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国剑 ,湖南省江永县交通局副局长。但在江永人们很少叫他“熊局长” ,而是习惯叫他“熊记者”。虽然他曾任职3年的《江永报》已停刊一年多 ,但叫他“熊记者”的人却日渐增多 ,因为无处讨公道的农民似乎也越来越多。十多年来 ,他充满激情为那些找上门来的“弱势群体”尽力鼓与呼 ,并得到一个“包青天”的民间称号。应我刊的邀请 ,“熊记者”专门写来这篇稿件 ,就中国农村现阶段的民主法制建设结合实践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刊全文发表此文 ,献给渴望公平、渴望发展、渴望贡献的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南阳市溧河乡有一个自然村叫牛郎村,前不久提出打造“中国爱情村”,开发牛郎织女旅游景区。郑州市一家公司决定投资,并注册了“牛郎织女生态园有限公司”。目前牛郎村已同该公司签订协议,租用农民土地280多亩,用于开挖人工湖、修建庙宇、种植生态作物,土地租期40年,头10年每亩年租金750元,后30年租金浮动。  相似文献   

3.
车明印发明了牙签肉,CCTV央视《致富经》对此进行了报导。自己干了17年,他不仅靠小小牙签肉致富,还带领一大批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也走上致富路。虽然车牌牙签肉被评为“河北名吃”.但他盼望有一天能得到国内更高荣誉;如今他的这个愿望实现了——2008年11月30日牙签肉在上海第七届国际美食博览会颁奖仪式上夺得“双冠”:“中国名小吃”和“中国名菜”!  相似文献   

4.
农田进了“托儿所”余江县石港乡农民范高伟家里有6亩多稻田,但几年来他却没有种过田,时下在余江县农村像范高伟这样有田不种田的农民已有3000多户。余江这么多农民不种田,但到余江广大农村田坂上转转,却见不到半分摞荒田。原来,日渐富裕起来的少数农民纷纷抛弃了原始的耕种方式,购进农机,组成联合服务体,办起了农田“托儿所”,他们按每亩60-70元的价格为农民提供“三包”(包耕、包种、包收)服务。农田“托儿所”一诞生,便受到了余江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纷纷把田送进“托儿所”,利用自己的特长,要么外出打工,要么…  相似文献   

5.
<正> 2003年7月1日,贵州省甘塘镇战斗村的一位农民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收到一封信,信中说他中了奖,叫他把邮寄费寄去,对方好把奖品寄给他。这位农民朋友问这事可不可信,我随即进行了采访。 在甘塘镇战斗村,我看到了那张“幸运读者奖中奖券”,是从一个叫湖北罗田星火科技分部的地方寄来的,这位农民朋友“中”的是“年度最佳幸运奖”。通知单上说,“中奖人将获得国内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T188双屏手机一部,价值2980元”。信中叫中奖者按上面的地址汇寄138元的邮资及保价费去,对方10天内即把奖品寄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资》2014,(12):20
一个泰国人,从事肥料经营二十余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他的足迹从日本到新西兰,又辗转泰国,最后踏在了中国山东一个叫平度的地方。在那里,他点燃了一片火红的事业。他说着一口还算标准的汉语,听起来就像中国的南方人讲普通话一样,虽然有点咬舌但不失亲切。这个人就是住商肥料(中国)企业集团总裁兼住商肥料(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永彬。正是这个人带领着住商的团队提高了住商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也是这个人挽狂澜于既倒,为住商赢得了更加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正>在湖北省武穴广袤的田野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位身形清瘦、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或挽起裤脚在田间调查农情,或蹲坐于大棚为农户指导技术,或行走于村组间为农民答疑解惑。农民见到他,都会亲切地叫一声“小陶”,称他是农民贴心的“娘家人”,为农民带来农业好“丰”景,致富好“钱”程。农民口中的“小陶”,是2022年9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一等功”的武穴市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陶玉池。在农业奋战27年的他,用“老黄牛”的韧劲、“孺子牛”的干劲、“拓荒牛”的闯劲成为当地农业的“丰收守望者”,  相似文献   

