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国务院在总结我国40年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总量有限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国情,发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许多省、市、自治区已经作出了科技兴农的决定,各级党政领导也已积极行动起来,从计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向科技兴农倾斜。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我们责无旁贷地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方针和工作任务,面向农村经济和商品生产,积极拓宽情报工作的服务领域,强化服务职能,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力求发挥“耳目”、“尖兵”和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技术体系变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走“科技兴农”之路,使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然而,农业技术体系变迁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技进步使人类可以利用等量资源获得更多产出,同时通过增强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全球性高科技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兴农、科技进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步增加,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属于资源型、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推广的促进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探求在新形势下科技兴农、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全球性高科技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农业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兴农、科技进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贡献率逐步增加,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农业属于资源型、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覆盖率不高,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晋瑜 《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70-371,375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从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等方面,就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落实国家科技兴农的战略。  相似文献   

6.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强化科技意识李炳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离不开科技,从项目的论证、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管理以及在项目区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都必须强调科技因素.同样,科技也离不开农业综合开发,科技要与农业...  相似文献   

7.
发展现代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丰县崛起行动计划”,为加快推进“丰县果业振兴”计划,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果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科技扶贫揭西县的对口单位,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科技兴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定,充分发挥自身的农业科技优势,把扶持揭西县开展科技兴农、加强农科培训、推动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不遗余力地抓好对口帮扶工作.从1987年开展对口帮扶以来,先后选派25名科技人员到揭西县开展农业科技扶贫、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挂职工作,派出一大批专家到揭西县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的科技兴农、贫困户脱贫致富,推动全县农业生产、科技进步和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解决农业的出路既要靠政策,靠改革,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要靠科学技术。”从长远和根本上说,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因此,要继续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这才是抓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10.
<正>早在上个世纪,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众所周知,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要想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就必须实现“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搞好农村学校的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自1989年11月27日发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以后,全国科技兴农活动逐步形成高潮。农业部决定1990年为“农业科技推广年”,省委、省政府决定为“科技进步年”,沈阳农业大学确定“科技兴农”为我校1990年的三大任务之一,积极组织全校广大师生员工投身到科技兴农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在科技兴农过程中加强情报工作必须树立“大农业”需要“大科技”的观点;农业情报工作应当体系化和制度化;制定农业情报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情报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从山西实际出发,从解决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增效这一根本问题入手,紧紧抓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这一关键环节,从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实现了5个方面的创新,初步建立起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范化的形式多样的科技推广新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空前提高,三是推动了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四是加速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五是开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新纪元,为全省粮食总产连续登上90亿kg、95亿kg和100亿kg三个台阶,以及1996年实现历史性突破105亿kg,为全省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438.70元增加到1999年的1858.60元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浅析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兴农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而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我国每年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约为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据调  相似文献   

15.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发展农生物科技的有效途径”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新一代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栽培,实现农业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一、农协——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科技兴农,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农民愿望的正确决策。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的现实生产力?需要各种有效载体,即推广组织。从农村十年改革成功的实践经验看到,10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正是具体落实科技兴农的一种载体,是过河的船。试看四川省金堂县果树生产者协会,通过推动农村科技进步,为四川柑桔主产区兼产梨、苹果、桃、李、石榴、葡萄等多种优良水果的金堂县农村商品经  相似文献   

17.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其强调要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农业做成强势产业,体现科技的高附加值。上海市奉贤区近几年来在科技兴农、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组建新型农业园区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成功之路,走在了上海乃至全国郊区科技兴农建设的前列,结出了“科技兴农”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8.
到2010年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跨世纪发展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从海阳市情况看,这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技兴农”,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云南农业》2008,(12):I0002-I00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积极投身于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978—2006年全市共获:市(厅)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491项(含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其中获国家级奖一项,省(部)级奖90项,市(厅)级奖400项;获奖人数达2591人。科技成果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十五”期末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5%,比“九五”提高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为此,本文以漳州农业科技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角度,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