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增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晋麦43号为材料,对3种覆膜条件下,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下其产量为地膜穴播〉条播盖苗〉膜侧条播〉露地条播(对照)。覆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高峰期比对照提前,前膜穴播和膜侧条播小麦增产潜力大,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慢,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灌浆速度等生理指标都显著高于条播盖苗和对照。  相似文献   

2.
闫锋 《作物杂志》2022,38(1):179-113
为了明确多效唑喷施时期和浓度对糜子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齐黍1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糜子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面喷施150、300、600和1200mg/L多效唑,以清水作对照。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多效唑可以改变糜子植株茎秆的形态特征,使株高降低、茎粗增加,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同一喷施时期,随施药浓度的增加,糜子主茎高逐渐降低,节间增粗,抗倒伏力逐渐增强。在糜子生育时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能增加糜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相对叶绿素含量,且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适宜时期喷施多效唑可提高糜子主穗重及主穗粒重,使糜子显著增产,且分蘖期喷施效果优于拔节期和孕穗期,但浓度过高时会降低增产效果。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分蘖期喷施300mg/L的多效唑可以有效增强糜子的抗倒伏能力及光合指标,提高产量,是较适宜糜子的防倒增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氮量对糜子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瑜  苏旺  王舰  屈洋  高小丽  杨璞  冯佰利 《作物学报》2016,42(6):873-885
于2011-2013年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 以覆盖栽培方式为主因素, 氮肥应用水平为副因素,调查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下糜子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传统不覆盖和不施肥相比, 覆盖和施氮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至成熟阶段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 同时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 光合改善效果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和180 kg·hm–2氮肥施用量最为显著。覆盖和氮肥均显著提高糜子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量, 降低糜子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而提高了糜子花后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覆盖显著提高糜子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穗长, 其调控效应以“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较好;随施氮量的提高, 糜子产量和千粒重先升后降, 而穗粒数和穗长持续增加, 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135~145 kghm–2。因此, 建议黄土高原糜子最佳栽培措施为“W”垄覆地膜+垄间覆秸秆的二元覆盖集水保水系统结合135~145 kghm–2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连续2年通过3种覆膜种植方式(膜上、膜侧及起垄覆膜),以未覆膜的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分析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旱地糜子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提高了糜子的株高和生物量,生育期明显缩短,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产量显著提高。覆膜种植明显改善了0~40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及有机碳含量,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变低;覆膜种植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起垄覆膜种植对土壤整体肥力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起垄覆膜种植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是适合宁南干旱半干旱区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化学调控技术对糜子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果,以糜子品种粘丰5号和齐黍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播种前1mg/L烯效唑(S3307)和50mg/L胺鲜酯(DTA-6)浸种2个处理,以清水浸种为对照(CK),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糜子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S3307和DTA-6浸种均可提高糜子拔节期和灌浆初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S3307和DTA-6均可增加糜子茎粗,降低株高。S3307可提高灌浆盛期2个糜子品种茎干重、叶干重和穗干重,DTA-6对灌浆盛期糜子叶干重和穗干重有增加作用;S3307可提高2个糜子品种穗粒数;DTA-6增加了粘丰5号有效穗数,提高了齐黍1号穗粒数和千粒重。S3307和DTA-6处理下粘丰5号分别较CK增产11.05%和5.43%,齐黍1号分别较CK增产5.73%和16.24%。因此,S3307对粘丰5号、DTA-6对齐黍1号作用效果更好,增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荚果蕨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人工控制水量(最适宜荚果蕨幼苗生长)条件下,对荚果蕨幼苗实施不同有机肥施肥处理,研究荚果蕨幼苗对不同有机肥、不同梯度肥量处理的反应机制及光合特性变化特征,旨在为荚果蕨大面积引种栽培推广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腐熟猪粪肥(Ta组)、腐熟牛粪肥(Tb组)、腐熟鸡粪肥(Tc组)对荚果蕨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肥效大小规律表现为:Ta组> Tb组> Tc组,但不同施肥量梯度之间无明显规律; Ta组、Tb组、Tc组对荚果蕨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肥效大小规律表现为:Ta组> Tb组> Tc组>CK,且不同梯度施肥量间影响差异显著:三种腐熟有机肥均在2000 kg?hm-2的施用量上对荚果蕨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的有利影响达到峰值,以地上部分干重为例:Ta4、Tb4、Tc4分别比CK组高出140.27%、84.16%和45.80%,同时测得的光合特性与生物量积累(尤其是荚果蕨地上部分干重)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董扬 《作物杂志》2022,38(5):255-752
