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我省褐稻虱的虫源性质、田间消长动态及其对水稻为害损失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获得的结果整理于后.一、褐稻虱虫源性质分析褐稻虱在我省不能以任何虫态越冬,生活环在冬春阶段完全中断.从历年在野外对多种植物调查,以及对一些可疑寄主的饲养观察,在我省褐稻虱只能以水稻作为寄主植物.12月份起,我省水稻活体枯死后,褐稻虱若虫和成虫也相应绝迹.褐稻虱产在再生稻上的卵和产在千金子(杂草)上的少量卵,在翌年1月~3月上旬,相继干瘪或散黄致死.  相似文献   

2.
褐稻虱为水稻重要害虫之一。七十年代起,该虫时有猖獗,尤以1975年在我省普遍发生、灾情严重,“小虫酿大害”的情况引起了南北稻区群众的重视。目前,有关褐稻虱长、短翅型成虫的繁殖力、翅型分化的原因,及与稻株营养、温湿度的关系等问题,还了解较少。为此,我们在1978年结合田间调查,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对上述一些问题作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稻虱缨小蜂成虫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虱缨小蜂类Anngrus spp.是褐稻虱卵期重要寄生性天敌。福建沙县早稻本田、晚稻秧田及本田褐稻虱卵寄生率分别为35.1,29.1,20.1%;江苏东台县弶港农场直播稻田9月上、中旬田间褐稻虱卵寄生率达32.47—55.64%。为进一步探明其在稻田的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对褐稻虱田间种群数量的控制能力,从而为组建天敌子模型以及进而组建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预测模型和管理模型提供参数估值。作者在1984—1986三年间,首先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成虫生物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本报讯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南雄、雷州、连州、海丰、怀集和大埔等7个地区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呋虫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褐飞虱  相似文献   

5.
利用重庆市秀山县1990-2006年褐飞虱的田间、灯下虫情及气象资料,以田间发生高峰期的调查数量为因 变量,以灯下诱集虫量和气象因子为自变量,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组建了褐飞虱在不同时期的发生量预测模型,并利 用该模型对重庆市秀山县褐飞虱主害期的发生量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的发生量不仅 与气候条件有关,且与灯下虫量有关,并得出与近期灯下总虫量成正相关,而与具有繁殖能力的雌成虫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7.
根据历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苏北杂交稻区主害代(三代)发生程度与下列因素显著相关:(1)一代迁入峰后田间长翅成虫量(r=0.8856~*);(2)7月底田间褐稻虱数量(r=0.6837~*);(3)8月上旬百穴总虫量及短雌成虫量(r_夏=0.9476~*)。据此分别建立不同阶段的褐飞虱预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危害损失测定,以允许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虫量高峰期的防治指标为8~10头/穴,并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同虫态的褐稻虱对杀虫剂的毒力及毒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测定褐稻虱各虫态之间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长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5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5龄若虫抗药力的1.08-4.09倍,而短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6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长翅型雌成虫抗药力的1.08-2.25倍,其抗药力的大小与害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靶标酶)和羧酸酯酶(降解酶)活力大小密切相关,其大小顺序为,短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雄成虫〉5龄若虫,而田间褐稻虱对叶蝉散抗  相似文献   

9.
以往预测褐稻虱若虫孵化高峰期,均采用成虫高峰日加产卵前期再加卵发育历期的方法,预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始终不相吻合,因而往往增多防治次数和农本.为了提高褐稻虱发生期预测的准确性,1976~1977年对褐稻虱的产卵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5~2006年对稻褐飞虱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韶关市稻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抗性,但对扑虱灵、氟虫腈敏感;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褐飞虱防效较差,10%抑虫清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氟硅菊酯水乳剂能有效防治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11.
余庆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采用贵州省余庆县24年(1985--2008年)系统观察数据对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6代,若虫发生3~4代;成虫始见期主要在4月中下旬,终见期在10月上中旬;全年成虫期160~180d,若虫期100~120d.白背飞虱在6月中旬和7月中旬出现2个虫量高峰期,褐飞虱在8月中旬出现1个虫量高峰期;影响田间发生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成虫迁入量、残存虫量、温度、湿度和雨日.可为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的基本成分和生命表的资料,建立了25行7列的年龄-虫态结构矩阵和存活率矩阵为基础的模拟模型。以长翅型成虫迁入格局为初始种群结构,结合迁入量和迁入时间,模拟褐稻虱从迁入降落经过繁殖代到主害代的数量动态过程,预测在不同的迁入峰型、迁入期和迁入数量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3.
褐稻虱Nilaparuata lugens(Stal)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十几年来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是其暴发的气候型相,并认为盛夏高温对褐稻虱的发生有抑制作用,但高温对褐稻虱发育繁殖的影响实质,以及各虫态的耐热性所见报道不多。本试验用不同高温和时间处理褐稻虱各虫态,然后观察其对褐稻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是一种国际性重大植物检疫对象,2005年湘乡市首次发现。通过2 a对稻水象甲的观察研究,了解了稻水象甲种群在湘乡发生的规律、在大田各虫期的发生时间,成虫在频振式灯下的高峰时期,越冬密度及田间水浆管理对其发生的影响,从而为测报及防控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水稻褐飞虱在上海市金山区大面积爆发,并呈现出成虫迁入期早、灯下迁入量大、峰次多、田间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大、田块出现比例高等特点。分析认为,田间发生期提前、气候条件适宜、常用药剂抗性上升是造成2020年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采取提高病虫害测报预警水平、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稻水象甲种群消长动态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湖南稻区1 a发生2代,由越冬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啃食稻叶、产卵繁殖。第一代幼虫蛀食早稻根系影响水稻生长,第二代成虫取食晚稻叶片获得充足营养后,又迁移到当地越冬场所蛰伏。重点对稻水象甲的周年种群变动及虫源转移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影响田间种群消长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虫的测报技术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水稻的受害情况和褐稻虱一种主要天敌——草间小黑蛛的捕食作用,并建立这三个亚系统的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三个亚模型耦联起来进行逐日模拟,测定出随褐稻虱种群数量、虫龄结构、水稻生育期、产量水平及草间小黑蛛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经济(?)值,为褐稻虱经济(?)值的研究探讨一种比较系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防治稻水象甲的有效药剂,于水稻分蘖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醚菊酯悬浮剂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分别高达96%、94%,水稻较对照增产18.4%、22.5%;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持效性优于10%醚菊酯悬浮剂;50%S-氰戊菊酯乳油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9.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灯诱结果表明 :在贵州塘头稻区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混合发生 ,始见期分别为 4月 11~ 18日和 2 1~ 2 4日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年度间均较一致 ,同期年度间诱虫量变化大 ;4、5、6月诱虫量少 ,7、8、9月诱虫量多且出现 4次成虫高峰 ,10月诱虫量明显减少 ,到 10月 14~ 19日和 17~ 2 0日成虫种群分别终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20%呋虫胺SG防治稻褐飞虱田间药效。[方法]用20%呋虫胺SG和80%中农倍利SG,探讨20%呋虫胺sG防治稻褐飞虱田间药效。[结果]田间防效比较试验显示,用20%呋虫胺SG 150、225、300、375g/hm。防治稻褐飞虱,其田间防效药后3d分别为53.02%、70.06%、71.73%、74.74%;药后7d分别为68.96%、78.44%、80.19%、84.19%;药后14d分别为75.84%、83.23%、88.32%、91.26%;药后21d分别为72.10%、87.55%、90.46%、91.24%。[结论]20%呋虫胺SG是目前防治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可用20%呋虫胺SG300g/hm2对水675kg/hm^2均匀透彻喷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