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测定了21头犏牛在异地农区的育肥效果,结果表明:犏牛的增重、屠宰率和养殖效益有明显提高,犏牛在冬春季节完全能适应农区的气候和饲养条件,可推广“牧区繁殖犏牛、农区育肥犏牛”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试验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公牛进行了育肥,分析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娟犏牛的生产提供基础性资料。将甘肃省夏河县牧区阿纳扎西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放牧的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38头娟犏牛,出售到本县的半农半牧区暖棚舍饲育肥90 d。结果表明:6月龄组娟犏牛净增重58.63 kg,平均日增重651.44 g,盈利521.12元/头,投入产出比1∶1.59;18月龄组净增重69.45 kg,平均日增重771.67 g,盈利603.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57;30月龄组净增重73.70 kg,平均日增重818.89 g,盈利705.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66。经显著性检验,娟犏公牛各年龄组之间育肥末期平均净增重和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异地暖棚舍饲育肥,反季节出栏,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且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育肥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建议将当年产的6月龄娟犏牛公牛经过冬季舍饲暖棚育肥后当年反季节出栏,以减轻草场压力和增加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牦牛、藏羊历来是甘南州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当家畜种,传统畜牧业及现代畜牧业依旧是甘南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按照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要求,以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区域临潭县、舟曲县(农区),卓尼县(半农半牧区)为例,通过对甘南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牛羊短期育肥技术研究并把研究的成果尽快付诸生产实践,以提高当地农牧民牛羊短期育肥效益。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6,(9):150-151
正犏牛是普通牛和牦牛杂交所生的一代杂种牛,其杂种优势突出:体型较大,生长发育较快,成熟较早,饲料利用率较高,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粗饲,奶、肉用性能比牦牛成倍增长,可每年连产,利用年限长,饲养一头犏雌牛,相当于饲养2~3头牦牛的经济效益,是牦牛生产的重要补充。杂种公牛称犏牛,一般役用或者育肥出栏,母牛称犏雌牛,一般为乳用,乳质优良,气味芬芳,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多,含脂率一般为5%~5.6%,高者可达6%。产乳旺季一般日产奶2.5~5 kg,高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推广犏牛异地育肥以及育肥过程中精料配方的合理筛选。[方法]选择体重,体况一致,年龄在2-3岁的实验犏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为实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对应的1,2,3号饲料。通过试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环境和饲喂条件下,试验Ⅱ、Ⅲ组增重高于试验Ⅰ组,分别为237g(P〈0.01)、295g(P〈0.01),试验Ⅱ和Ⅲ组之间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从测定数据综合分析出在犏牛异地育肥精料配方筛选试验中增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Ⅲ组最高,因此大力发展犏牛异地育肥是提高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精饲料配方技术简单易学,也是推动犏牛异地育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1 四川奶业的模式和问题1.1 四川省奶业现状 四川省奶业发展不平衡,大致可分为三种奶业模式:1.1.1 牧区模式 三州牧区牛的总存栏达560万头,其中牦牛418万头,母牦牛(犏牛)挤奶约70~80万头。三州农牧民历来有自己生产、加工、消费牛奶的习惯。牦牛是高原牧区古老的综合性品种,奶的来源主要是养牦牛挤奶,农牧民电动或手工加工奶,制成酥油、奶酪或干奶渣,这与高原放牧生活喝酥油茶习惯有关。牦牛的奶产量牧民多以生产酥油计算,一般头年产酥油15~25千克,折鲜奶产量200~300千克,乳脂率7.5%左右。牧区奶的产量约占全省的2/3…  相似文献   

7.
犏牛是牦牛与普通黄牛杂交的一代牛,其体格高大、适应性好、生产力高,深受高原地区农牧民欢迎。国内外生产犏牛的历史悠久,但文献报导,由于属间隔离机制导致繁殖成活率低。我国民间也有牦牛当年怀犊来年必然空怀的传说,严重影响犏牛数量的增长。为此,我场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场一分场1983年时一群基础母牛153头产犏犊120头,繁殖成活率75.8%;1984年有基础母牛145头,产犏犊119头,繁殖成活率77.9%,两年平均繁殖成活率77.1%,较全场历年牦牛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通辽市是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地类型群(简称中国西门塔尔牛,下同)主产区,2010年年末,全市牛存栏188万头,其中90%以上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受传统养牛生产的影响,以及饲草料资源的制约,养牛区域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经济类型区。近年在东部农区以提高秸秆利用率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农牧过渡地带,与辽阔的青海、甘南牧区接壤。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草原牧区进入枯草期,大量牲畜从牧区向农区、半农区转移,当地群众利用秋收丰富农作物秸秆进行阶段性育肥,实现了草原牧区和农耕区饲草料和草食畜资源的互补性,做到了经济和生态双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项目组通过现场入户、问卷调查、样本试验等方式,对犏牛育肥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和认真分析,提出了农牧过渡地区犏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 牦牛及其种间杂种犏牛是我国高山草原牧区的主要奶畜,所产乳是当地各族人民的食品和民族乳制品、乳品加工厂的原料乳。为了解牦牛、犏牛的挤乳特性和提高其产乳性能,我们于1981年8—9月在青海大通牛场畜牧一大队进行了牦牛和犏牛挤乳特性的研究。项目及方法(一)试畜选择及饲牧管理状况1.试畜(共测产乳牦牛、犏牛104头)均健康、无病,膘情中等,乳房和乳头无损伤。犏牛均为当地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一代  相似文献   

