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中国红豆杉中主要紫杉烷类物质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中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紫杉醇及两种重要前体巴卡亭III(B III)和10-脱乙酰巴卡亭III(10-DAB)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的含量在同一棵树中的分布依主干皮、根皮、侧枝树皮、种子、须根、嫩枝、叶的次序递减,并发现侧枝茎中紫杉醇在横截面方向呈梯度分布,且紫杉醇含量最高部位是在次生木质层.10-DAB和B III在叶中含量最高,在须根中含量最低,叶子中10-DAB的含量达0.02%~0.03%,高于B III的含量.在2~3 a生的小树枝、叶中未检测到紫杉烷类物质,提示其合成可能与植株发育有关.紫杉醇在30 a 树龄的当年生嫩叶中春季高于秋季,而10-DAB在当年生和多年生的叶中积累都较多,且秋季比春季含量高.  相似文献   

2.
云南红豆杉紫杉烷优良无性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天然林选优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红豆杉人工林复选,建立优质无性系圃,再针对圃中各无性系的紫杉烷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测试,最终获得3个云南红豆杉的紫杉烷高含量优良无性系。推广云南红豆杉优良无性系将有利于天然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紫杉烷是以抗癌药物紫杉醇为首的具有五甲基十五碳烯骨架的一类二萜类化合物的总称,多数为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主要成分。其中有些紫杉烷可以作为半合成紫杉醇的原料,有些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从不同种源、不同性别及年龄、不同部位以及环境因子等方面对红豆杉属植物中紫杉烷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进而为人们对野生东北红豆杉资源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不仅为紫杉醇大量生产提供解决途径,又可以避免野生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将2年生云南红豆杉置于用滤光膜营造白光、黄光、红光和蓝光4种光环境中栽培1 a。栽培期间,测定光合作用,试验期末取样测定植株大小、枝叶特性、生物量和紫杉醇含量等,以揭示不同光质对云南红豆杉形态、光合作用和紫杉烷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能提高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光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抑制叶生长,增加第一级枝枝条总数,促进株高生长,提高茎和植株生物量;黄光使Pmax、AQY降低、使LCP和LSP提高,抑制叶生长,提高茎、叶和植株总生物量;蓝光降低Pmax、AQY,提高LSP、LCP、Rd,抑制叶和地径的生长,促进高的生长。不同光质处理下,根、茎、叶中紫杉烷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是对叶中巴卡亭Ⅲ,根中紫杉醇、10-去乙酰巴卡亭Ⅲ和7-差向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红光显著抑制叶中巴卡亭Ⅲ合成和积累,提高根中7-差向紫杉醇的含量;黄光显著提高了根中紫杉醇、10-去乙酰巴卡亭Ⅲ、7-差向紫杉醇的含量;蓝光显著提高根中紫杉醇的含量,但降低叶中巴卡亭Ⅲ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内生真菌,它们可以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物质。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生理活性物质可以为解决能源短缺和寻找替代能源开辟一条新途径。作者初步探讨了分离和纯化高产菌株以及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的方法。采用溶剂提取法、薄层色谱法和柱色普法,对从东北红豆杉(T.cuspidataSieb.etZucc.)上分离筛选出的高产紫杉烷类物质紫杉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var.taxi1011Y.XiangetLUAn-guo)1011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提取了一个化合物Ⅰ。经紫外扫描、红外扫描、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确定该化合物为紫杉烷类二萜Ⅲ型化合物。图1表2参12。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长类型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的紫杉烷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红豆杉天然林在云南分布区的29个县中选择98株林木作样株,又从该树种主要种植地的云南红豆杉人工林和天然林无性系扦插苗中随机选出其林木51株,苗木54株,共计203株。以其小枝叶为样品,检测紫杉醇、10-DAB(10-去乙酰巴卡亭Ⅲ)等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此估计的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中的紫杉烷平均含量为0.051 40%,95%置信区间为0.045%~0.058%;其平均值的排序为人工林(0.087 0%)>扦插苗(0.051 1%)>天然林(0.033 0%),3种类型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所含6种紫杉烷类的平均值排序为:10-DAB(0.026 3%)>10-DAET(0.007 0%)>紫杉醇(0.006 2%)>巴卡亭Ⅲ(0.005 4%)>三尖杉宁碱(0.005 0%)>7-差向紫杉醇(0.001 6%)。检测中发现了10-DAB含量达0.205 9%和紫杉烷类合计值达0.344 8%的云南红豆杉单株,超过了巴卡亭Ⅲ含量0.2%的世界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7.
中国红豆杉叶浸膏中紫杉烷的分离纯化及成分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叶为原料,利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制备浸膏。甲醇浸膏中的浆果赤霉素Ⅲ和紫杉醇的含量高于乙醇浸膏。采用萃取和层析方法相结合的分离纯化工艺,从甲醇浸膏中获得10个化合物纯品。利用NMR,IR,MS和HPLC等方法对期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确定5个化合物分别为紫杉醇、1-乙酰基-5,7,10-去乙酰基浆果赤霉素Ⅰ、浆果赤霉素Ⅲ、浆果赤霉素Ⅵ和7,9,10,13-去乙酰浆果赤霉素Ⅵ,HPLC检测它们的纯度相应为98.4%,98.7%,99.1%,99.65%和92.94%。分离的紫杉醇和浆果赤霉素Ⅲ得率分别为62.6%和57.6%。这些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制备及分离纯化的工艺可用于红豆杉叶生产紫杉醇及其前体物。  相似文献   

