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岩 《小麦研究》2009,30(1):11-13
选育抗病、高配合力,具有良好制种性状的恢复系,恢复系的恢幅度达到90%,并建立三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大面积制种产量达到250公斤/亩,制种的纯度达到98%,杂交种的发芽率达到90%,育成超高产杂交小麦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产量潜力在500公斤/亩以上,加工品质优良,抗赤霉病强的杂交小麦品种,创制春性不同细胞质(T、K、Yen型)不育系;培育出春性异源细胞质恢复系;将恢复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高不同胞质的春性小麦三系水平;将超高产强优组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2.
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偏粳抗病优质滇型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31和滇杂32.  相似文献   

3.
江苏“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是“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较早的省份,“九五”以来,取得长足进步,冲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亲本创新力度加大,稻米品质明显提高。但可供大面积生产推广的强优势组合偏少,产量和品质竞争优势不突出。文章中从育种的技术角度提出了品质改良、高异交结实特性不育系转育、偏粳型特异亲和性恢复系选育及塑造充分体现籽粒优势的F1理想株型等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K型与A型杂种小麦的优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K型与A型杂种F1代几个主要性状的优势表现及其差异,初步认为K型杂种的优势低于A型,说明K型细胞质具有不良的效应,但不同基因型对其胞质的反应有别,通过优良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配,可培育出供生产应用的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同质恢逐步增加恢复系粳型血缘 ,扩大与籼型不育系的遗传距离 ,而选育出偏籼型广亲和广谱同质恢复系 T136。以 T136为恢复系配制的汕优 136、协优 136等系列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 ,丰产性好 ,穗大粒多 ,结实率高 ,后期熟相佳 ,抗倒性强。1 选育经过1987年从布优 6 3(六南早  相似文献   

6.
龙增栋  何庆才 《种子》1994,(1):42-43,47
1前言世界许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历经40余年,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宗泽等1993)。1951年日本木原均培养了小麦雄性不盲细胞质;1962年美国威尔逊、罗斯选育出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讲学民1981)。其后美国、苏联、欧洲各国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74年美国已育出数个杂交组合在生产中试种,获得比常规推广良种增产20%左右的效果。1965年我国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首先引入了T型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接着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7.
玉米C型雄性不育的应用是提高种子纯度质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多年大量的田间试验,先后鉴定(调查)了T、C、S群(型)不育胞质的育性表现,结果选定C型不育胞质的Cb37为基础材料,对很多自交系进行不育系的转育和恢复系的筛选工作,先后育成3个组合,完全实现了C型不育化三系配套技术生产杂交种子,不需要掺合常规杂交种,直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经多年多点推广种植表明,不仅种子纯度质量高,而且恢复散粉株率在96%以上。转育成功的不育系CB107、CV8112、CM丹1511不育株率稳定在99.6%~99.8%。  相似文献   