8.
在沂蒙山区.有一位年过半百的“怪”农民,他30年如一日,行程40多万公里.磨穿胶鞋200余双,义务为国家寻找矿藏、为此,他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成了世人眼中的“傻子”、“疯子”、“神经病”。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科技》2008,(1):68-71
他并不是啥教授,他是一名科技特派员。50多年来,他跑遍了武安山区乡村的各个角落,为鸡猪牛羊防疫、治病,给老百姓传授科学养殖技术,把“教授”的论文写在农民的鸡舍、牛棚、猪场里,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农民的庭院里。 50多年来,有多少个濒临倒闭的猪场被他救活,又有多少个将要“全军覆没”的鸡场在他的抢救下“起死回生”,他记不清了,但养殖户们忘不了。养殖户们感激他、信任他,尤其是佩服他“神仙一把抓的技术”,所以顺着嘴叫他“郅教授”。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在乡镇工作时,就结识了《中国农技推广》 (可惜是双月刊 )。人家不禁要问,你拿算盘搞收支,《中国农技推广》与你搭啥架,其实问者不知其道—— 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农户因缺乏农技知识而使农作物失收或歉收,造成农业税收的欠交,而这些农民又最痛恨只向他们收钱而不为他服务。要服务,要办好农民想办的事,要解决农民之所难,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缺乏适用农业科技的及时指导是首要一条,拿不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就谈不上其他配套性服务。作为基层财政干部,能为农民提供诸如“稼穑园地”、“种子天地”、“沃土原野”、“植物医院”等技术信息该多好呀 !虽说财政干部教农民掌握这些知识不那么内行,但《中国农技推广》上介绍的农技知识还通俗易懂,只要你在收税前为纳税人献出一点“爱”,农民朋友交税就顺当多了,难道农民抱着丰收的“金娃娃”还不愿交税吗 ? 因此,建议各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向当地基层财政部门推荐这本好杂志,让基层财政干部共同为农民送技术信息,也希望基层财政干部多掌握些为农民服务的本领,收好农民送上门的税。  相似文献   

11.
辉南县样子哨镇太平沟村人和堡屯有一名普通的农民党员崔玉华.屯里的乡亲都亲切地叫他“傻”人。为啥得了这么个称号呢?原来,年过50的崔玉华一直在为村民们无私奉献着,这一切只为了实现他所立下的党员“三要”的誓言:“党员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就要为民解困,为民排忧;党员就要带共致富,富了不忘众乡亲”。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08,(1):8-8
新年伊始,2007年“搭乘致富快车实现致富梦想”活动,刚刚在读者恋恋不舍的目光中落下了帷幕,“致富快车”2008号又正式启程了,欢迎渴望致富的农民朋友搭乘。  相似文献   

13.
引言:贫穷的农民渴望增产增收,远虑的政府担心“粮食安全”,种业老板期颁获取丰厚利润.先玉335在中国大地热销,种业界此起彼伏的声音是“外资入侵或急起反击”“市场沦陷或恢复失地”,“跨国公司攻城掠池”,乃至中国种业姓“中”还是姓“洋”。先玉335种子热销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搅起了一圈圈激情跌宕的舆论涟漪!  相似文献   

14.
今年48岁的王连才,虽然一直在王家院村、新四合社区任党支部书记,但村里、社区的人们一直叫他“道德校长”。什么原因呢?原来,2004年4月前,他曾是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委党校副校长;2010年3月9日,他创办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夜校。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农民由于是“轮换工”,使他在享有土地承包权之时,又拿到了作为退休工人的养老金。但当全村分享征地拆迁补偿时,村民却认为“哪有拿退休金的农民”,遂通过民主投票剥夺了他的村民资格,使他无权得到拆迁补偿。 这是“一场民主程序中的多教人暴力”,还是乡村治理中的合情之举?官司打了4年多,还没给出最终答案。  相似文献   

16.
为创业:放弃做白衣天使我叫汪日露,女,1980年11月出生,奉化市松岙镇人,2000年7月从杭州卫校毕业,当时我本可以披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在宁波城里做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但当我就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父亲却对我的前途有了他自己的想法。他说:“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发展前景很广,作用很大,是广大农民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部分家禽和水产养殖中病害的先进技术,你可以考虑一下,但首要条件是你必须要有敢于面对挑战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短短的几句话,使我很受鼓舞,也坚定了我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他则把自己人生的诗,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在他深深眷恋着的土地上。他,就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局副局长、农艺师彭作铭。 1981年,彭作铭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酉阳自治县农业局工作。作为农民的儿子,“让父老乡亲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心愿。 1987年,他自愿要求到该县董河乡工作。当时,偏僻的山区农民对“两杂”良种认识不足,不愿种植,他走村串户把种子送到农民手里,与农民同吃同住,苦口婆心做工作,手把手教技术,常常工作到深夜。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董河乡当年推广“两杂”良种喜获丰收,平均增产 20%以上。在董河乡工作 3年间,他推广了水稻模式栽培等 10多项农业实用技术,创下了水稻亩产 728.6公斤的当时全县高产记录。  相似文献   

18.
进城农民的渴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农村新一轮的“种田热”,经济学家指出,规模出效益的市场规律将驱使粮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外出务工仍是政府不可忽视的重要“抓手”。但是农民进城后能适应吗?他们有些什么烦恼呢?请看进城农民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信息就是财富。”湖北郧西县城关镇东营社区农民袁光成深有感触,5年中他靠信息置办了100多万元的家财,成为远近有名的“百万富农”。  相似文献   

20.
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有一位普通的农民,叫徐洪艳。老徐具有东北人的豪爽、倔强的秉性、吃苦耐劳的品质、刻苦专研的精神。使他在瓜菜复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迈向小康的行列,获得了“瓜菜大王”的美誉,被评为新型农民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