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种植机排种装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甘蔗种植机研究薄弱,关键技术有待提高。国内的甘蔗种植机排种装置需要辅助人工排种,劳动强度大,造成甘蔗种植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低,导致甘蔗种植主要依靠人工种植,故研究高性能排种装置对提高甘蔗种植机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为此,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甘蔗种植机排种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优缺点,探讨了甘蔗种植机排种装置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根据甘蔗单芽段种植技术的农艺要求,提出了振动式蔗种排种技术,为甘蔗种植机排种装置以及发展中的甘蔗单芽段种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甘蔗脱毒种茎与非脱毒种茎进行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种植密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8个芽/m和9个芽/m时,甘蔗脱毒种茎比非脱毒种茎的蔗产量高;而种植密度为10个芽/m时,甘蔗脱毒种茎与非脱毒种茎的蔗产量相当。  相似文献   

3.
预切种式甘蔗种植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预切种式甘蔗种植一体机,以便连续完成开沟、施肥、排放种苗、覆土、盖膜等一次性作业。【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甘蔗种植机的机架进行模态分析,通过田间试验获取3种开沟犁的犁沟土壤扰动指数;设计液压传动系统、播种机构、开沟覆土装置、施肥机构和覆膜机构,并通过田间试验获得甘蔗种植机的种植深度合格率、覆土厚度合格率、种植密度、伤芽率、漏株率、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地膜破损率等。【结果】模拟结果表明当激励频率为134.47~514.35 Hz时,机架容易发生共振,且最大位移可达19.67 mm。田间试验表明凸线型开沟犁的土壤扰动指数为17.05,最大沟深可达19.13 cm,符合甘蔗种植沟深的标准。甘蔗种植深度合格率为83%,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1%,种植密度为135 331 hm~(-2),伤芽率为4.7%,漏株率为4.5%,施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6.1%,地膜破损率为51%,均符合甘蔗种植机的设计标准。【结论】该小型预切种式甘蔗种植一体机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显著提高甘蔗种植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宿根甘蔗即新植甘蔗收获一次及以上的再生甘蔗,统称宿根甘蔗(一般种植一次,可收获3~5次),具有蔗芽萌发快、种苗多、成熟早、节约成本(无需种苗,种植底肥,种植工时费)等优点。因此,作好宿根甘蔗的生产管理,对提高甘蔗的产量和蔗糖分,提高蔗农和企业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1品种选择在新种植甘蔗时选择宿根性强、产量高、蔗糖分高的中大茎种规范栽培,为后期的宿根甘蔗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新台糖22号、新台糖10号、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盈江县坝区水田甘蔗机械化种植与人工种植的种植投入成本、下种量、活芽率、出苗率、有效茎数情况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机械化种植成本明显低于人工种植,下种量与人工种植相当,平均单产明显高于人工种植。甘蔗机械化种植在盈江坝区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种植模式,适合大力推广应用,推广中应注意在适应区与次适应区土壤类别、种植时间上对覆土厚度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机械收割对不同种植行距宿根蔗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筛选出适宜甘蔗机械收割的最佳行距,减少机械对甘蔗蔗蔸损伤及蔗田土壤环境的破坏,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方法]设置不同种植行距(1.0、1.1、1.2和1.3 m)处理,每种处理分别采用机械收割和人工砍收两种收割方式,然后对不同处理机械收割后宿根蔗苗期地下芽生长情况、蔗蔸开裂程度、蔗株农艺性状和生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机械收割对宿根蔗地下芽、蔗蔸开裂有一定影响,不同处理高位芽的死芽率比人工砍收高,但不影响宿根蔗发株,且死苗率低于人工砍收.+1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表现出机械收割比人工砍收高的趋势,但根系活力普遍比人工砍收低.在1.2 m种植行距下,机械收割对蔗蔸开裂程度的影响最小,高位芽和低位芽死芽率低,宿根蔗苗期发株数最多,叶绿素含量与根系活力最高.[结论]机械收割增加了蔗蔸的开裂程度和上位芽的损伤程度,但对蔗蔸开裂程度的影响随行距加大逐渐变弱,对宿根蔗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也不影响宿根蔗发株;种植行距影响宿根蔗幼苗生长,生产上可采用1.2 m的种植行距作为适宜甘蔗机械收割的最佳行距.  相似文献   

7.
