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总结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及其他贝母的关键栽培技术,阐述了当前贝母的主要种植模式,分析了贝母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贝母种植户及进一步开展贝母种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倩  李波  关瑜  孔玲  孟祥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3):206-208,243
[目的]以总生物碱、4种代表性生物碱作为评价指标,评价4种规格平贝母的质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总多糖含量;采用HPLC-ELSD法测定单体生物碱含量.[结果]最小粒(6.5 mm)平贝母中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分别为2.54 mg/g、92.73μg/g、67.09μg/g、87.58μg/g、82.81μg/g,大、中、小粒平贝母(11~19 mm)中总生物碱、贝母辛、西贝母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分别为2.17~2.51 mg/g、12.45~49.31μg/g、29.50~35.13μg/g、35.02~94.69μg/g、18.02~84.20μg/g.最小粒平贝母中单体生物碱、总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大、中粒平贝母中的含量,但总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大、中、小粒平贝母.大、中、小粒平贝母中各种成分含量差异不大.[结论]直径6.5 mm左右的最小粒平贝母质量最佳,直径11~19 mm大小的平贝母质量无差异,质量与大小并不呈现完全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平贝母是我国较为名贵的传统大宗药材之一,是东北三省著名的道地药材,系百合科贝母属平贝母的干燥鳞茎。《中国药典》收载,以鳞茎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散结、止咳化痰之功效。平贝母在药材市场上与川贝母、浙贝母"三分天下有其一"。  相似文献   

4.
贝母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炳胜 《农技服务》2014,(11):40-40
贝母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期适宜温度为10~20℃,低于4℃或高于30℃停止生长。生长期要求土壤湿润,忌干旱,但怕涝。鳞茎作为种栽在9~10月栽种后,经约15天基底部开始萌生须根。一般根系深度在10~15cm,幅度6~l Ocm。鳞茎在土内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在北方稍加覆盖亦能自然越冬。贝母分浙贝母、川贝母、尖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等。以地下鳞茎入药,可清热化痰、止咳散结。适于北方种植的主要有平贝母、伊贝母和尖贝母,宜在背风向阳、表层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载培。  相似文献   

5.
川贝母施肥及化学除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施肥、田间除草技术,研究了对川贝母田间产量及除草效果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川贝母栽培上,用氮磷钾复合肥(氮磷钾为13:5:7)对川贝母田间施肥,对川贝母的增产效果达到70%以上;7%甲基磺草酮·阿特拉津悬浮剂300 g a.i./hm2的用量来防治平贝母田间的薤白、雀舌草、马齿苋等杂草,防治效果要分别比甲级磺草酮悬浮剂和阿特拉津提高7.36和8.6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枳壳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并建立可靠的测定包合率的方法.[方法]挥发油包合采用研磨法,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CE-C18(4.6 mm×50 mm,1.8μm),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5℃,流速1ml/min.[结果]枳壳挥发油最佳包合工艺为10倍量β-环糊精,挥发油与无水乙醇1∶1混匀,研磨30 min,60℃烘干.[结论]包合工艺稳定,质量可控.HPLC法测定枳壳挥发油中柠檬烯含量、计算包合率的方法快速准确、可靠,可作为枳壳挥发油包合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浙贝母花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为浙贝母花的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摘后自然阴干,冷冻干燥的和流化床干燥的浙贝母花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茚三酮柱后衍生-氨基酸分析法,测定3种处理下的浙贝母花的氨基酸含量。[结果]共测出17种氨基酸,并且氨基酸的总量在3种处理的浙贝母花中均高达200g/kg,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均占所测氨基酸总量30.0%以上。[结论]浙贝母花及其相关产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8.
曹晓倩  吕新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8):1465-1469
[目的]评价Mehlich3法(以下简称M3法)测定新疆棉区土壤速效有效磷、钾、铜、锌、锰等的可行性.[方法]用Mehlich3通用浸提剂测定新疆石灰性土壤中有效养分,对目前较普遍适用于棉花土壤的浸提方法与M3法相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浸提棉花土壤有效态P、K、Cu、Zn、Mn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 6、0.903 2、0.8446、0.785 6和0.977 6;M3浸提剂测得各元素有效态含量均高于常用浸提方法测得各元素有效态含量,其中有效Mn的相差是最大的,达3倍,而Zn的结果相差不大.[结论]对M3方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精密度测定后认为M3方法结合ICP测定精密度高,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浙贝母鳞茎中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与休眠解除的关系。[方法]将浙贝母鳞茎分别在4和10℃条件下保湿贮藏至75 d,贮藏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鳞茎各部位酚类物质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同时比较了发芽鳞茎与休眠鳞茎中酚类物质含量和PAL与PPO活性的差异。[结果]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鳞茎及芽内酚类物质含量均呈降低趋势;10℃处理30~45 d和4℃处理45~60 d是酚类物质减少、解除休眠的关键时期;浙贝母各部位酚类物质含量与其PPO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顶芽中酚类物质含量与PAL活性呈显著正相关;鳞片中酚类物质含量与PAL活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酚类物质与浙贝母鳞茎休眠有一定相关性,酚类物质含量下降是低温处理解除浙贝母鳞茎休眠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表现类型平贝母的有效成分总生物碱的含量差别,为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法提取法提取平贝母中的总生物碱,并采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平贝母常见的绿茎绿叶品系的总生物碱含量为0.170 3%,紫茎紫叶和紫茎绿叶分别为0.180 7%和0.183 0%。[结论]不同表现类型平贝母在总生物碱含量上没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浙贝母种鳞茎留地越夏套种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损失是浙贝母生产上较为突出的问题,在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期间套种适宜作物是减少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损失的有效途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浙贝母种鳞茎越夏期间套种西瓜、花生、甘薯、旱稻、春玉米 秋大豆等作物,能明显减少浙贝母种鳞茎腐烂及虫害率,可提高1级品率,同时能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农田产出率,增加经济收入。建议重点示范推广套种旱稻、花生以及春玉米 秋大豆3种浙贝母种鳞茎留地越夏方式。  相似文献   

