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4–1986年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试验结果:亩产400–450公斤,植株每亩总吸氮量15公斤左右。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为:出苗至分蘖期5%左右,拔节期3%左右,孕穗期2.5%,灌浆期1.8%左右。小麦一生应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和拔节孕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前者约占总吸氮量23%,后者占33.6%。吸氮强度:每日每亩吸氮量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大,依次为返青至拔节和分蘖至越冬始期;氮的相对积累速率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最高,其次是拔节至孕穗期。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8–20公斤/亩;土壤供氮与植株吸氮比值:分蘖期最高为11–12∶1,拔节后为1.6–1.8∶1,孕穗期为1.2∶1。土壤供氮与生育进程之间呈4次方程,据此可求得各生育期土壤供氮指标和补差施氮量。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已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土壤耕法和组合定位试验,对试验第4季的小麦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1.轮耕后耕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和连耕之间,保持在小麦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利于土壤供肥能力的提高和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2.肥料和耕法对小麦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均有影响,成熟期各耕法不施肥区茎秆和籽粒含量率分别占施肥区的2/3和3/4左右,而累积吸氮量仅为施肥区的1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已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土壤耕法组合定位试验,对试验第4季的小麦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轮耕后耕层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和连耕之间,保持在小麦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利于土壤供肥能力的提高和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②肥料和耕法对小麦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均有影响,成熟期各耕法不施肥区茎秆和籽粒含氮率分别占施肥区的2/3和3/4左右,而累积吸氮量仅为施肥区的1/3;不同耕法中,无论施肥或不施肥均以轮耕为最高,施肥区籽粒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分别比连少高10.8%和34.6%。③小麦产量以轮耕为最高,比连耕、连少增产2.7%~34.2%;不同耕法不施肥区产量占施肥区产量比例不同,连少、连耕、轮耕分别约为40%、45%和50%。可以认为在地力较差或施肥水平较低的地方更应避免长期连续少耕。  相似文献   

4.
5.
在张家港市水稻土和潮土类型上,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无氮基础地力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当季对土壤有效氮的利用率潮土高于水稻土,分别为36.59%和25.91%。在施磷、钾肥时,当季土壤供氮量水稻土稍高于潮土,分别为62.25、61.35kg/hm2。小麦在平均产量水平为5 611.80 kg/hm2时,每100 kg麦粒平均吸氮量为2.16 kg。小麦当季对氮肥的吸收率水稻土为45.95%,潮土为39.87%。  相似文献   

6.
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基肥对土壤供氮影响持续期长 ,一直持续到成熟期。蘖肥对土壤供氮仅影响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穗肥对土壤供氮影响到抽穗至成熟期。不施基肥与施基肥相比 ,植株各生育期的吸氮量少 ;不施蘖肥与施蘖肥差异较小 ,仅影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拔节期的吸氮量 ;不施穗肥的植株拔节到成熟期吸氮量下降 ,而不施粒肥仅影响抽穗至成熟期的吸氮量。基肥施用量在保证 N-n叶龄期达到够穗苗数的情况下 ,不施或少施蘖肥 ,增施粒肥量 ,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 ,促进穗大粒多而高产。  相似文献   

7.
稻田轮耕土壤氮素矿化及土壤供氮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稻田连续少耕3季的基础上,分区设定“2年4熟”一个轮耕周期的试验组合,对试验第3季的水稻进行较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①淹水密闭培养测定的矿化氮,连少耕土壤较高,连耕、轮耕土壤较低。②施氮处理植株含氮率轮耕前期较低,后期较高;土壤供氮量连耕较高,连少耕最低,与培养法测定的矿化氮结果相反。③轮耕有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在生产上,与常规耕和连续少耕相比,轮耕可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④轮耕后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居于连少耕和连耕之间,但仍保持在水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连少耕7~14cm土层紧实,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高产高效氮钾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的钾肥施用量和氮、磷、钾肥配比试验表明,北方富钾土壤上,合理施用钾肥小麦增产效果显著。其增产机理有三:(1)基部一、二节间增粗、壁增厚,植株抗倒能力提高;(2)叶面积系数提高,促进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经济系数提高;(3)穗长增加,不孕小穗数减少,稳粒数增多,千粒重提高。氮、磷、钾肥的产量模型为:y=6787.5 10.092N 10.116P-0.913K-0.0255N~z-0.0631P~z 0.0164K~Z 0.0314NP 0.0191NK-0.0521PK,其最佳用量分别为221.73、72.43、74.75kg/hm~2,最佳配比为N:P_2O_5:K_2O=3.06:1:1.03。  相似文献   

9.
10.
11.
氮磷化肥用量与配比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条区设计设置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氮磷化肥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主效和互作。氮对三个指标的影响都极显著;磷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影响极显著,而对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氮磷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无显著交互作用,而对籽粒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都有显著互作效应。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进行综合分析,最优氮磷组合为N_(12)∶P_(12)或N_(16)_∶P_8(公斤/亩),就此还分析了氮、磷取不同水平时氮磷的最优组合问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间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但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高于蛋白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说明通过提高籽粒产量比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来提高蛋白质产量较为容易。但也存在通过栽培措施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提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控制分蘗的条件下,研究了基本苗数、单株分蘗数、控蘖时期以及群体(穗数)的大小、级成与穗子大小的关系。通过对两种栽培途径的比较,認为在相同群体(穗数)条件下,采用降低基本苗数,充分利用分蘖成穗的途径,比增加基本苗数的途径,有利于穗大粒多高产。研究证明,在生产上利用分蘖成穗的数目,以10个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幼苗叶片适应土壤干旱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盆栽试验对冬小麦幼苗叶片适应土壤干旱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幼苗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片日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降低,饱和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以及SOD和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这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幼苗通过改变叶片内部的生理变化和降低蒸腾来适应干旱逆境。  相似文献   

14.
氮肥对冬小麦碳氮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肥力和低播量的条件下,冬小麦返青期追施氮肥,会导致功能叶的碳氮营养代谢和分配积累的失调.进入孕穗期后,叶片含氮量过高,碳氮比低,阻碍了叶内物质向穗部转运,千粒重降低而减产.高肥地力上进行小麦高产栽培,返青期不宜追施氮肥.  相似文献   

15.
用盆载黑麦草和土壤间隔淋洗好气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5种主要旱地土壤的供氮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基础供氮量以江陵潮土和武汉黄棕壤最大,新洲潮土(酸性)和枣阳黄褐土次之,咸宁棕红壤最小。潮土和黄褐土前期供氮多而后期供氮少;棕红壤供氮最平稳,前后期都保证了一定的供氮量,但其供氮强度最弱、供氮数量最少;酸性潮土和黄棕壤处于上述2类土壤之间。土壤氮素矿化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供土壤的供氮特征。土壤供氮快慢与土壤粘粒含量、有机碳/有机氮比率及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相似文献   

17.
在冬小麦籽粒形成期(开花后约14天内),土壤干旱和施用外源 ABA 均可降低穗中部高位小花的结实率。受旱植株营养器官贮存物向穗调运能力增强。植株光合积累物为下降,可以保证穗部在初期的有机营养供应,但中后期供应不足。ABA 有阻抑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的作用。受旱植株 ABA 含量增大,可能是籽粒形成期干旱降低结实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