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两系杂交稻是利用不育系的光敏核不育特性,即既可作母本与恢复系异交结实产生杂交种子,又能在一定温光条件下不需保持系而自交结实繁殖不育系, 有效地提高群体光合效率的高冠层(上部三叶长、直、窄、凹、厚)和矮穗层的中大穗株形,打破了杂交稻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观念,且杂交稻抗性好,适应性强,是中国在世界上首先研究成功的一种利用亚种问杂种优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4.
5.
6.
7.
本文综述了迄今为至,杂交粳稻育种研究所获得的主要成绩和进展。重点是杂交粳稻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并对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9.
北方杂交粳稻不育系选育和提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北方杂交粳稻种植面积锐减,主要是因为缺少实用的高产替代组合和不育系混杂。本文提出了不育系选育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工制保持系,同时对选育目标、途径和有关探索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文中还重点介绍了不育系种茬结合的提纯方法及优点。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讨粳稻遗传多样性,为粳稻不育系的改良提供依据,对我国杂交粳稻中的40个不育系进行亲缘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约60%不育系间的亲缘系数(COP)值为0,COP值变异范围为0.00~0.75,平均值仅为0.03,大多数不育系在系谱上的遗传关系很小或无遗传关系。通过COP聚类分析,供试不育系聚为6个类群,第1个类群共有10个不育系,核心亲本为农垦58;第2个类群共有20个不育系,初步系谱分析表明,他们都是藤板5号的衍生系;第3个类群共有7个不育系,均为农垦57的后代;第4、5、6类群均仅有1个不育系,这些不育系之间以及与其他类群之间的不育系没有共同的祖先亲本。认为,粳稻不育系间系谱上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研究12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精米长和长宽比外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糙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和精米厚等性状则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粒型和食味品质性状同时受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影响,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则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除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食味值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外,其他性状多介于双亲之间.杂种优势同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且多数性状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供试材料中,不育系以95122A最好,香粳8016A次之;恢复系以J16最好,R187次之,用上述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米质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两系杂交粳稻优势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使杂交水稻育种进入两系法的新阶段,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湖北省曾率先育成的一批粳两系组合,经繁育制种、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出配组自由、繁种简易、一系两用、育性稳定、杂种无不育细胞质负效应等优越性,但产量优势还不尽如人意。我省早在70年代初也提出两系法育种,并育成一批高自交不育系(对温度敏感)及紫色标记恢复系,可以一制两用,选配出一批籼粳两系组合,终因产量的竞争优势不强,加之不育系育性变化不稳而中断。我们在研究中体会到,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只是解决了手段问题,关键在于广泛测配,从中筛选出产量能超过当地推广品种和现有三系杂种的两系超高产组台,才有育种意义和 相似文献
18.
19.
以6个粳型不育系和5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配置30个杂交组合,并种植于正常环境和NaCl环境条件下,对其主要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NaCl环境下,单株产量与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结实率、穗数、穗粒数、穗粒密度、株高等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与这些性状相关与正常环境下的相关基本一致,只是在显著水平上略有差异。从配合力看,恢复系C52、H34,不育系11A、9214A在高NaCl条件下产量及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较多为正效应。14A/C852、9214A/H3、150A/H30、9214A/H30、66A/H34等组合高NaCl及正常的环境条件下都具有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正效应。在不同环境下,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都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各性状在高NaCl环境下与正常环境下,都表现出较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多数性状在胁迫环境下与正常环境相比,都有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