毒携带率,检测结果表明,在辽宁省水稻主产区采集的越冬代灰飞虱样本,均存在一定量的带毒个体,最低为1.7%,最高达到22.2%。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诊在江苏小麦上新发生的一种病毒病害,采用ELISA、RT-PCR和序列测定等方法对其病原进行了精确鉴定,并对此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沿叶脉产生断续或连续的褪绿或黄化条纹,后期心叶枯死或产生枯孕穗,症状于日最低气温高于15℃连续7 d后开始表现.病株主要出现在稻套麦田中,病害轻重与麦田中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小密切相关,病田发病率最高可达70.0%以上.经Dot-ELISA检测,病叶与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以已发表的RSV日本T分离物的相应基因片段序列设计的引物可在症状明显的小麦叶片中扩增出预期目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小麦来源江苏盐都分离物的CP和NS3基因与水稻来源的RSV江苏洪泽分离物和日本T分离物对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与同一地区灰飞虱来源的RSV分离物对应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上.根据以上结果确认该病病原为水稻条纹病毒,初步命名为小麦条纹病毒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