为节省扩繁土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总芽数,提高扩繁速度,在2级种苗田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开展畦式高密度种植试验.结果表明:3个畦式种植密度的蔗茎数和总芽数2个性状指标都极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密度.其中以株行距12.5 cm×40 cm的种植密度较为合适,有效利用了甘蔗健康种苗的前期分蘖,获得的种茎茎粗大小适中,相对田间管理较方便,节省扩繁土地面积50%,增加单位面积总芽数51%.  相似文献   

8.
以桂糖21号、桂糖26号、桂糖27号和桂糖28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种植密度水平,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4个甘蔗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越高,桂糖26号和桂糖27号的公顷有效茎数越多,桂糖21号和桂糖28号在种植密度为15万芽/ha时公顷有效茎数最多;桂糖21号在种植密度为15万芽/ha时产蔗量和含糖量最高,桂糖26号、桂糖27号和桂糖28号在种植密度为12万芽/ha时产蔗量和含糖量最高;在中等土壤肥力下,桂糖21号、桂糖26号、桂糖27号和桂糖28号种植密度以9万~12万芽/ha为宜;种植密度过高时,桂糖28号显著减产;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蔗的蔗糖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较佳种植密度,为甘蔗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以桂糖37号和桂糖40号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种植密度:11.61、13.58、15.72、17.87和20.01万芽·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甘蔗主要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种量密度对桂糖37的出苗数有明显的影响,当下种量为17.87万芽·hm-2时,出苗数最多。而下种量密度对桂糖40的出苗数没有明显影响。两个品种的出苗率均随着下种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植密度对2个甘蔗品种新植蔗的黑穗病发生无明显影响。随着下种量增加,桂糖37梢腐病的发生逐渐加重,然后减轻。桂糖40甘蔗梢腐病较轻,规律不明显。2个品种的花叶病均表现为随着下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但2个品种的枯心率均随着下种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下种量分别与螟害枯心苗率和出苗数呈显著正相关。种植密度对甘蔗梢腐病、花叶病和螟害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赤霉素对甘蔗发芽和早期蔗茎生长的潜在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Radha Jain  S.  N.  Singh S. Solomon  A.  Chandra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1025-1028
以甘蔗品种CoSe92423单芽为材料,在盘栽条件下研究赤霉素(GA3)对甘蔗生长特点和生化特性的影响。将甘蔗单芽分别浸入10,20,50和100mg·L^-1赤霉素溶液中24h,以清水为对照,将处理的芽段种植于网室泥盘中。结果表明,低水平GA3处理(10,20,和50mg·L^-1)均可刺激蔗芽生长和甘蔗植株的生长,根数、根和叶片鲜重、蔗茎鲜重、叶面积以及茎长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70%),赤霉素可使蔗芽萌发早,发芽率高,其中以50mg·L^-1GA3处理的发芽率最高,为90%。经赤霉素处理的甘蔗株高和茎重分别增加90%~110%、252%~282%,其中以20mg·L^-1GA3处理最高。此外,赤霉素处理的蔗芽中还原糖和IAA含量也有所增加,且均以20mg·L^-1GA3处理最高。因此,低水平赤霉素均对蔗芽萌发和生长具有刺激作用,但高水平赤霉素则对甘蔗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实用技术》2013,(2):29-30
1、技术背景甘蔗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良种对蔗糖产业的贡献率在60%以上,甘蔗良种的迅速推广应用成为推动蔗糖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甘蔗为无性繁育作物,繁殖速率慢,而生产上常规栽培用种量大,亩用种量高达8000~10000芽,而且甘蔗经数年种植后,易感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造成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性退化,导致甘蔗减产、品质下降等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利用甘蔗健康种苗作种,成为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甘蔗品种CoSe92423单芽为材料,在盘栽条件下研究赤霉素(GA3)对甘蔗生长特点和生化特性的影响。