为探明除草剂对糜子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半干旱区糜子田使用的除草剂,以齐黍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4种不同除草剂各设置3个浓度梯度进行糜子苗后喷施处理,研究了处理7、14和21d后糜子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糜子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着除草剂胁迫时间延长,糜子叶片中SOD活性、Pro和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4种供试除草剂处理后,糜子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都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除草剂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对主茎粗影响较小,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对主茎高、千粒重、主穗粒重、主穗重及产量有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50% 2,4-D异辛酯对糜子生理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比较安全;苗后喷施50% 2,4-D异辛酯1000mL/hm2是糜子田除草最适剂量。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对糜子植株苗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晓敏  张永清 《作物学报》2012,38(8):1513-1521
选取耐旱性不同的糜子品种陇糜4号(强抗旱)、晋黍7号(旱敏感)和5283黄(中等抗旱),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调查不同水分处理对糜子苗期主要性状和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下各品种的株高、叶面积、根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呈下降趋势,且陇糜4号的降幅小于5283黄和晋黍7号。(2)水分胁迫下,3个品种的固定荧光值(F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值(qN)均显著增加,在重度胁迫后,陇糜4号、5283黄和晋黍7号的Fo值分别比对照增加24.6%﹑34%和40.8%,qN值分别增加0.956、1.083和2.183,且表现为旱敏感品种晋黍7号的增加幅度大于强抗旱品种陇糜4号;各品种的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猝灭系数(qP)值均因水分胁迫而降低。在中度和重度胁迫时,与正常灌水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降幅以晋黍7号>5283黄>陇糜4号。(3)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均因水分胁迫而下降,强抗旱品种陇糜4号各值的变化幅度均小于中等抗旱品种5283黄和旱敏感品种晋黍7号,表明陇糜4号的光合参数受水分胁迫的影响最小,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和较强的光能转化能力是陇糜4号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生理特性。(4)水分胁迫导致糜子叶片对强光的敏感性增加,干旱和光抑制对光系统II造成的叠加伤害随干旱加重和品种抗旱性减弱而加剧,因此,对强光下的糜子幼苗应及时补水,以避免干旱和高光强的叠加伤害。  相似文献   

9.
不同缺硼处理对甜菜苗期叶片生长及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不同缺硼胁迫处理对甜菜叶片生长发育及光合性能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甜菜品种‘H004’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方法,设定硼浓度0 (B1)、0.5 (B2)、5 (B3) μmol/L为缺硼处理,以硼浓度50 (B4) μmol/L为正常硼浓度对照,于胁迫后21天对甜菜幼苗叶片形态参数及光合性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缺硼胁迫对甜菜叶片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缺硼胁迫程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具体表现为:缺硼显著降低了叶片面积、叶片鲜重和干重,增加了叶片厚度、叶色值;使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2.3%~51.5%、23.3%~42.3%;光合参数在缺硼处理时较对照下降了0.6%~28.4%。相关分析表明,缺硼胁迫下叶面积与光合色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缺硼胁迫影响了植株叶片形态、抑制了光合色素的形成,降低叶片光合特性,进而阻碍了甜菜幼苗叶片生物量积累,导致叶片的生长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0.
不同覆膜方式对高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起垄覆膜垄上栽培、起垄覆膜侧膜栽培、平作覆膜栽培对酒用高粱生长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对酒用高粱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重,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均有影响。采用起垄覆膜垄上栽培,高粱的成穗率高,穗大,粒多,单产最高,达320.56kg/667m2,比露天不覆膜栽培(CK)高30.7%。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垄作沟覆不同地膜对旱地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在宁夏南部山区设置垄上覆盖普通塑料地膜,沟内分别覆盖普通塑料地膜(DD)、可降解渗水地膜(DS)和麻纤维地膜(DM),以沟不覆盖为对照(CK),研究其对作物关键生育时期(播后60~120 d)土壤水分、马铃薯功能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蕾期(播后60 d)不同覆盖处理可显著提高0~100 cm层土壤贮水量, 2018年以DD处理最高, 2019年以DM处理最高,分别较CK显著提高11.2%和21.6%。马铃薯关键生育时期,除2019年DS处理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提高外,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在块茎膨大期(播后120 d) DM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30.0%和23.2%。2年块茎膨大期DD、DM和DS处理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平均分别较CK显著提高54.9%、50.0%和22.6%,马铃薯产量平均分别较CK增产13.2%、14.1%和5.2%,平均净收入分别增收16.3%、14.6%和4.0%,而DS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净收益与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旱地谷子生产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具有明显的增温、集雨、增产、增收效果而在生产上得到推广,但是随着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的深入,适宜的应用范围、适合的技术模式选择、配套技术的应用、前瞻性技术研究等都成为需要明确和不断完善的问题。系统总结了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体系的比较优势,探讨了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的光、温、水、土效应和谷子生长发育的响应,评价了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增产和增收效果,明确了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分析了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盐胁迫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明盐害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植物耐盐性、增加生物学产量、培育耐盐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以2年生紫花苜蓿公农一号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研究了紫花苜蓿的生理生化响应。结果表明:(1)S1和S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在胁迫初期小幅上升后开始下降并随时间的延长趋势变缓,S3处理组则持续下降。