8.
对生长于海拔高度1480~3350 m及相应的7个类型12个群系植被类型的98株云南红豆杉样木枝叶的紫杉烷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其结果表明,生长在不同海拔高度及相应植被群系中的云南红豆杉其林木枝叶紫杉烷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云南红豆杉所处的植被群系与其林木枝叶紫杉烷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含量最高的为生长于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倒卵叶石栎林、木果石栎林中的云南红豆杉种群,其含量为最低者生长于冷杉林中的云南红豆杉种群的5.2倍。相关分析结果还表明,云南红豆杉所分布的海拔高度与其林木枝叶紫杉烷的含量高低具高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851,在样木分布的最高海拔组与最低海拔组间其含量比为1:6.71。据此,以讨论的方式,表明利用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紫杉烷含量的分异性规律,可从"高含群系"、"回归预测值高含量奇点"、"单株最高值分布"等3条途径,将其应用于云南红豆杉的优良种源及高含优树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从云南红豆杉主要分布区评选出的52株天然云南红豆杉林木及其派生的扦插苗枝叶的6种紫杉烷含量性状进行了母株-无性系间的相关分析。其单株间枝叶紫杉烷含量的相关系数r=0.556 0,按海拔高度分组的林木枝叶紫杉烷含量的相关系数r=0.896 7,均达到极显著(α=0.01)水平。按基因型变量占总变量的百分数,计算出天然云南红豆杉母株-无性系间该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0.81。依枝叶紫杉烷含量高于此52样株平均值为标准,从中评选出13株枝叶紫杉烷高含量优树。其优树枝叶紫杉烷含量的选择差为0.320 g/kg。优树所派生的扦插苗枝叶紫杉烷含量的实际遗传进展提高了0.251 g/kg,其现实遗传力hr2=0.78。依此认为天然云南红豆杉林木-无性系间的枝叶紫杉烷含量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传递力。  相似文献   

10.
竹子的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a来已对20个属70余种竹子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以侧芽,顶芽,成熟胚作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制备悬浮细胞进行细胞悬浮培养,由悬浮细胞制备原生质体进行原生质体培养。竹子愈伤组织经不定芽途径或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完整植株。通过芽尖培养增殖新生芽进行竹微繁殖,并获得脱病毒种苗。以芽为外植体增殖的新芽或组织再生苗经继代培养诱导竹试管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11.
黑荆树悬浮单细胞低温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黑荆树幼茎诱导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制备悬浮单细胞。悬浮细胞可以作为最小的驯化单位。在2℃、8h短光照条件下14d,悬浮细胞可耐受到-7.5℃(LD_(50)),而不经驯化的仅耐受到-2.5℃。悬浮细胞抗寒性是用细胞质壁分离法测定的。单一的低温或短光照驯化不能使单细胞提高抗寒力,必须低温和短光照同时存在才能使其驯化,提高抗寒力。  相似文献   

12.
分批添加可溶性淀粉水解液可促进固定化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RutC30)细胞合成纤维素酶。不同分批添料量对固定化细胞产酶有着明显的影响,当日添加量为0.3%(还原糖)时,滤纸酶活力(FPA)和纤维二糖酶(CB)活力分别可达3.12IU/mL和0.43IU/mL。产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总量在产酶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pH值开始稳定,以后逐步上升。FPA、CB活力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pH值密切相关,当pH值上升时,它们均明显提高;而当pH值接近7时,则急剧下降。固定化细胞以淀粉水解液为碳源合成的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当每克底物的酶用量为20个滤纸酶活力国际单位(FPIU)时,酶解得率达86.2%,显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芦荟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两种途径人手,对芦荟的组织培养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通过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是实现芦荟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由植物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的资源潜力及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