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将试用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按播种量的0.015%、0.02%、0.03%粉锈宁(有效成分25%下同)拌种;按播种量的0.02%粉锈宁拌种,小麦灌浆期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小麦挑旗、灌浆期各用25克/亩喷雾防治1次以及清水对照6个处理。小区面积20米~2、3次重复。冬前、返青,乳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最近连年流行,危害很重;而现有杀菌剂防治效果不理想。本所从各种杀菌剂的药效比较中,发现粉锈宁(天津南开大学元素所提供)对白粉病有特效。 1.不同药剂的药效比较:田间试验,小区面积0.02亩,重复三次,每小区喷药2次(4/13、4/23),每次用药后10天调查病情。供试药剂为25%粉锈宁粉剂、25%粉锈宁胶悬剂、40%多菌灵百菌清混合剂、40%多菌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秆病是高原山区特有而严重的病害,一般用托布津、多菌灵、氯硝散和菲醌拌种防治,经试验示范证明粉锈宁拌种对防治此病有显著效果。作者1981—1983年在四川省松潘县粉锈宁拌种防治白秆病试验示范,其用药量(有效成份)均按种子重量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一些叶部真菌引起的早衰现象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的产量。为了明确防治杂交晚稻早衰的可行性,我们选用禾枯灵、多菌灵和粉锈宁杀菌剂作了防治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试验设计:试验设在杂交晚稻V优64田内。共五个处理:(1)亩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75g;(2)亩用40%禾枯灵可湿性分剂50g;(3)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剂50g;(4)亩用20%粉锈宁乳剂40mL;(5)对照喷清水。试验处理分别在孕穗末期喷施第1次药液,隔15天喷施第2次药液。采用弥雾机低容量喷雾,每亩药液量25kg。每个处理小区为0.…  相似文献   

5.
据70年代末调查,榆树县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6.82%(吉单102),到80年代初上升到13.2%。萎锈灵、多菌灵等内吸杀菌剂。对苗期侵染时期较长的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偏低,我们在1981—1983年改用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在该县双井乡小区试验3年,平  相似文献   

6.
玉米丝黑穗病(Corn head Smut)是由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Ckhu)Clinton 系统.侵染的病害.它的侵染期很长,自种子萌芽至幼苗长到7张叶片,均能发病,因此用常规杀菌剂拌种保护无效.我国自1979年之后,曾大力筛选内吸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萎锈灵、拌种灵、禾穗胺及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在80年代初确认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效果较好,是当时防治此病有效的措施,并于1983年建议在生产中推广每百公斤玉米拌粉锈宁有效成份80克的措施.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使用证明,粉锈宁拌种的效果在重病田较差;随年度、地点、  相似文献   

7.
供试农药为40%富士一号可湿性粉剂(亩用1.5两,日本产品),对比用药是40%克瘟散乳剂(亩用2两)、50%稻瘟净乳油(亩用2.5两),另三种是50%可湿性粉剂多菌灵、托布津和退菌特(每亩都用1.5两)。 小区试验面积5厘,每个处理重复一次,共14个小区。大田示范面积11亩,单独使用富士一号(严重的每亩用2两),以不施药为对照。供试水稻品种,小区试验为厦革四号。大田示范为金丝糯,四优二号。  相似文献   

8.
陈进 《植物保护》1989,15(3):49-49
近年来,地膜覆盖田黄瓜枯萎病在我市发生严重,1986年用多菌灵进行防治试验,简报如下: 农药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无锡农药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江苏江阴农药厂)2种,试验地为地膜覆盖田,黄瓜品种津研2号,种子用38%甲醛100倍液浸种20—30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小区面积0.85亩,随机排列重复3次。土壤处理按每亩药量兑细土30—40公斤拌匀,播种前  相似文献   

9.
胡中太 《植物保护》1981,7(3):19-19
粉锈宁1,200ppm处理玉米种,出苗比对照迟3天,出苗率低7.9%,对玉米苗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拔节后玉米恢复正常生长,所有小区无一发病,对照区病株率15.2%。800ppm处理的玉米种籽,出苗比对照迟1天,出苗率低6.9%,病株率0—2.4%,防效高达94.6%以上。 用相当于玉米种子重量0.6%、0.4%、0.2%的粉锈宁处理:0.6%拌种的小区病株率平均为5.3%,防效为78.9%;0.4%拌种加0.2%药土盖种处理的小区,病株率为4.2%,防效为79.3%;0.2%药土盖种的小区病株率为8.2%,防效为64.9%。  相似文献   

10.
增产菌是北京农大研制出的一种活体生物制剂,是根据植物生态工程原理制成的植物保健益菌剂。其中稻、麦增产菌主要用于水稻、小麦等单子叶植物,可拌种、喷雾或浸沾根苗。达到增产的目的。我们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进行了小区试验。 稻麦增产菌由“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委托湖南衡阳微生物厂生产。试验地为土壤肥力中等的旱土,小麦品种为881。 试验分拌种+叶面喷雾、拌种、叶面喷雾和对照4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0.03亩。 拌种(播前拌11月17日)按每亩用增产菌100ml加水适量,拌种10kg,喷雾(拔节期3月30日)按每亩用增产菌50ml兑水50kg在  相似文献   

