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合理的造林密度是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获得人工林优质速生丰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充分发挥日本落叶松林分最大的生产潜力,2005年3月,在建始县高岩子林场开展日本落叶松造林密度对比试验,分析造林密度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包括对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保存率等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初植株行距以3 m×2 m的单位面积收益最大。  相似文献   

2.
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纯林林下植被的影响,对河北省木兰林管局600,900,1 200,1 500株/hm2共4种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平均密度、植物多样性指数随着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密度600株/hm2和900株/hm2落叶松林下植被的各项指标都相接近,与其它2种密度林下植被相差较大;较小密度之间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相似程度较大,较大密度和较小密度落叶松之间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差异较大;40 a生左右、平均高为11m、密度为1 5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间伐保留密度为900株/hm2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的密度和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造林初植密度决定间伐次数和间伐强度,本文重点阐述了确定密度和间伐的几项原则,郁闭度是控制落叶松间伐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生长抚育保留林下植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纯林松落针层难于分解 ,使土壤酸化。通过保留落叶松林下植被的试验 ,结果表明 ,落叶松纯林保留林下植被 ,加快了养分循环速度 ,使土壤的腐殖质层厚度增加 ,增强了土壤自肥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维护是人工林经营考虑的重要因素,而林龄变化与人为干扰是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alep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Brillouin指数(H)、均匀度、McIntosh指数(D_(MC)),分析林下植被随林龄变化和不同生长期人为干扰对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各指数随林龄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其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随林龄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干扰影响,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出现在林龄30a,草本层最大出现在林龄10a,更新层林龄25a时出现最大。林下植被灌木层多样性变化随林分乔木层密度的减小而增大,随郁闭度的增大而降低;草本层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东省药乡林场日本落叶松间伐人工林进行标准地调查,揭示了日本落叶松间伐林的胸径,树高和材径生长变化特点,调查结果表明,初工1500~1800株/hm^2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在本区首次间伐的开始期为林龄12-13年,首次间伐采用中,强度间伐效果最佳,第二次间伐的间隔期为5-6年,二次间伐宜采用间伐强度小的间伐。  相似文献   

7.
依造林初植密度决定间伐次数和问伐强度,本文重点阐述了确定密度和间伐的几项原则,郁闭度是控制落叶松间伐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 Rehd.et Wils)均为落叶松属阳性树种.但是日本落叶松对阳光更为敏感,在树高、胸径、冠幅等方面比四川红杉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属于强阳性树种.随着郁闭度的升高,2种落叶松属树种林下植物都会减少,但日本落叶松林下植物减少更为...  相似文献   

9.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落叶松中幼林抚育间伐样地监测数据,利用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密度指数、单位断面积生长过程等指标,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断面积和蓄积两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有相同的生长过程,即林分在一定间伐强度范围内(强度小于50%)间伐强度越大,年均生长率越大;用树冠竞争因子描述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断面积的生长过程,未间伐林分的立木度接近稳定状态,而间伐林分降低了林分的CCF值,随着林龄的增加,CCF值不断增加,逐渐向未间伐林分靠近。总的来说间伐林分在间伐初期要小于未间伐林分,但随着林龄的增大及林木竞争的加剧,间伐林分逐渐向未间伐林分靠近。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探讨怎样间伐有利于提高生长率,且比较经济,在日本落叶松林地进行了间伐试验。设5个小区,小区面积50×50m。A区进行行状定性间伐:第一次伐1留3,闾伐24%,第二次伐1留2,间伐37%,第三次间伐24%,第四次间伐23%;B区进行以下层木  相似文献   

11.
日本落叶松纸浆林造林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清原和抚顺设置的 5种栽植密度试验林 ,经过 8a试验结果 ,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的影响。根据经济效益分析 ,初步确定日本落叶松纸浆林适宜栽植密度为 1.5m× 2 .0m ,比 1.5m× 1.65m密度林分收益净现值大。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针对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后日本落叶松林的受灾程度,对日本落叶松林的受灾原因、受灾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植被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高质量经营,探索林分密度调控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山西五台山林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林分密度样地,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并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分析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以及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呼吸速率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喜光植物的重要值随林分密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在高密度林分中变成偶见种或消失,耐荫植物的重要值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在高密度林分中成为代表性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呼吸速率均随林分密度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基于香农-威纳指数的均匀度指数、基于辛普森指数的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在中密度下达到峰值,土壤呼吸速率也在中密度下达到峰值;植被种类、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极强,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依据湖北省建始县国营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资料,研究了胸径、树冠面积、株数的相关关系及规律,结果表明:①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树冠面积与胸径最优回归方程为:Y=2.823-0.129 4 X+0.014 9 X2;②编制出日本落叶松不同径阶林分理论密度及郁闭度为0.7~0.9时的适宜经营密度表;③确定郁闭度0.8时为研究区最适宜经营密度,并计算出各标准地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15.
舟曲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舟曲林区沙滩、铁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立木胸径和冠幅的调查,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了林木调查因子的差异性检验,得出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受其影响不显著,进而用胸径与冠幅的相关关系推导出胸径与密度的回归方程式为N=-43.4840+1992.9909 D~(-1),然后根据此式编制经营密度表,依表确定落叶松人工林定量间伐,从而使林分密度达到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6.
合理确定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间隔期,对经营好森林,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作用很大。通过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变化,林分郁闭度需要恢复的时间,自然稀疏率和离散度的逐渐增大的综合分析认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间隔时间为5~7年为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华北落叶松与日本落叶松的杂交,在22个控制授粉杂交组合中,球果长在1.74 cm~2.92 cm之间,球果径在0.98 cm~1.46 cm之间;在30个组合中,单粒球果质量介于0.52 g~1.63 g之间;球果种鳞数在23枚~47枚之间;种子连翅长在0.75 cm~1.07 cm之间;种子千粒重在2.6 g~5.0 g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四川盆地的川东北山地、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峡谷区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壮龄林、近熟林,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郁闭度、密度、蓄积量、生产力等调查和树干解析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变化,林分郁闭度需要恢复的时间,自然稀疏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抚育间伐技术,并对初植密度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合理间伐的相关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东部山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足,土壤肥沃,适宜落叶松生长发育。日本落叶松在辽宁省占人工林总面积15%,蓄积量占20.9%。为提高经营水平,掌握林木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数量关系,在吸收国内外编制密度控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日本落叶松林分密度控制图,以期达到科学营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人工林最适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林分中的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的树冠面积,作为单株林木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空间,来确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并依据林木胸径和树冠面积的密切关系,最终由林分平均胸径来确定林分最适的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