11.
<正> 应用黑白花牛冻精改良本地牦牛,繁殖具有杂交优势的黑犏牛,是提高高寒牧区养牛业经济效益、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的一项措施。为探索黑犏公牛在暖季进行补饲条件下的生长、育肥潜力和不同补饲水平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86年6月至10月,在红原县国营瓦切牧场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分述如下。材料与方法1.供试牛以优良奶用黑白花牛(冻精)×牦牛(母)种间杂交1代—黑犏公牛;年龄2.5至3岁。2.补饲饲料白玉米粉、尿素、食盐和骨粉组成,配方及营养成分如表1。3.供试牛(12头)采用随机处理,分为补饲1、2、3组,设不补饲(4)组为对照;组间体重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犏牛及其后代的名称扣繁殖情况牦牛和黄牛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統称为犏牛。甘肃地区的农牧民,通常把黄公中配牦母牛生的称牦犏牛,把牦公牛配黄母牛生的称黄犏牛。犏牛在一般情况下母的都有繁殖能力,并能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在甘肃地区,母犏牛生的各代后裔,一般統称尕里巴,細分起来,在基础母牛不同和代数不同的,都有不同的名称。在甘肃南部有如下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1犏牛的生物学特性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后代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后代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公母牛其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犏牛与牦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相似。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制约着家畜的正常生长与发育,采用塑膜暖棚综合养殖技术从事牛、羊繁殖与舍饲育肥,可有效地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是推动畜牧业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冬春扣棚120 ̄150天左右,成年牛死亡率降低8.0%,犊牛成活率提高4.7%,…  相似文献   

14.
试验依据奶牛营养需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补饲精料配方,观察研究不同饲料对犏雌牛的补饲效果。试验选择30头常年放牧犏雌牛分为试验1组、试验Ⅱ组和对照组,每天归牧后试验1组和Ⅱ组分别补饲正大奶牛专用饲料(372)和自制配合饲料,补饲量为1kg/头,对照组不补饲。试验结果表明,两组试验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试验组间对比,试验1组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产奶高峰期试验1组日均产奶量可达到4 898.34g/d,试验Ⅱ组达到4 528.27g/d,对照组仅为3 030.67g/d,试验1组、Ⅱ组分别比对照组产奶量提高61.65%、49.43%。经效益测算,试验1组、Ⅱ组头均每天分别比对照组增收11.4元、8.08元。用正大372奶牛专用饲料和配制饲料对高原牧区放牧犏雌牛进行补饲,均有效提高了产奶量,增加了产奶效益,正大372奶牛专用饲料增产效果更好,而自制配合饲料使用便捷。因此,在高原牧区牧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以上不同饲料进行筛选饲喂。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肉牛发展比较缓慢,以往城市、工矿所需牛肉,以农区淘汰的耕牛、老残牛或牧区的牦牛、犏牛为主,外贸出口、商品交换,数量很少。近几年来随着黄牛改良工作的发展,局部地区,育肥上市、外销创汇,日见增多。一般用作育肥肉用的牛,有改良牛、黄牛、牦牛与犏牛,以青年与成年牛为主,育肥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和提高。但大部分地区仍以耕牛、老残牛、牦牛与犏牛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制订三个补饲饲料配方饲喂犏雌牛,以筛选出能提高犏雌牛产奶量的最佳饲料配方。试验结果表明,三个试验组犏雌牛的月均产奶量和年均产奶量均高于对照组,试验A、B组月均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高出10.81kg/头、11.72kg/头,差异显著(P0.05);C组较对照组高出7.16kg/头,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年产奶量和饲料成本,试验A组年纯收益最高,较不补饲的对照组高出689.27元,说明配方一补饲效果最佳,优于配方二和配方三。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耕牛目前产量和品质情况: 我国牛只产量,根据1952年底统计,有黄牛(包括牧区牦牛,犏牛)4496万头,水牛1164万头,合计为5660万头,约占马、牛、驴骡总数的74.3%。但这些牛只并非完全可以役用,如果除去牧区、山区里专供繁殖、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4,(10):50-53
对5种犏牛进行综合评价,并构建犏牛乳成分的预测模型,为犏牛特性、乳品加工和牦牛杂交研究积累资料和提供依据。采用t检验对不同胎次犏牛乳成分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ANOVA分析和PCA综合评价法对5种犏牛间乳成分含量进行;运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犏牛乳各主要成分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2胎次荷犏牛蛋白质、脂肪、干物质等含量显著高于5胎次(P<0.05);5种犏牛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西黄犏牛>荷黄犏牛>西犏牛>娟犏牛>荷犏牛;蛋白质、脂肪、非脂固、乳糖、密度的预测模型R2>0.900,P<0.001,拟合度高。研究表明杂交组合西黄犏牛、荷黄犏牛乳品质优于其他犏牛,三元杂交后代乳品质具有杂种优势;本试验建立的乳成分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9.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后代,杂交优势明显,能适应高海拔的缺氧环境,耐寒、耐粗饲,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是牦牛产区提高牦牛养殖效益的主要途径。甘南州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应用娟珊牛和安格斯牛冻精改良牦牛,一代乳用,二代肉用,可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犏牛的生产、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就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牦牛产奶量低,缓解牧区人、犊争奶矛盾,试验采用混血黄牛(♂)与青海环湖牦牛(♀)本交繁育犏牛以提高产奶量。结果表明:在青海环湖区域,经过2年推广试验,共配牦牛8 594头,产犏牛犊6 537头,成活6 173头,成活率为94.43%;初生、90日龄、180日龄犏牛犊和牦牛犊体重分别为15.7,54.5,96.5,11.8,30.7,64.7 kg,犏牛犊体重比牦牛犊分别提高3.9,23.8,31.8 k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