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提出湿积温(∑Tr)这一新概念。湿积温是指某一时段内雨天(日雨量≥0.1mm)日平均气温累积值。此值可同时反映高温高湿和持续阴雨状况。经对本县1960-1987年大田麦类赤霉病资料进行整理,按流行程度分级,将各年感病前的∑Tr与病害流行等级作相关分析(r=0.6377),并确定预报流行级别的∑Tr值,用于预报该病流行,经对28年资料的判别检验,准确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
4.
5.
6.
地球极移变形力及大气环流因子在小麦赤霉病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地球极移变形力和大气环流因子,采用逐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小麦赤霉病长期预报模型,模型都有较好的历史拟合和试报效果,可以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麦赤霉病最大熵谱预报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小麦赤霉病病害资料,建立了赤霉病最大熵谱分区预报模式,经1991~1993年3月业务试报,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吻合。模式适用于不同资料长度,对于资料年代较短的站点,也能给出较为可信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8.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一种简便预测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根据多年菌量、气候与病情资料分析,确认本地赤霉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春末夏初(4月中旬-5月上旬30天)雨量。依据气象学周期相关性和生物学原理,经过733次分析,设计了一种预测式,暂名“小麦赤霉病733次预测式”。此法不必查菌量,不必等天气预报,可于4月初发出中长期发病率的定量预报。经两年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黑龙江省西北部小麦主产区赤霉病流行情况和气象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制定了适用于该地区非特殊灾变年份的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预测初始数学模型:Y=-52648+0495x1+0278x2+0101x3±09711,方程的历史回拟率为875%。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获得不同抗性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小麦产量的相关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中感型品种(龙麦19):YMS=0024+0781x±6124,中抗型品种(龙87-7953):YMR=-0033+0679x±7502。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1和09847。历史拟合率为889%和857%。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春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在田间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不同的小区。作者系统研究了小麦赤霉病所致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及病穗率与病粒率和病情指数问的关系。得到了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的数学关系式。感病品种垦大一号的关系式为:L=I/(0.49 0.018I),抗病品种克旱九号的关系式为:L=I/(0.55 0.018I)(L——产量损失率,I——病情指数)。经济损失方程为:UEL=UY·L·P(UEL——经济损失,UY——667m~2产量,P——小麦单价)。同时得到病穗率与病粒率的经验公式为:G=0.1935E 0.97(G——病粒率,E——病穗率)。病穗率与病情指数的经验公式:克旱九号为I=E/(2.82—0.014E),垦大一号为I=E/(3.31—0.02E)。 相似文献
16.
17.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赤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单花和多花注射接种法对小麦近缘野生植物16个属80个种276份材料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属种间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鹅观草属(Roegneria)既高抗侵入又高抗扩展,在16个属中抗病性最强;披碱草属(Elymus)、仲彬草属(Kengyilia)和冰草属(Agropyron)大多数居群中抗侵入且高抗扩展;偃麦草属(Elytrigia)、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和大麦属(Hordeum)的多年生野生种虽不抗侵入但高抗扩展;山羊草属(Aegilops)、毛节草属(Crithopsis)、旱麦草属(Eremopyrum)、异型花属(Heteranthelium)、带芒草属(Taeniatherum)、无芒草属(Henrardia)和簇毛麦属(Haynaldia)的H.villosa及大麦属(Hordeum)的一年生野生种对赤霉病的两种抗性均属于高感类型。 相似文献
18.
19.
抗、感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毒素的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小麦赤霉病菌毒素的作用下,小麦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和分化率受到了抑制,愈伤组织的褐变率、根的电导值及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分化率及褐变率受毒素的影响较感病品种小,即感病品种对毒素敏感,且抗、感品种的电导值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种的PAL活性增加幅度较感病品种大,本文就抗、感品种的电导值及PAL活性的变化探讨了品种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江苏省分属不同地区的38个站(点)418年次的气象资料研究分析,得出各地小麦易感赤霉病生育期内的湿段天气年出现频率、年出现时段数和湿段天气出现年份年累计湿段天气持续小时数三项指标的积,与小麦赤霉病的实际区域病情相关密切(r=0.9268>r_(0.01)=0.418);并以此作为病害的气候分区指标,将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的地域分布分为四个气候区,即重病区、中等病区、轻病区和极轻病区,每个气候区内又同时分为常发和偶发两个气候亚区。本文还分述了各气候区的气候特征与病害流行的轻重频率,为全省小麦赤霉病的区域性长期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