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延楠  刘永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81-16582
阐述了以工代赈的涵义,分析了以工代赈在灾区重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提高以工代赈的实施效果,促进灾区重建。  相似文献   

2.
参与式绩效评估是在绩效评估中引入参与式的理念,使用参与式的方法和工具,实现最大限度的公众参与.在以工代赈项目中实施参与式绩效评价,通过农户的参与,可以真实地评价项目是否达到了建设和赈济的双重目的,并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做出评估.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户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对政府部门工作绩效做出客观的评估,使政府和农户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增加捐纳资金,用于兴办工赈,强撑起了官赈的“面子”。评价捐纳制度的利弊得失,应以其社会效果为基本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斥其为滋弊的温床。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社会救助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目标瞄准已经成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议题之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喻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护网”,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目标瞄准率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准真正需要保障的群体。文章以安徽砀山为例,就目标瞄准过程中出现的“人情保”、“应保未保”等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瞄准效率,减少资金浪费,提高社会救助效率。  相似文献   

5.
彭原 《现代农业》2006,(3):45-45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筹资筹劳进行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渠道,“一事一议”制度已经上升为关系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农村“一事一议”资金和劳务的管理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存在的问题(一)有事议不起。当前,广大农村道路、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但目前实际能够议起来、办得好的是极少部分。(二)农村问题错综复杂,农民参与“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高,民主意识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都在忙于挣钱,对兴办公益事业无兴趣,以致村民大会…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幸福农场党委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安居工程”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为职工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近年来,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创新机制,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农业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是单位在开展业务及其活动中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或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计提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其管理目标是要控制某些支出项目的方向和规模,以保证资金使用更为合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终促进农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现阶段,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建立国有资产“退出”与“进入”机制入手,分析了建立国有资产“退出”与“进入”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必然要求,完善该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提出国有资产管理应以公 政为理论基础,进而阐明国有资产“退出”与“进入”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为加强资产评估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对云南省一些生态移民点、扶贫点、移民局和扶贫办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移民与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扶贫方式应因人因地开展,采取多元化方案移民和扶贫,规划方案设计要科学、细心,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住房安置要尊重民族习惯和意愿,土地应根据规定配置,"差异分配"扶贫资源,取消地方配套资金,资金调度应统一、明确,加强工作宣传与管理,建立"功德碑"等。  相似文献   

12.
农村扶贫中的"非贫困户"寻租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准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12-14
贫困作为3P(poverty,population and pollution)问题之一,历来备受人们关注,消灭贫困,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减贫其关键在于正确的识别贫困人口,能否瞄准贫困人口,直接关系到扶贫政策的减贫绩效。文中针对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瞄准中的"非贫困户驱逐贫困户"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建立简单模型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国家扶贫任务的组成部分,在扶贫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别梳理生态扶贫实践的经验与不足,论述在新的历史时期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是有机结合的关系。在此种关系下形成的是生态扶贫的新模式——精准生态扶贫,进一步阐述了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丹寨县产业扶贫的“三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丹寨县围绕"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开拓的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之路,详细阐述了丹寨县以生猪"代养"模式、哈密瓜扶贫模式、姬松茸种植"一户一棚"模式为代表的成果显著的"三带"模式,认为该模式能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提高产业扶贫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强调指出,精准扶贫要抓好基层干部、科技扶贫人员、真贫户、乡村本土人才四个"关键主体":依托基层干部解读、落实好国家扶贫政策,精准使用扶贫资金,坚定老百姓脱贫决心;依托科技扶贫人员做好精准施策,把好精准扶贫方向,坚定老百姓脱贫信心;探底真贫户致贫原因,彻底解放其思想,激发其致富内生动力;培育好乡村本土人才,致力脱贫后致富可持续性建设,组建"原生态"致富生力军。  相似文献   

16.
李干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95-12097
在界定食物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内涵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食物安全信息共享机制的组成,对食物安全信息共享的保障机制、调控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食物安全信息共享的对策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在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粮食科技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未来粮食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为确保21世纪中国人口高峰期到来之际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储备,战略重点是力争在粮食科技的若干重大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为此提出了实施国家粮食安全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运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新型粮食科技推广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对云南省一些生态移民点、扶贫点、移民局和扶贫办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移民与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综合设计生态移民和扶贫规划;多方位筹措生态移民安置资源;合理分配移民资金;落实生态恢复行动;完善生态移民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生态移民与扶贫资金调度,明确其功用;克服生态移民和扶贫工作中的"短视"行为,树立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即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保障体系的结构、经济管理机制以及政策效应。粮食安全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粮食获取、可达性、利用效率及供应稳定性,其不仅关乎总体生产规模,还涉及资源分配与市场运作。生产力、储备、运输、分配、消费以及政策与管理等多个环节构成了保障体系的架构。经济管理机制的核心关注点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调控以及应对市场波动的策略。通过跨国案例研究,揭示了政策在推动农业产出、加强市场稳健性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补偿是扶贫开发的新手段和新途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2012年金寨县生态补偿和水库移民直补资金分别为1.122亿元、1.432亿元,以上补偿为扶贫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解决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矛盾、促进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化均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生态补偿存在补偿主体和类型有限、标准低、资源有偿制度有待完善、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扶贫协作、制度和效益评估方面,探讨金寨县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