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采用工蚁诱测法和挖巢观察法评价了4种国产毒饵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虫胺、胺菊酯、苯氧威、多杀霉素4种毒饵处理后,红火蚁工蚁诱集百分率均明显降低,处理5d后氟虫胺、胺菊酯的工蚁诱集率为0,而多杀霉素处理10d后诱集率为0。施药后25d4种毒饵处理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100%、100%、50%和71.4%,工蚁减退率分别为100%、100%、92.7%和100%。处理6周后蚁群级别分别降低了100%、100%、83.3%、73.0%。 相似文献
5.
在确定了氟磺酰胺毒饵对红火蚁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就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25 g/巢的范围内,氟磺酰胺毒饵都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防治效果及蚁巢的死亡程度会因施药量的不同而异。5 g/巢的剂量可在40 d内获得平均为96.7%的防效,但不能将所有的蚁巢杀死。10-25 g/巢的剂量可以在30-40 d内使蚁巢死亡,但蚁巢100%死亡所需的时间会因剂量的减少而延长。工蚁数量下降的程度不会因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而产生差异。为此,建议在使用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时,可在10-25 g/巢的范围内根据蚁巢大小调整使用量。 相似文献
6.
7.
认识红火蚁,警惕入侵红火蚁传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火蚁是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火蚁属(Solenopsis)的昆虫,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据胡经甫教授1941年所著的《中国昆虫名录》记载,我国共有火蚁5种3亚种(其中1个亚种已被确认为同物异名),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其中以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最为常见,广西也有这种火蚁分布。因为这些土著种或早期入侵的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没有被列为重点防控对象。 相似文献
8.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红火蚁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发现红火蚁已有4年,但防治技术、产品依然匮乏。为了改善、提高我国红火蚁的防治技术水平,本文就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对红火蚁的作用表现和防治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JHA可以造成蚁后卵巢萎缩、产卵量减少,导致发育畸形和蚁群等级比例失调,如工蚁数量减少、生殖型幼虫比例以及处女蚁后数量增加等,并最终导致整个蚁群死亡。JHA杀虫剂活性高、低残毒、对环境污染小,在田间防治红火蚁效果彻底,并可有效地防止防治区红火蚁种群的再入侵(re invasion),但JHA毒饵也存在着防治效果缓慢等问题。本文就克服此类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深圳红火蚁蚁巢密度、社会型研究及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深圳红火蚁生境类型与蚁巢密度的关系,社会型的鉴别以及应用茚虫威对多后型和单后型、多后型共存地区的防治效果。红火蚁的蚁巢密度(巢/100 m2)与生境类型密切相关,在所调查的5类生境中,待建地的蚁巢密度最高,为3.81巢/100 m2,公路边的次之,为2.95巢/100 m2,城市绿地的最低,为0.63巢/100 m2。应用多元PCR技术对6个行政区社会型进行鉴别的结果表明,福田、龙岗、南山区为多后型与单后型共存,单后型与多后型的比仅为1∶(3~4)。罗湖、宝安、盐田3区全部为多后型;多后型地区的蚁巢密度(2.2巢/100 m2)比单后型地区(1.9巢/100 m2)的为高,但没有显著差异;应用茚虫威进行防治60 d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多后型地区的防治效果(97.8%)比单后型地区(96.7%)的要好,但没有显著差异。最后,本文对这些结果产生的原因及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13.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欢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相似文献
14.
Xiaoliang Wang Yujia Qin Yanling Xu Xiaodong Feng Shouqi Zhao Yongyue Lu Zhihong Li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23,79(4):1342-1351
The cover image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rticle Surveillance and invasive risk of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in China by Xiaoliang Wang et al., https://doi.org/10.1002/ps.7297 .
15.
通过解剖多后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观察了雌蚁内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发育进度。结果表明,多后型雌蚁内生殖系统形成于蛹期,其结构与单后型雌蚁存在一定差异。从发育进度来看,虽然雌蚁羽化后其卵巢大小和卵巢管数量仍有一定增长,但蛹期是卵巢大小、卵巢管数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卵子发生始见于羽化后第4d,且卵量随个体发育而快速增加,直至脱翅后第10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生殖系统的其它结构的变化较小。雌蛹、有翅雌蚁和脱翅雌蚁发育后期的卵巢平均大小分别为1149.23×712.42、1594.88×834.26和1975.60×1303.57μm;而卵巢管数量则分别为62.67、81.33和86.33条。至雌蚁脱翅后10d,卵巢中成熟卵和总卵量分别为20.00±4.62粒和34.00±2.31粒。 相似文献
16.
红火蚁入侵的种群生物学与行为遗传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火蚁是广布性以及入侵危害性最强的昆虫类群之一。它有很多的生物学特性适合其入侵、定殖以及扩散。该类害虫在入侵时以及入侵后在种群生物学和行为遗传学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使其成为一种入侵成功的外来生物。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我国红火蚁的发生危害现状以及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本人对红火蚁研究的一些体会以及对美国红火蚁防治水平的总结分析,就如何控制和减轻我国红火蚁的发生危害提出4点意见:立即对我国的红火蚁发生危害区域进行普查,为制定科学的检疫、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严格和具操作性的检疫措施,防止红火蚁的人为扩散;普及红火蚁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研究红火蚁的发生危害规律,监测措施和防治技术,改善、提高国内现有的监测、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研究,设计出了3个适于监测、收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天敌-蚤蝇Pseudacteon的诱集器,并提出了该诱集器的制作和野外设置的技术要求。测试了野外该诱集器对蚤蝇的监测、收集效果,证实该装置是可行的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