将甘蔗单芽分别浸入10,20,50和100mg·L-1赤霉素溶液中24h,以清水为对照,将处理的芽段种植于网室泥盘中。结果表明,低水平GA3处理(10,20,和50mg·L-1)均可刺激蔗芽生长和甘蔗植株的生长,根数、根和叶片鲜重、蔗茎鲜重、叶面积以及茎长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70%),赤霉素可使蔗芽萌发早,发芽率高,其中以50mg·L-1GA3处理的发芽率最高,为90%。经赤霉素处理的甘蔗株高和茎重分别增加90%~110%、252%~282%,其中以20mg·L-1GA3处理最高。此外,赤霉素处理的蔗芽中还原糖和IAA含量也有所增加,且均以20mg·L-1GA3处理最高。因此,低水平赤霉素均对蔗芽萌发和生长具有刺激作用,但高水平赤霉素则对甘蔗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宿根甘蔗是指上年甘蔗收获后,留在地下的蔗兜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萌芽出土,继续长成的蔗株。宿根蔗栽培能减少种植环节和时间,萌发的新苗抗性好。此栽培方式不仅节约成本,还有不错的生长优势,备受蔗农青睐。宿根甘蔗有以下生长特点:根系发达,具有老根系和新根系的双重作用,吸收力强,能促进蔗株早生快发;地下芽多而粗壮,每株有5~7个芽,比新植蔗多,为稳产高产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甘蔗笋、玉米笋、荞麦芽、南瓜苗、马齿苋等,多属于速生蔬菜,生长周期短,生物效率高,加之又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若能抓住这几种蔬菜的消费特点,开发生产投放市场,必定会获得颇丰的经济收入。1.甘蔗笋近年来,我地有些农民开发甘蔗笋的种植,收到了  相似文献   

15.
甘蔗笋、玉米笋、荞麦芽、南瓜苗、马齿苋等多属于速生蔬菜.生长周期短,加之又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若能抓住以下几种蔬菜的消费特点开发生产。投入市场.必定会获得颇丰的经济收入。1.甘蔗笋近年来.有些农民开发甘蔗笋的种植.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景东县甘蔗种植历史悠久,甘蔗是景东县的一项大宗农产品和传统的种植业,是景东县财政增收,企业增效,蔗区农民致富的骨干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均十分重视甘蔗产业的发展。1998年3月景东县农业局甘蔗站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厅签订“甘蔗高产高糖多抗新品种引进及腋芽快繁新技术的应用”攻关项目合同。景东县农业局甘蔗站承担甲方提供的甘蔗良种芽培苗1~2万株,按照甲方提供的技术要求进行一、二级苗的栽培技术研究,现将甘蔗腋芽苗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蔗区降雨分布与甘蔗需水及加肥灌溉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甘蔗种植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进行田间试验,供试甘蔗品种为“台糖22”,种植密度45000芽段/hm^2。各生长阶段降雨观测在田间试验旁进行,试验地养分测定按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甘蔗新品种“桂糖29号”最佳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为生产上推广种植该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两因素裂区试验,施肥量为主区,设3个施用复合肥水平,分别为2250、3750、5250 kg/ha,种植密度为副区,设7.5、9.0、10.5、12.0万芽/ha 4个水平,调查各处理甘蔗总苗数、有效茎数、株高、茎径、蔗糖分、产量等性状,分析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肥量2250 kg/ha、种植密度9.0万芽/ha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5.34 t/ha;施肥量3750 kg/ha、密度7.5万芽/ha处理的株高最高,为209 cm,显著高于施肥量5250 kg/ha、密度10.5万芽/ha处理(193 cm);各处理间产量、分蘖率、茎径、蔗糖分差异均不显著;产量与单位面积内有效茎数呈正相关.[结论]桂糖29号适宜施肥量为N 260 kg/ha、P2O5 130 kg/ha、K2O 150 kg/ha(N∶P2O5∶K2O=12∶6∶7),最适种植密度为9.0万芽/ha.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甘蔗芽库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田间甘蔗芽库与其种群更新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与依据。选取23个常见甘蔗栽培品种,调查其第一年宿根的芽库形态及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23个品种的芽形态之间有显著差异,芽数量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位芽的数量上,但低位芽数量的差异不明显。不同甘蔗品种间芽库存在形态及数量上的差异,可作为不同品种种群动态变化预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