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阜蒙县现有杨树低质低产林面积23 333hm2,蓄积65万m3。林分质量低下,大部分林地每hm2的林木蓄积量不超过30m3。这些低质低产林多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营造,生态效益低,经济价值低,由于采伐指标的限制,这部分林分不能得到及时改造,严重浪费土地资源。为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分质量,落实林业改革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杨树用材林低产林改造规划。  相似文献   

2.
陇南地区贫困林场生存与发展浅谈辛明生陇南地区现有林业总场2个,国营林场13个,经营总面积669万亩,职工总数1460人。从全区国营林场经营状况来看,林地面积较大,但可利用资源少。从林分状况来看,有林地面积的80%为经济价值不高的残次林和杂灌丛,仅有的...  相似文献   

3.
海林林业局是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的一部分,有林地面积14万多hm2,总蓄积1340万m3,其中天然中幼龄林面积为93386.4hm2,占全林业局林地面积的65.22%。对于这部分面积大、情况复杂的林分,应本着科学精神因地制宜,认真规划,贯彻封山育林、调整林分结构、全面改造和扶育等不同措施进行经营管理,促进该局中幼龄林向着良性、健康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杉木人工林现场实际造材样木以及木材价格、生产成本、税费等技术经济指标测算单木纯收益,并建立单木货币预估模型。以年龄、地位指数、林分密度为辅助变量,选择Korf理论生长方程构建杉木人工林全林分模型,结合单木货币预估模型按经营类型编制杉木人工林林分货币收获表。应用林分货币收获表,既可预估林分在各种年龄时的木材产量及与材积有关的林分因子,同时还体现了林分货币收获量,在森林资源经营、资产化管理和资产评估中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山湾子林场基本矮林的林分质量,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借鉴适合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山湾子林场基本矮林进行经营改造。设计近自然经营和传统经营2种经营方法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方法经营的林分胸径、蓄积和土壤化学性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近自然方法经营的林分胸径平均提高了20%,蓄积平均提高了46%,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近自然经营使森林结构更加合理,森林价值大幅提升,最终使林分发展成为高质量的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谷落矮”型林分的特征及其预防改造措施费树军在大兴安岭林区。“谷落矮”型林分占资源一定的比例,这部分资源尚未被开发,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逐渐减少,我们一定要把这部分资源开发利用好。“谷落矮”型林分多分布在山麓谷地低洼、平缓、排水不良或终年积水呈沼泽化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造辽东山区存在的一定面积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本文以辽东山区20年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进行近自然经营,将林分诱导为异龄、复层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分析42年后的改造效果,在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退化杨桦林森林发展类型,模式林相为异龄、复层的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分发展目标为木材生产、红松种子兼顾发挥水源涵养、游憩和文化功能。该森林发展类型的制定顺应了杨桦林的进展演替规律,能为辽东山区大面积退化次生林的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山杨、白桦林,通称杨桦林,在我省天然次生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从省林业局一九七五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来看,杨桦林在全省天然次生林中,约占15%左右。对于这些林分,究竟应该如何合理经营,永续利用,特别是在国家建设急需更多更好的木材,我省又提出要在十年内完成残次低劣林分的改造和十五年内实现木材自给的要求下,怎样改造低产林,使其早日成为速生丰产的木材供应基地,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在东北林区过伐林的面积是相当大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日伪在原始林中进行掠夺式采伐而留下的残破林相;另一种是建国后在原始林或前一种过伐林内进行不同强度的择伐,只注意生产木材,忽略了抚育经营而造成的。这部分过伐林应通过抚育采伐进行改造,这样既可得到木材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生长量,使森林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一、林地概况试验林地是带岭林业实验局永翠经营林场39林班的4小班,位于小兴安岭林区永翠河右岸。该小班面积22公顷,是  相似文献   

10.
野生山杨改接毛白杨,是利用野生资源发展高效林业的一条途径。山西省吉县天然林资源较丰富,选用优种毛白杨对野生山杨进行改造,既可改善林分树种结构,增强树体的抗病虫害能力,又能开发野生资源,生产优质木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重大而持久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生态优先"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加大林业的科技开发和应用力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建立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国家加强对林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并对林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广泛深入地开展林业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后脱贫时代"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重要举措。文中首先在解释生态保护红线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东北国有林区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演进脉络,并以黑龙江省为例结合实际情况理清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对林业产业发展的约束范围及程度;其次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阐述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最后从3个方面提出在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以森林资源为纽带,紧密联系森林碳汇建设与碳中和战略目标;建立物质类生态产品科技创新联盟,增强市场化支撑能力;打造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综合体,促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可为东北国有林区未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以促进林木资源保护和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森林环境资源核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资源核算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作者指出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 论述了世界环境资源核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核算研究的指导思想、环境资源核算的新概念及其分类、价值和计算方法、环境产业问题等, 并对我国开展森林环境资源核算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林地与土地利用率低、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改善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防控石漠化恶性演替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林下种植是一种经典的立体复合林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实现林地资源最大利用化、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保障林农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终达到林业经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优化的目标。文中主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8种代表性林下种植模式的特征、效益及不足,并提出各林下种植模式关于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改善方面的核心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林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森林除直接生产木材主产品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蔬菜资源。如能有组织、有计划的合理采集,科学加工,提供出口和国内自用,变为资源优势,这对林区治危兴林、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原则、内容和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持续发展”的理论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被183个国家一致接受,是当代国际社会在发展经济、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领域中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本文以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情,阐述了林业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内容,并提出了实现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森林防火应急处置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贾莉华 《森林工程》2007,23(4):92-93
森林资源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近年来却受到森林火灾的严重威胁,如何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森林防火和应急处置系统,建立和完善监测顸警系统、信息与指挥系统、通信系统和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生态林产业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森林资源、发挥林业的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林地内一切物质资源所形成的产业,是以“生态经济观”为指导,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密切结合,同步和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作者提出广泛采用生物技术和市场发展生态林产业,认为充分发挥林业的多功能、多效益、实施生态林产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出发,阐述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取得生态经济效益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生态经济平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论点。要在经济的平稳发展中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更应注意到有效的利用森林资源的观点,努力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神农架林区为例,用全面规划、总体布局的观点分析林区资源特点与利用现状问题,并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实现森林保护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为目标,以探讨我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对现有林科学合理地经营和管护,并指出在禁伐区、一般公益林区和商品林区应采取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