12.
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三种野生贝母的离体培养,研究了贝母基因型、温光条件、激素配比对贝母愈伤及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贝母鳞茎外植体适当的低温暗处理后,再转入光下培养,可明显减轻外植体的褐化;不同基因型对贝母愈伤组织所诱导差异不大,进一步证明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不依赖于基因型;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需要不同的激素配比,诱导贝母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4-D 0.1 mg/L),平均每个外植体均产生2~3个不定芽,且粗壮、移栽成活率高.建立了完整的不依赖于基因型的贝母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贝母器官发生机理,为今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以培养体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为指标,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结果]培养体内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按照组培平贝母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到小鳞茎膨大时(小鳞茎-2),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3.41和9.23mg/g。不同阶段培养体内淀粉含量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在愈伤组织时期淀粉含量最低为42.32mg/g,而小鳞茎膨大时(小鳞茎-2)达到最高值为84.06mg/g。[结论]探明了碳水化合物代谢机制,为贝母器官发生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乌苏里拟鲿对水温环境的适应性,为将其引种到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探究分析乌苏里拟鲿对水温突变温差的极限适应性,并研究不同水温条件下的摄食强度、繁殖和血液指标.[结果]乌苏里拟鲿对从高温突变到低温环境的忍耐力温差在8.0℃以内,而对从低温突变到高温环境的忍耐极限温差为7.0 ℃.乌苏里拟鲿摄食率与水温呈抛物线相关,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32x2+0.6953x-5.0973(R2=0.7661).在11.8~30.3 ℃的水温范围内,乌苏里拟鲿生长常数(GC)为0.1464~0.7620,基本不受高温环境的影响.在25.8 ℃水温条件下,乌苏里拟鲿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及出膜30 d后存活率均最高,分别为73.4%、84.1%、82.6%和75.7%,即乌苏里拟鲿孵化的最佳水温约25.0℃.乌苏里拟鲿在30.0℃以内的水温条件下尚能保证机体组织器官的完整性,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结论]乌苏里拟鲿对水温环境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对±7.0℃的温差有很好的应激适应性,可引种到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推广养殖,但在运输和越冬养殖过程中,若温差应激的强度过大或时间过长,其生理适应机制可能会失效,因此在乌苏里拟鲿引种养殖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紫叶小檗应用多效唑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强  刘春燕  周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88-7789,7793
[目的]研究应用多效唑对紫叶小檗抗旱性的影响,以期为节水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盆栽控水法,单因素5水平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结果]干旱条件下,适宜浓度的多效唑可显著增强抗旱性。[结论]就抗旱性而言,紫叶小檗适宜的多效唑浓度范围为1.33~4.00g/L,最佳浓度为2.67g/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松大蚜成蚜和3龄若蚜对鲁山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效应。[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测试方法研究松大蚜对油松的松针、嫩枝、鲜球果、干果主干以及黑松、白皮松、赤松、刺槐、胡枝子、侧柏、合欢、黄荆这些寄主植物的选择性。[结果]成蚜和3龄若蚜试验结果一致,油松和白皮松对松大蚜有明显的招引,赤松和黑松可能成为其潜在的危害对象,侧柏、刺槐、胡枝子、合欢、黄荆不会成为松大蚜的危害和寄主对象。[结论]油松的嫩枝挥发物质对松大蚜有显著的招引效应。  相似文献   

17.
余诺  张萍  李哲  姜海明  杨晓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65-12266
[目的]探讨保护酶系统及丙二醛(MDA)在黑松中的抗盐碱作用。[方法] 以1年生黑松幼苗为材料,研究了海水盐度及胁迫时间对其根、茎、叶中活性氧和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低盐度的海水胁迫下,SOD活性呈非线性上升趋势;在高盐度的海水胁迫下,SOD活性呈降低趋势,且海水浓度组的SOD活性最低。第3天,1/2海水浓度组的POD活性达最大值,比对照组高88.23%。第6天,1/2海水浓度组的POD活性比第3天下降95.86%;海水浓度组的POD活性是对照组的309.00%,仅比1/4海水浓度组低29.19%。第9天,1/4海水浓度组的SOD活性达最大值,比对照组高96.27%,比第6天高13.75%;海水浓度组的MDA含量达最大值,比对照组高320.00%,比第3天高130.00%,比第6天高52.30%。[结论] 黑松幼苗具有良好的抗盐碱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鼠尾藻多糖微波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正交试验法确定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在对鼠尾藻多糖进行蛋白质的去除和脱色等处理后,用红外光谱检测其主要组成成分。[结果]优化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时间8 min、微波功率540 W、料液比1∶30(g/ml)、超声时间3 min,此时鼠尾藻多糖得率为6.5%;经红外光谱检测认定鼠尾藻多糖的主要组成成分为吡喃糖(单糖)。[结论]微波提取法提取鼠尾藻多糖,方法可行,工艺简单,得率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