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异丙草胺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北京地区和福建地区土壤中异丙草胺与丁草胺、异丙甲草胺的吸附性差异,采用Freund lich方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描述,对Freund lich方程吸附常数Kd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这3种除草剂的环境危害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农药在较高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吸附性更强,同一种土壤中,异丙草胺的吸附性小于丁草胺吸附性,但高于异丙甲草胺,为进一步研究除草剂的有效利用以及在水环境中的危害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北京地区和福建地区土壤中异丙草胺与丁草胺、异丙甲草胺的吸附性差异,采用Freund lich方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描述,对Freund lich方程吸附常数Kd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这3种除草剂的环境危害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农药在较高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吸附性更强,同一种土壤中,异丙草胺的吸附性小于丁草胺吸附性,但高于异丙甲草胺,为进一步研究除草剂的有效利用以及在水环境中的危害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苗期草害严重,用50%异丙草胺乳油3000-3750ml/hm^2播后苗期土壤处理,药后35d对稗草、反枝苋、马齿苋、藜等主要杂草的防效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运用超高效/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建立了异草酮在大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大豆地环境中异草酮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大豆、大豆植株和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硅镁型吸附剂柱层析净化后,用UPLC-MS/MS检测。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0×10-11g;最低检出浓度大豆为0.002 mg·kg-1,大豆植株为0.004 mg·kg-1,土壤为0.001 mg·kg-1;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7.9%~105.1%,变异系数在3.4%~10.1%。进行室外田间试验,研究异草酮在大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5 d和3.9 d;按推荐剂量(2 250mL·hm-2)喷雾,施药1次,最后1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90 d时,异草酮在土壤和大豆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1。  相似文献   

5.
嗪草酮在土壤和大豆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C-μ-ECD分别对嗪草酮在大豆、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分析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1×10<'-12>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方法的添加浓度为O.O1、10、1.00 mg/kg,嗪草酮在土壤、大豆植株和大豆籽粒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9.4%~104.4%、91.1%~101.9%、80.O%~98.4%,标准偏差分别为1.46%~5.47%、1.59%~2.96%、2.51%~6.23%.70%嗪草酮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945 g/hm<'2>施药1次,2年3地试验结果表明:嗪草酮在土壤和大豆植株上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式(C=C<,o>e<-kt>),嗪草酮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4-17.7 d,施药60.0 d后消解率即达到90.O%以上;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2.7-7.O d,在植株中消解速度快于土壤.  相似文献   

6.
异丙甲草胺在大豆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异丙甲草胺在大豆田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残留量,建立了该药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消解速度因气候及土壤而异。山东试验点降解较快,半衰期为10 ̄12d,吉林试验点降解较慢,半衰期为16 ̄17d。在施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2505mL/hm^2和4995mL/hm^2的条件下,收获时土壤中均未检出异丙甲草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丙草胺在小麦粉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小麦粉和植株样品中丙草胺经丙酮:乙酸乙酯(体积比1:1)的混合溶剂提取;小麦粉采用超声波提取,植株采用高速匀浆提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丙草胺的最低检出量为5.0×10^-11g,最低检出浓度在小麦粉中为0.005mg/kg,在小麦植株中为0.01mg/kg,平均回收率在91.1%~95.9%之间,变异系数为2.8%~5.1%,符合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收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以ZorbaxSIL柱,二氯甲烷+甲醇为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收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大豆植株、青豆和大豆籽粒样品最低检出浓度为0008mg/kg,土壤样品为0004mg/kg,方法回收率为8720%~9476%。利收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2d和26d,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检测极限。  相似文献   

