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扶贫影响的感知程度是决定其对旅游扶贫的态度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黄水镇居民对旅游扶贫影响的感知水平,结果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经济影响的感知强烈,对消极自然环境影响的感知比较明显.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旅游扶贫利大于弊,对旅游扶贫现状表示满意,认为当地政府在旅游扶贫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当地居民的人口学统计特征、与旅游业的联系程度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对旅游扶贫影响的感知水平与态度倾向.  相似文献   

2.
依据社会交换理论,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了特色小镇旅游获益感知对居民参与的直接影响以及政治信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特色小镇旅游获益感知包含旅游经济获益感知、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旅游环境获益感知3个维度,呈现出"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旅游环境获益感知→旅游经济获益感知"逐步递减规律;②特色小镇旅游获益感知对居民参与产生积极影响,其中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的影响力最强,表现出"长板效应";③政治信任能显著正向调节特色小镇旅游环境获益感知-居民参与间关系,但对旅游经济获益感知-居民参与、旅游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居民参与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嵩口古镇的实地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分析当地居民扶贫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就业、居民收入、思想素质、传统文化、休闲娱乐、自然环境和保护意识均产生较大影响。居民的性别、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和旅游收入与经济绩效感知呈显著相关;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旅游收入与社会绩效感知呈显著相关;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旅游收入与生态绩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者研究的重点。以龙山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当地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经济影响感知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利用 SPSS 软件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居民与旅游业的密切程度是影响居民个体旅游感知态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江宁“五朵金花”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SPSS 19.0数据处理,分析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强烈程度与其年龄、文化程度、地段位置和是否参与旅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意愿的调查数据,以居民感知为研究视角,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民族县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县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意愿整体较强。居民个人特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意愿,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月均收入对其参与旅游经营意愿影响显著;居民感知对民族县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意愿影响显著正相关,其中,旅游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指标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意愿的影响高度显著,旅游经营收入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意愿的影响系数最大。此外,居民与旅游公司的关系、外来投资状况、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居民旅游经营培训状况、旅游收益分配合理性等因素均是民族县域社区居民面对是否参与旅游经营选择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7.
张燕  李玲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135-139,143
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却蕴涵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旅游业是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旅游业发展助力南疆脱贫攻坚.为探究旅游发展与乡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以泽普金湖杨长寿村为案例地进行问卷调查(N=94),基于居民感知视角采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居民幸福感外部因素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是乡村居民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且社会公平在旅游发展获益感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解答"旅游发展如何影响乡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漳州古城为例,采用Q方法,通过居民对Q命题的排序对古城旅游的感知进行主观评价,分析了居民的旅游感知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漳州古城居民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存在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感知;具体感知维度可以分为:"环境意识增加与经济如故型""社会失序与原真性削弱型""发展不均与经济获益型""文化传承与思想更新型"和"地方认同与成本增加型";整体上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由地方旅游引起的负面感知不断增强,因此,根据社会表征理论,分别从直接经验、社会互动以及媒体影响3个方面来探究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形成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余湾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是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村,是近远闻名的"柑桔之乡"。通过对该地居民旅游态度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为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和作用持乐观积极态度,居民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对旅游发展产生的经济影响正面感知要明显强于负面,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持消极态度。总体而言,余湾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的,其旅游态度正面影响感知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10.
李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65-666,669
通过对河南省万仙山风景区内南坪、郭亮、水磨3个村落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比较研究,发现景区内旅游参与程度高的村落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较为强烈,对当地发展旅游业也持积极支持态度;反之,旅游参与程度不高的村落由于承担了旅游业发展的大量社会成本,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对旅游经济、社会积极影响感知微弱,对当地发展旅游业表现出不支持或漠然的态度。对环境消极影响的感知则表现为旅游参与程度越低的村落越强烈。发挥政府干预作用,降低旅游企业社会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分担者予以一定的补偿,是促使目的地社区居民积极支持旅游业,实现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景区调适旅游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和景区员工3类利益相关群体的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3类利益相关群体对旅游影响认同程度的排序是:旅游者社区居民景区员工;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旅游影响因子的感知存在差异,且对7个旅游影响因子中的2个因子的感知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延续,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作为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为例,对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居民进行调研,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感知四个方面来研究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现状。结果表明,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度低、不同人口学特征下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具有差异性、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总体上新疆奇台旱作农业系统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3.
游客、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直接反映旅游发展的品质与趋势。对张家界游客、居民及从业人员旅游发展感知调研显示:国内游客的满意度高于国外游客,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可程度和旅游影响的感知总体持肯定意见,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发展环境和前景基本满意。三方主体共同认为张家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以生态思维制定长远规划,在资源保护、市场规范、营销创新、服务水准、人文环境等方面系统努力,加快环境友好型景区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巍  张雅琴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15-119,122
分析研究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更好地发展高寒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以郎木村4个社区为案列研究区,选用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模型,通过问卷分析法获取实验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案例地旅游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定量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高寒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实际生活与愿景间的差距.结果表明:①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模型适用于高寒民族旅游社区,且模型拟合程度高.②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旅游获益及利益分配和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均对居民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向积极影响.③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对负面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呈现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游获益和利益分配对正面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④藏族居民满意度最高,其次为回族,汉族居民满意度最低;通过对案例地的分析,居住时长这一因素对居民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很小;吉科河、卡哇、仁贡玛和加科社区居民满意度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5.
赵多平  张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794-11798,11803
社区参与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也是影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宁夏沙湖旅游景区为例探究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社区居民参与与感知态度之间的关系.在实地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处理数据.调查和研究了当地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参与差异,以及参与项目与感知态度的关系.分析了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开发的参与与感知特征,通过对社区居民参与与感知态度的关系研究,提出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水平与积极性的建议,完善沙湖旅游景区的管理机制、提高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促进旅游景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选择浙江天目山和陕西佛坪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处于发展阶段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相比,处于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更加强烈。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效益的感知显著高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但是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方面的感知则正好相反。这反映了两地居民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着不同的忍耐度。最后,还探讨了影响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机制,发现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知显著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支持度,环境冲击感知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的感知则是显著负向的;而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社会效益感知和环境冲击感知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金华珍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79-181,207
旅游业不仅能促进旅游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该研究以旅游地居民视角,通过实地访谈,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探讨金达莱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总体上正面感知效果更大,但有些负面感知也不可避免.结合和龙市金达莱村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和居民参与度等方面的负面感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金达莱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永顺为例,对芙蓉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扶贫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景区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旅游的利益感知有差异,景区发展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潘立军  刘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38-16041
以南岳衡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响宗教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态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归属感、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对基础资源的使用情况3类因素与旅游影响变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城镇化类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其过程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在旅游城镇化的进程中,当地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感知强烈并有其独特性。笔者以旅游业快速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武汉市黄陂区为案例,通过对黄陂区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调查实证分析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其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的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强化城镇辐射功能,推动村落变化。而其消极影响则体现在不同区位条件的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获益不均且居民的部分旅游收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缺乏长期稳定收入;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乡村环境及景观的破碎化以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