11.
小麦散黑穗病菌潜伏于种子胚内,除内吸剂外,一般药剂是很难奏效的。百菌酮属于一种高效、低毒、长残效的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据我们试验;百菌酮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比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多菌灵防治效果好。拌种后,药剂易于通过种皮渗透种子内部,清除种子胚内散黑穗病原体。 从试验看出:用25%百菌酮粉剂,配成剂量为种子重量的0.3%,0.4%、0.5%、0.6%,进行拌种。室  相似文献   

12.
毒菌锡是我国新近开发研制的高效杀菌剂。1992年我们进行了毒菌锡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如下:1 试验材料和方法设20%毒菌锡可湿性粉剂(辽宁丹东市农药总厂产品)125g/亩、100g/亩、80g/亩,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湖南益阳地区微生物厂产品)37.5g/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四川省化工研究所产品)50g/亩及空白对照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0.1亩,随机排列。供试双季晚稻品种为秀水664,前茬早稻。施药日期9月15日(水稻破口期),每亩喷药液50kg,空白对照喷同量清水。10月27日(收获前)进行药  相似文献   

13.
谭荫初 《植物医生》1995,8(1):24-24
一、粉锈宁 粉锈宁(三唑酮)拌种对麦苗无不良影响。麦粒经拌种后,可使白粉病发生期推迟10~15天,甚或冬前无白粉病病株出现;即使发病,其程度也明显减轻。开春后,麦苗返青期中的病叶率也能控制在1%以下,对白粉病的防效为56~75%。在拌种的基础上,于灌浆期中再每亩用有效成分25克兑水75公斤喷雾,可提高防效达93.7%。轻发年和轻发田经拌种后在穗期可不再施用农药;对中等偏重发生年(田),亦可少施1次农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5.
1994~1995的在水稻秧田和直播田进行了50%二氯喹啉酸(杀稗王)除草试验,对其除草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进行了考察。一、材料与方法供试药剂为50%二氯喷淋酸可湿性粉剂(浙江乐清市农药厂产)。1994年和1995年田间小区试验均设亩用50%二氯隆咐酸3陀J5gJ防三个处理,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小区面积为0.03亩,重复三次,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间筑小田埂隔离。大区试验设亩用50%二氯喷淋酸259,以喷清水为空白对照,试验面积1.3亩。小区和大区试验均在桐庐县旧县镇上丰村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浙辐802,于1994年4月6日播种,4月15日施药…  相似文献   

16.
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是贵州省化工研究所研制的草甘膦新剂型。1987年我们将该剂与10%草甘膦水剂进行对比试验示范,结果表明: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除草效果好、使用方便,是果园除草的一种理想药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小区试验地点:剑水果场,选择地势较平,杂草种类、长势一致的地段,按不同剂型、不同剂量设4个处理:①10%水剂750克/亩;②10%水剂1000克/亩;③50%可溶粉75克/亩;④50%  相似文献   

17.
韭菜灰霉病严重影响韭菜品质,一般用多菌灵防治,但药后在韭叶上留下较多的泥痕,使韭菜外观品质受影响,并且影响光合作用。1985—1986年作者在聊城市李太屯村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以粉锈宁的防效较理  相似文献   

18.
1989—1990年在河南省8个县市对农抗120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4月上中旬,小麦白粉病发生的病株率达15~20%,病叶率10%左右时,应用100ppm农抗120喷雾防治2次,防效达70~85%。防病效果与防治时间、喷药次数和发病程度关系密切。施药越晚,效果越差。农抗120的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等常用化学药剂,在发病初期喷药2次,防治效果与施用粉锈宁相近,可作为粉锈宁紧缺情况下的首选替补药物。但在病害大流行时施用,作用缓慢,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棉花播种以后,易受居于土壤中的立枯病、炭疽病病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直接侵害,造成烂种或死苗。历年来防治棉苗病害多采用药剂拌种和苗期喷药,广泛使用的药剂有稻脚青、多菌灵、粉锈宁等。近年来我区引进试验了防治土壤病害的新型杀菌剂——甲基立枯磷,防治棉苗病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仙桃市植保站试验,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  相似文献   

20.
大豆田阔叶杂草的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田阔叶杂草种类多,出草时间长,特别是多雨年份,后期出草量大,必须二次用药。近年我们选择克莠灵、虎威等药剂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1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48.5%克莠灵66.6、133、200、266毫升/亩,用药12天后的总株防效分别为61.5%、82.9%、92.3%和88%,总鲜重防效为80.9%、92.8%、98.2%和94.4%;亩用25%虎威50毫升总株及鲜重防效分别为80.4%和94%。马齿苋对两种药剂最敏感,各处理防效均为100%,对苍耳、苘麻的株防效,克莠灵66.6毫升/亩,虎威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