9.
乙氧氟草醚在大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乙氧氟草醚在大蒜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情况,以评价大蒜生产中乙氧氟草醚残留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所得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样品经丙酮/乙酸乙酯提取,微波加热处理,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显示,乙氧氟草醚在0.01~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0,在大蒜及其植株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5.2%~104.1%,相对标准偏差为1.8%~9.6%。在大蒜植株中残留量太低,以致消解现象不明显;土壤中消解明显,半衰期为15.4~18.6天,药后42天消解90%以上。使用30%乙氧氟草醚·扑草净可湿性粉剂按照900 g a.i./hm2和1 350 g a.i./hm2用药量分别土壤喷雾,不同收获期的蒜薹及大蒜样品中乙氧氟草醚的残留量均小于检出限0.01 mg/kg,低于日本和以色列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0.05 mg/kg。综上所述,使用30%乙氧氟草醚·扑草净可湿性粉剂防治大蒜田间杂草,按450~900 g a.i./hm2于大蒜播种后发芽前土壤喷雾处理一次,所收获产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评价嗪草酮70%可湿性粉剂在大豆上的残留动态和使用安全性,应用气相色谱法,在大豆及土壤中进行了残留动态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嗪草酮在大豆植株中半衰期为8.5~14.4d,土壤中半衰期为15.8~21.3d;大豆中最终残留量均为未检出。以此结果制定合理使用准则:按有效成分795g/hm2土壤喷雾使用1次。  相似文献   

12.
氟磺胺草醚在花生和大豆田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杭州和安徽滁州同时进行了氟磺胺草醚在花生田和大豆田中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 ,其在土壤中降解消失较快 ,安徽试验点的半衰期比浙江试验点的略长。对收获后采集的植株、果实 (壳 )和土壤进行分析测定 ,均未检测出氟磺胺草醚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豆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样品经0.2 mol·L^-1NaHCO3溶液:甲醇(体积比为1∶1)提取,二氯甲烷净化,调整pH后经盐酸水解再由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结果表明,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均符合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大豆植株及土壤中多菌灵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多菌灵在土壤和大豆中的残留测定方法。样品以丙酮提取,三氯甲烷萃取,硅胶柱净化,液相色谱测定,最小检出量为0 5×10-9g。土壤、大豆鲜植株和子粒中多菌灵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 002,0 005mg kg。添加标准样品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1 82%、90 83%、88 59%和1 20%、1 48%、1 42%。  相似文献   

15.
腐霉利在生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了杀菌剂腐霉利在生菜、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生菜和土壤中腐霉利的气相色谱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腐霉利在生菜、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情况,得出腐霉利在生菜中的半衰期为7.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1 d。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水稻植株和土壤中烯丙苯噻唑的气相色谱残留分析方法,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烯丙苯噻唑在水稻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明确了烯丙苯噻唑在水稻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情况,得出烯丙苯噻唑在水稻植株上的半衰期是2.4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是0.8d。  相似文献   

17.
苯醚甲环唑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苯醚甲环唑在苹果上的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1~10.3d和11.0~14.1d。苯醚甲环唑10%可湿性粉剂66.67mg(a.i)/kg、100mg(a.i)/kg,施药4~5次,末次施药后7d收获的苹果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均低于0.5mg/kg。推荐该药在苹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18.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比较4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解吸性质,从中筛选出的AB-8型树脂为最佳的吸附解吸树脂,结果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吸附50mL的大豆异黄酮浓缩液,70%乙醇为解吸剂,解吸体积2BV时可以使富集与纯化后豆粕中大豆异黄酮洗脱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定量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同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的消解动态,以及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对分析方法的适合性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94.2%-10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6%-3.15%,最小检出量0.001n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mg/kg,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对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甲氰菊酯的不同施用剂量在菜用大豆中原始沉积量有较大的差别,在菜用大豆同一生长季节不同施用剂量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4g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消解速率却略有差异,早季的消解速率〉晚季的消解速率,早季的半衰期(DT50)为4.1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为27.1d,而晚季的DT50为4.3-4.5d,T99为29.0-30.0d。施用甲氰菊酯有效成分90.00g/hm^2,按常规施药方法施用1次,施药后15d的残留量均〈0.5mg/kg,25d的残留量均〈0.1mg/kg,而间隔期7d连续施用2次,在第二次施药后18d的残留量均〈0.5mg/kg,28d的残留量均〈0.1mg/kg,对照GB2763-2005及日本的MRL,其产品符合于中国或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20.
50%多菌灵WP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多菌灵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菌灵50%WP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小麦植株中半衰期为9.5~11.3 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26.6~34.5 d;小麦中最终残留量为0~0.176 mg/kg。以此结果制定合理使用准则:推荐剂量为1 500 g/hm2喷雾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8 d;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5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