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玉米研究中不同玉米品种及生育期对绝对SPAD值影响较大,利用相对SPAD值可不受品种和区域的影响。本研究在北方寒地玉米带以不同玉米品种和施氮处理二因素为基础,通过2018年和2019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丝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测量不同处理绝对SPAD值和相对SPAD值,比较绝对SPAD值和相对SPAD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处理不同品种间相对SPAD值差异不显著,各关键生育期品种和施肥处理间交互作用不显著。玉米相对SPAD值可以相互消除生育期间和品种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3.
杂交中稻粒肥高效施用量与齐穗期SPAD值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为材料,通过不同基、蘖肥施氮量以塑造施粒肥当时植株营养状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设粒肥施用量处理,探明了粒肥高效施用量与齐穗期库源结构关系。粒肥施用效果与稻齐穗期植株营养水平关系密切,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决定粒肥高效施用量。建立了根据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的高效施氮量(y,kg hm-2)的回归方程,y =-30.7980x + 1340.9,R2 = 0.9114,并指出当齐穗期剑叶的SPAD值高于43.5时,植株营养充足,不需施粒肥,此为临界的苗情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其与SPAD值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实时监测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对植株氮素营养状况的跟踪和烟叶成熟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实验选用两个烤烟品种K326和红花大金元(HD),分别在移栽后的45 d和50 d,进行不同试剂叶绿素提取效果的比较研究;并在移栽后的50 d、67 d和68 d进行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提取试剂对烤烟K326和红花大金元叶片叶绿素提取进程的影响差异显著.试剂A(将体积比为2:1的丙酮与无水乙醇混合液配制成95%的水溶液)提取的叶绿素总量明显比另外3种试剂的高,提取能力强,速度快,效率高,在浸提K326叶片2 h后,浸提液的叶绿素浓度是80%的丙酮提取的2倍多.试剂A维持叶K326叶片绿素的稳定性也比其它3种试剂好,其在浸提4 d后,总叶绿素含量比1 d的还高,而浸提7 d后则稍有下降;其它3种提取试剂在浸提4 d和7 d后,均比1 d后的低,特别是95%的乙醇和80%的丙酮,下降幅度为1.24%~4.82%左右,在HD中观察到的趋势相似.在K326品种移栽后的50 d(R2=0.799**)和67 d(R2=0.866 2**)以及红花大金元移栽后的68 d(R2=0.883 4**)中均发现,叶片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采用SPAD仪测定时,应选择全展开叶片的中部,于主脉两侧,分别读取3个读数,并将6个读数值平均代表这个叶片的SPAD值. 相似文献
6.
7.
8.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 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 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 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 叶片厚而挺直; 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 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 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 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以机插最高, 手插次之, 机直播最低。(2) 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 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 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 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 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华南主栽高产籼稻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查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单株、单茎及单条不定根形态性状,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抽穗期的根系分枝特征,并计算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杂交籼稻组合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数、单株根长、单茎根长及单条根长均显著大于常规籼稻品种;单株和单茎的根体积与干重差异不明显;常规稻单条根质量则普遍高于杂交稻。(2)抽穗期不同级别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均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不同级别根的总长度为粗分枝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常规稻则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的分枝根总长度及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都显著大于常规稻;常规稻的平均根直径则显著大于杂交稻。(3)杂交稻与常规稻根系特征的主要差异是单株根数和长度的差异,分蘖数和单条根长度的差异是两者根系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4)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等12个根系性状分别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不定根数和分枝根总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改良和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杂交晚稻组合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的研究郑寨生,张马庆,严志亮,黄洪明,童永华(浙江省金华市农科所321000)(浙江省兰溪市农业局)为明确杂交晚稻组合穗、粒、重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13个杂交晚稻组合在3个试点的对比试验资料,就其综合性状、产量及穗、...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 t 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 t 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 d) 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 t 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 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 ~290×104 穗 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 g)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近几年杂交中籼稻种植面积约1100万亩,占稻田总面积30%左右,稻谷产量占36%以上,在水稻乃至粮食生产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稻谷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4个因素构成的;这4个因素的形成具有阶段性,而它们之间又有相互调节和制约的效应。该项研究从水稻产量形成的总体出发,探索其构成因素的阶段性简化诊断指标与调控技术,以适合基层科技人员在高产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杂交早稻近几年已在早稻生产上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如何进一步利用杂交水稻的分蘖优势,探索不同叶龄施氮的促蘖效果,提高杂交早稻产量,报道甚少。本文根据杂交早稻威优35不同叶龄施氮的试验效果,来分析杂交早稻不同叶龄施氮的促蘖效果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上应用叶龄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优质籼稻不同品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莫王谷、德农 2 11、香优 2 0 0 0、抗优 98为试验材料 ,设计品种与密度二因素五水平的试验 ,分析品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 ,栽插密度在 2 2 5~ 4 6 5万穴 hm2 范围 ,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 ,最高茎蘖数、每株成穗数下降 ,成穗率提高 ,有效穗增多 ,每穗实粒数下降 ,结实率上升 ,千粒重相对稳定 ,产量增加 ;在云南省海拔 14 5 0m以下籼稻区可以大力推广抗优 98和德农 2 11,重点示范莫王谷和香优 2 0 0 0 ,适宜密度掌握在 4 0 5~ 4 6 5万穴 hm2 ,有利于协调各品种的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成穗率、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甘蔗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2个甘蔗品种或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回归、通径关系和鲜蔗产量估测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茎高与有效茎呈极显著正相关;茎高、有效茎与鲜蔗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除茎径外,其余二性状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为极显著正相关,偏回归系数达极显著水平。茎径、茎高、有效茎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效应除茎径外,其余均为较高正值,但以茎高最高,有效茎次之。因此,若想得到产量较高的甘蔗品种,固定其余因素,选择植株高大的对提高鲜蔗产量效果较佳;以有效茎为选择指标时,可在茎较高选择鲜蔗产量较高的材料。以茎高、茎径和有效茎计算理论值来估测鲜蔗产量的经验公式(Y=1896.3107+0.690DX1^2X2X3),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控水增密模式对杂交籼稻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 D1为增密20%、D2为增密40%、D3为增密60%)和9种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处理(W1D1、W1D2、W1D3、W2D1、W2D2、W2D3、W3D1、W3D2和W3D3; W1、W2、W3分别为轻、中、重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分别为-10 kPa、-20 kPa和-30 kPa),研究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对水稻不同程度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减氮10%(N-10%)条件下, 3种单一增密处理均较对照减产,其中W0D1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略有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9种控水增密模式中W1D1和W2D1分别较对照平均增产3.70%和1.19%,前者差异达...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