8.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与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的优势利用一样,为粮食的增产将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种植杂交小麦的面积已达50hm^2以上,常规品种增产15%-24%。繁殖和制种技术日趋成熟,农户种植杂交小麦的热情也很高,杂交小麦正在稳步向大面积生产。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各种体系:化学杀雄,胞质不育三系中的T型、R型,以及光温敏不育的两系等均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化学杀雄中的药剂问题,种子纯度问题;T型与R型三系中的恢复系问题,种子皱缩穗上发芽和孪生单倍体问题;光温敏核不育中的温度效应问题等。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正在从各个方面着手来解决杂交小麦存在的问题,都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将有利于促进杂交小麦快速走向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9.
玉米 Y 型雄性不育系的分组问题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景瑞  谢友菊 《作物学报》1988,14(2):110-116
用专门能恢复 T 组,S 组或 C 组的专效性恢复系分别对 Y 型不育系测交,仅有 T 组的恢复系对 Y 型表现恢复。用玉米小斑病 T 小种的病菌毒素对各组不育系接种,仅 Y 型和 T 型不育系表现感病。一系列自交系对 T型与 Y 型不育系有完全相同的恢保关系。初步确定 Y 型不育系应归类于 T 组,并对 Y 型不育系的来源、不育系的分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长海  王宝和  白和盛 《种子》1998,(3):45-46,49
在选育出育性基本稳定的水稻两系模型先教核不育系28S和19S之后,在筛选两系杂交水稻强优组合的同时,与三种类型的模型恢复系作2×3的不完全双刊杂交,对五个亲本主要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只要选择一定类型的恢复系与其配组,两个模型光敏核不育系均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云南农业大学自育的恢复系南34和分别从上海、辽宁引进的恢复系沪R 378、C418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杂交共27个杂种F1的育性,以比较三个恢复系对滇Ⅰ型不育系的恢复力.结果表明:恢复系南34对滇Ⅰ型不育系恢复力强.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沪R378和C418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生产上可有选择的使用,组配的杂种F1应进行生态适应性和抗性鉴定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王国胜  马冲  苏波  侯玮 《中国种业》2004,(12):44-45
自美国的 T型雄性不育系因玉米小斑病的 T小种专化感染而放弃后,育种工作者把雄性不育的研究利用对象转向 C型、 S型胞质不育系,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 20世纪 90年代育成的掺合型杂交种农大 3138和豫玉 22就是 C型玉米雄性不育系利用的一大成果.但大部分 C型不育系存在抗病性差的弱点,而 S型不育系存在着遗传不够稳定的缺陷,加之难以寻找恢复系,为大面积生产应用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研究和利用不育性稳定、高度抗病并便于实现三系配套的不育新种质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报道一种早期关联测选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进而选育强优势杂交种的新方法。方法的要点是:通过测交和杂交获得不育、保持和恢复3种基础材料;对基本定型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进行双列杂交试验,测选优良成对系,进而确定优良保持系和恢复系;以保持效果和其他所需性状对保持材料进行第1轮筛选,以与恢复系的互作性能对保持系进行第2轮筛选;利用保持系与不育系为近等基因型(除育性外)关系,确定回交转育优良不育系,最终实现优良三系配套并选育强优势组合。将该方法用于油菜三系新组合选育,已育出07G-7、07G-11、07G-4等一批优质无蜡粉标记组合,在各级试验中表现突出,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嘉优 9 号是浙江禾天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不育系嘉 66A 和大穗型恢复系嘉恢 9 号配组育成的优质、抗病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母本嘉 66A 为自主选育的矮秆、柱头外露的 BT 型早熟晚粳不育系,父本为自主选育的高秆、穗大粒多、外观品质优、抗稻瘟病粳型恢复系。该组合 2021 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沪审稻 2021002。为加快该组合大面积推广应用,总结了该组合父母本特性及其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籼型三系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华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产生的杂种, 2003年晚造种植杂种和其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在收获后进行考种,对三系杂交稻亲本与其系列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对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的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对应性状分别呈显著、显著和极显著正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与其不育系系列组合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恢复系每株穗数与其系列组合每株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其系列组合千粒重,千粒重与其系列组合每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对于杂交稻组合选育,选育高产组合本身首先结实率要高,出于优质考虑千粒重较小,选择穗数适中的大穗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同核不同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之间在种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异同,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对T型、Q型、AL型3种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共42个小麦种质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绵阳92-8与其3个不育系(T A92-8、Q A92-8、AL92-8)在Glu-A 1和Glu-B 1位点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Glu-D 1位点彼此有显著差异.T型、Q型、AL型不育胞质彼此有一定的差异,不育系与其核供体保持系之间是否有差异,主要取决于特定核质互作关系.恢复系和保持系在谷蛋白亚基组成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Glu-A 1位点恢复系多数无带,保持系一般有谱带2*;在Glu-B 1位点,恢复系谱带6、8频率高,谱带7频率低,而保持系相反,即谱带6、8频率低,谱带7频率高.此外,在本研究供试材料中保持系有较多的优质亚基组合,而恢复系有较少的优质亚基组合,这说明恢复系品质不够优良,在以后的改良中需要加强品质选育工作.本研究为T型、Q型、AL型不育系的区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对小麦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生理机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两系不育系香125S、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协青早A与早籼高产品种嘉育164、中籼品种9311、晚粳恢复系T1027,按3×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个杂交组合。3个不育系杂种一代表现各异,协青早A组合平均生育期较长,组合间差距大,香125S组合平均生育期较短,培矮64S组合间生育期差距较小。亚种内组合,两系不育系组合结实正常,大部分组合株高恰当,三系不育系组合表现不育或半不育,植株较矮,存在包颈现象,亚种间组合结实率在45%~70%之间,植株存在超高亲现象,早籼/早籼组合穗型较小,其余类型组合表现大穗,尤其是培矮64S组合,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父母本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单株总库容量中亲优势超过50%,而父母本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低于15%。9个杂交种单株总库容量超父优势明显,3个不育系中,培矮64S组合超父优势最大,达62.30%。培矮64S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个组合平均超父优势为57.72%,其中,培矮64S/嘉育164达到131.68%,显著高于其它组合。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国外引进的玉米杂交种中获得雄性不育株,育成了不育性稳定的优良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并利用它们配制成强优势杂交组合,比现有推广种增产显著。在本试验的玉米测交材料中约有60%具有纯合或杂合恢复基因,约40%具有纯合不育基因,因此利用这些材料很容易培育成优良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这些不育系育性的表现受胞  相似文献   

19.
几个水稻不育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了8对不育系(A)和保持系(B)以及一些杂交稻组合对6个小种的40株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比较了不同类型不育系对6个小种群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冈型、印尼水田谷型和大多数野败型不育系的抗性很差,BT型的抗性较高。菌株Ah28对冈46A和野败珍汕97A的致病力强。比较了6个恢复系(C)和8个杂交组合对不同小种的抗性程度。结果显示,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父本(恢复系)核基因的控制,但同时又受不育胞质的影  相似文献   

20.
利用2个K型不育系与不同K型恢复系组配测交组合,研究了不同不育系的易恢性及其遗传机理,恢复系在年份间恢复度的稳定性以及播期、播量对育性恢复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2个K型不育系易恢性有明显差异,其易恢性受2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不育系易恢性与恢复系恢复力差异的机理是相同的。大多数K型杂交组合的恢复度在不同年份间有较大差异,但恢复度高的组合稳定性较好,异常年份鉴定恢复系的恢复力是最有效的。播期对恢复度的影响较大,播量影响较小。抽穗至开花期间的异常高温是恢复度不稳定的主要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