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4节气是天文、气候与农业生产实践三者结合的简要而明确的农事历,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24节气来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立于秦汉时代。随后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践不断创造了适合各地农事活动的24节气谚语,并赋予节气以新的含义。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和宝贵的农业气象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气象谚语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多数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从农业生产出发来反映气候气象变化规律的。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许多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气象谚语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代农业生产实践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气象谚语是传授气象、天气变化的谚语,反映了风云雷  相似文献   

3.
《农家致富》2007,(21):29-29
11月8日是我国传统农历24节气中的“立冬”,这表示气候渐冷,冬季随之而来了,但我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各位农民兄弟朋友们对“立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因为“立冬”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农业生产上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谚语作为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产生、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过程.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务件使得古代中国和英国两个民族走向了两条不同的生产道路.中国以农业为主,而英国以畜牧业和渔业为主.因此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关于农业生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及以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而英语中则有很多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谚语及用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  相似文献   

5.
正谚语:立春一日,百草回芽解说: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所以立春标志着阳气开始回升,天气开始回暖,各种植物开始萌发新芽,并起身长根、长新叶。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相似文献   

6.
谈天说农谚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作物生长必备的三个条件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而气候条件的变化则会引起这三个条件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对这三个条件影响更大,所以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气象变化的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根据气象发展、气候变更作出相应的对策,才能避免灾害,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陇中代表站气象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显示出近年来陇中气候也与全球气候同步变暖。运用陇中农业气象观测资料 ,从农业种植制度和种植品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该地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农业生产发生的变革 ,说明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调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对于发展陇中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谚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业气象谚语按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农时方面:如白露早,寒露迟,早春种麦正适时;枣芽发,种棉花。  相似文献   

10.
选取"冬暖春寒夏雨多"("冬寒春暖夏雨少")、"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和"初雷百日雨"等谚语作为检验对象,通过对台山历史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有关谚语的可用性。结果显示:谚语"冬暖春寒夏雨多"对台山不适用,但"冬寒春暖夏雨少"可用,若严重冬寒年遇上ELnino年,则来年夏季降水可能出现气候极值;谚语"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对于夏季中雨和大雨长期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谚语"初雷百日雨"对于夏季降水长期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由此提出了在农业生产上趋利避害的相应建议,力求为夏季降水提供短期气候预测依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准确的农用天气与气象灾害预报服务,促进三农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淑兰 《河南农业》2023,(35):48-50
围场县地处冀北山区,属蒙古高原的兴安岭和燕山余脉,由坝上高原、中西部深山区和东南部浅山区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是河北省第一大县,农业耕地面积9.2万hm2。由于客观的地理环境,农业用地多为河川、沟谷和台、坡地,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高粱等,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大县。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极端天气气候诱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将危及农作物产量。2022年是近10年来围场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最多的一年,本文详细介绍了2022年极端天气气候条件的种类以及对县域内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对县域内作物种植的指导作用,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快推进围场县农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谚语: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解说:雨水节气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较低,降雪还很常见,生产上仍需继续加强御寒保暖。谚语:春雨贵如油,保墒抢时候解说:越冬作物返青生长和春播作物播种出苗,需要土壤有足够的墒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诱发的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趋势,介绍了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由此,为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二十四节气文化正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日渐弱化。通过对专业农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民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分析了节气文化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侯亚红  路爽  张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6-9917,9992
[目的]分析辽宁省"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方法]采用辽宁省56个测站195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近59年"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结果]辽宁24个节气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准正态分布单峰型,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小暑节气次之;小寒是全年最冷的节气,大寒节气次之。辽宁24个节气中的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清明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4.9℃,降温幅度最大是立冬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5.1℃。与气温关系密切的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处暑节气的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均呈先低后高的趋势。1951~1980年各节气平均气温与1981~2009年的相比,有22个节气平均气温上升,1个节气平均气温持平,仅有1个节气略有下降,节气平均气温升幅是0.66℃。[结论]该研究为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而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气候是影响农作物收成和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农业气象服务部门是专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的服务部门,本文主要论述了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并分析了当前农业气象服务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山西传统旱作农业是为了适应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区的自然环境而逐步形成的,也是与传统生产条件相适应的产物。传统旱作农业是在有限的天然降水的半干旱气候地区从事无灌溉的农业生产,其实质属于雨养农业。作物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于有限的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当气候条件优越时,土地生产潜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充分发挥,产量大幅度上升。当出现不利的气候时,土地的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发挥受到限制,产量陡然下跌。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农作物种植,需要积极利用当地特色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只有对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找出气候条件的特点并加以利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新疆尼勒克县而言,整体气候条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典型的山区气候。要想取得该县农业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我们就要根据这一气候条件,积极发挥气候条件的有利因素,选择该气候条件下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并发展相应的畜牧业。所以,在新疆尼勒克县的农业生产中,我们要明确气候条件的作用,并积极发挥其优势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农作物种植,需要积极利用当地特色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只有对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找出气候条件的特点并加以利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对于新疆尼勒克县而言,整体气候条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典型的山区气候。要想取得该县农业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我们就要根据这一气候条件,积极发挥气候条件的有利因素,选择该气候条件下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并发展相应的畜牧业。所以,在新疆尼勒克县的农业生产中,我们要明确气候条件的作用,并积极发挥其优势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宜民  胡作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421-8423
谚语由于本身的诸多文学色彩而使得其较难进行翻译,因此理解是英语谚语汉译的灵魂,译者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译文表达的质量。对农业谚语理解不仅涵盖对原文的理解,也必须涵盖对译文本身的理解,缺一不可。这个理解过程涉及到对原文和译文这两个方面的言内分析(语义、语音、词形等)和言外分析(文化、修辞等)等诸多方面。通过实例分析了英语农业谚语汉译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原文和译文含义的理解不当,对于文化意象、修辞的理解不当,并给出了改译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