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侯春生  夏宁  闫敏杰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1):2059-2065
作物生长周期中,水分的盈缺对作物健康生长及产品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否准确及时地获取作物生长的水分信息是实现作物良好管理的重要保障。该文归纳了在作物水分信息获取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的类型和特点,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作物水分信息获取技术的动态,概述了水分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及其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探讨了未来作物水分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类型,并对作物水分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光能在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籽粒产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种植结构和区划的调整,间套作种植模式在一些适宜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增加了农田生产力。然而,间套作种植方式下,由于受高位作物荫蔽影响,低位作物在某一生长阶段常常处于弱光胁迫环境中。弱光胁迫不仅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且会制约作物产量潜力的提升。本文以间套作荫蔽环境下的大豆源库关系为例,综述了弱光胁迫调节作物源库器官生长发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源库协调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现有间套作作物产量研究概况与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未来间套作种植下作物在源库关系与产量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甘蔗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中,应抓住主作物甘蔗和次作物的品种选用、次作物选择原则、次作物的种类选择、主次作物种植模式(行模式、搭配模式及降低髙秆次作物影响的弱化栽培)、主作物播种技术的选择、高效种植排灌与施肥等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作物驯化在人类从狩猎和采摘的原始生活状态到农耕文明的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落粒性的丧失是作物驯化的首要性状。麦类作物是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大麦、小麦及其近缘物种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对麦类作物落粒控制系统驯化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麦类作物脆轴性与作物驯化、大麦脆穗基因与驯化模式、小麦脆穗基因的同源性和多态性、脆穗基因在禾本科作物基因组中的排列方式以及影响麦类作物脆穗形成的其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麦类作物脆穗基因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14,(1):116-119
作物驯化是使野生植物变成栽培作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显著的形态和生理变化。从作物驯化的模式、遗传效应、影响因素、作用、分子机制等方面介绍了作物驯化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当前对作物驯化中心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朱俊庆  叶恭银 《茶叶》1990,16(4):19-21
在自然界,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同种害虫的为害往往具有不同的避免、忍受或补偿能力,这是作物抗虫性的差别引起的。近数十年来,作物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进展较快,在有些作物上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广泛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作物轮作中利用豆类作物以改善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是一种最古老的农业种植形式。在半世纪初,豆类覆盖作物曾被广泛地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氮肥变得充足且廉价,轮作中利用固氮作物的必要性变小了。近来,对于豆类覆盖作物以及如何将其补充到保留着耕作的谷类生产系统中又产生了新的兴趣。由于这类作物可以在后续的各类作物生产前应用化学药剂杀除并提供一个地面覆盖  相似文献   

8.
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北美和中国北方地区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和间/套作两种种植模式下覆盖作物对玉米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使玉米平均增产5.9%,覆盖作物与玉米间/套作使玉米平均减产2.5%。不同种类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对玉米产量的效应不同,豆科、十字花科和覆盖作物混播分别使后茬玉米平均增产13.0%、1.6%和18.1%,禾本科覆盖作物使后茬玉米平均减产2.7%。中国北方地区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间/套作使玉米平均增产8.1%,北美地区覆盖作物与玉米间/套作使玉米平均减产9.6%。研究结果表明,覆盖作物与玉米轮作在北美和我国北方玉米种植区均对玉米产量具有积极影响,以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为主的混播增产的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从食用菌菌渣的物理特性和养分进行分析,并综述了菌渣作为有机栽培基质或生物有机肥在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水果、花卉、药用作物、嗜好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在食用菌再生产等方面的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以期为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覆盖作物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大豆2∶2型间作模式中以大豆作为覆盖作物,从生物覆盖的角度对玉米根际土壤、田间气候的温湿度变化、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研究间作系统中覆盖作物对主作物所产生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玉米行间种植覆盖作物,土壤含水量在玉米乳熟期比玉米单作平均提高15.1%,10~30 cm土壤温度平均提升1.4℃,田间气温提高1℃。与单作相比,玉米各农艺性状有所改善,产量明显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最高可达10.5%。覆盖作物对主作物所产生的效应是覆盖、互作、叠加、互补等多种效应的复合表现,对主作物根际土壤及田间气候的温度、湿度具有调节作用,可有效提高光能和土壤水分利用率。通过覆盖作物和主作物间作的有机结合,可达到旱作农业用地与养地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1.
无融合生殖研究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融合生殖是作物育种的新领域 ,与其它育种方法相比它的历史较短 ,但它独特的生殖方式和在作物育种中的重大意义引起了作物育种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特别是一些牧草作物实现了杂种优势固定 ,给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带来了新的革命。文章对作物无融合生殖类型、遗传方式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并阐述了高粱无融合生殖的研究现状、兼性无融合生殖系×兼性无融合生殖系育种方法在固定高粱杂种优势中的前景 ,以及高粱无融合生殖用于育种和生产的优势。认为玉米、水稻等作物如能用无融合生殖代替目前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 ,其贡献和意义是巨大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围绕近年来氮肥在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作物上的应用展开综述.从两大类作物施用氮肥对作物冠层温度、株间相对湿度、地面空气温度、光合性能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发现适量施氮可以降低作物冠层温度,增加株间相对湿度,降低地面空气温度,增加作物光合性能,为获得较高产量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合理施氮可以缓解作物个体间氮素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选择水稻、玉米、大麦、紫花苜蓿、黄瓜、甜瓜、香瓜等作物分别在含0.3,1.0,3.2,103,2100ppmMn溶液中培养19天,然后测定各种作物干物质产量和植物体的Mn含量。Mn毒害症状是极易辩认的,作者着重比较参试作物的Mn吸收强度以及不同作物在高Mn浓度下,作物组织的忍耐性。除玉米外,锰过量会引起其他参试作物在低位叶片上出现黑褐色坏死斑点。玉米、大麦会出现叶片萎缩的症状,但这个症状与作物缺Fe  相似文献   

14.
作物需水量是在一定的生长环境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所消耗于土壤、作物和大气中的水量,即作物蒸腾量。探索棉花的需水规律,对棉田基本建设和夺取棉花高产具有重要意义。常熟市位于太湖下游,属亚热带南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5℃,降雨量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德顺  刘芳 《杂粮作物》2010,30(2):98-100
要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就要深刻揭示作物的抗旱生理生化机制,科学准确的评价作物的抗旱性,完善作物抗旱能力的鉴定和分析方法,摸清作物抗旱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抗旱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提高新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的学科构成和特点,概括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理论技术体系,指出该理论技术体系由五大体系、八大理论、九个原理、一条技术路线和一个计算机决策系统组成.介绍了作物灰色育种学理论技术体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展望作物灰色育种学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常青 《作物研究》2002,16(1):47-48
在对网上作物信息资源进行广泛搜索和认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系统地介绍了互联网上的作物信息资源 ,包括有关的数据库 ,综合性农业信息网站和各具特色的作物专业网站  相似文献   

18.
扈婷  郑华斌  陈杨  黄璜 《作物研究》2012,26(6):702-706
为了从生理角度分析垄作栽培对作物的影响,综述了垄作栽培技术对作物生长的田间小气候环境影响,比较了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条件下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和作物生理酶活性的高低,分析了垄作栽培下作物增产效应和成因。  相似文献   

19.
加强能源作物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小曼 《杂粮作物》2009,29(6):416-417
世界矿物质能源危机及其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研究、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已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能源作物在解决生物能源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为能源作物育种方向,和开发利用能源作物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麦类作物学报》2012,32(4):609
为了更好地总结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成果与经验,由中国工程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将于2012年8月19-22日在中国西安召开。会议宗旨:积极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领域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着力推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