(2)各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Ci)则呈先急剧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3)不同浓度处理组蒸腾速率(Tr)均呈下降趋势,后期略有恢复。(4)紫花苜蓿叶片SPAD值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着盐浓度的提高显著降低。研究表明,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到地上部分生物量。但低盐胁迫后期,苜蓿叶片的光合作用有恢复现象,表现出其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施氮量对间作条件下绿豆叶片光合特性、氮素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北旱区糜子//绿豆间作模式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陕西榆林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糜子间作绿豆(PM)、绿豆单作(SM)2种种植模式,副处理设0(N0)、45(N1)、90(N2)和135 kg hm-2(N3)4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间作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比不施氮平均增加10.5%~24.5%、15.2%~29.5%,提高了叶片光合特性;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平均增加2.9%~7.8%、11.7%~28.4%,PSII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NPQ)降低10.3%~17.4%,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得到改善,对弱光的截获和利用能力提高,叶片PSII反应中心活性增强。单株叶面积、单位干质量叶片氮含量(Nmass)和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均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hl a、Chl b含量增加,光合氮利用效率(photosynthetic N-use efficiency,PNUE)则比不施氮有所降低;不同施氮量均显著增加间作绿豆干物质积累量和荚数,百粒重2年平均分别比不施氮增加1.1%~6.9%,产量增加9.3%~19.7%。2年试验间作各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63~2.07,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由此可知,施氮可改善间作绿豆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延缓衰老,有效调节了光合系统对遮阴的适应性反应,且间作叶片光合性能对氮肥的响应要大于单作。糜子/绿豆间作模式LER大于1,可作为西北旱作农业区推广种植模式,在90 kg hm?2施氮量下间作绿豆叶片光合特性表现最好,产量最高,LER最大,是其适宜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瓜是需水量大且对水分敏感的蔬菜作物之一,水分管理的好坏是实现日光温室黄瓜高产高效的关键。为此,本文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日光温室黄瓜形态指标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① 保持80%~9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T3),植株生长发育良好,根冠比适宜,生物量、单瓜重及产量高,畸形率低,均显著高于低水处理(T1: 60%~70%, T2: 70%~80%),而与高水处理(T4: 90%~100%)差异不显著;低于此含水量(如T1、T2),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瓜条畸形率高,单瓜重小,产量低;高于此含水量(如T4),则植株徒长,水分利用效率低,同时也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② 从光合特性及其日变化来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光能利用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T2、T3与T4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光能利用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第一峰出现在11:00时,第二峰出现在15:00时;而T1则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时,比T2、T3、T4提前1小时,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条件下冠菌素对大豆光合特性与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限制大豆丰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生物调节剂提高大豆耐旱性是生产中一种新型的生物节水管理模式。本研究在常规灌溉与无灌溉条件下,采用生物调节剂冠菌素(COR)于大豆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COR对植株农艺性状、叶片水势和光合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溉条件下, COR处理对大豆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等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其产量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在生长季无灌溉的雨养条件下,COR处理会显著提高大豆开花后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增加叶片RuBP羧化酶和SPS活性,改善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最终导致籽粒产量增加。总之,在雨养条件下, COR对大豆光合特征和产量形成具有积极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7.
旱地春谷子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在施肥与不施肥处理情况下,半湿润偏旱区春谷子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条件下,施肥可明显提高春谷子产量、干物质累积量、体内氮、磷、钾含量及其累积量。施肥或不施肥,春谷子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期呈典型“S型”曲线增长,其中抽穗灌浆期为累积高峰期,占总累积量的50%左右。植株氮含量随生育期呈曲线下降趋势;整个生育期植株含磷量呈 “W型”变化;植株含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植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随生育期的延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各生育期相对累积吸收比例,施肥与否差异不大。苗期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1%~3%,拔节期约占总吸收量的30%、20%、37%,是钾素吸收的高峰期,孕穗期约占22%、21%、34%,抽穗灌浆期约占43%、53%、23%,是氮、磷吸收的高峰期,籽粒形成期约占3%~5%。不论施肥与否,地上部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与干物质累积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植株氮、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陇薯1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覆膜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和纯施化肥相比,10%、20%、30%和4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处理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叶片SPAD值,同时也提高了马铃薯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当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比例达到30%时,继续增加有机肥用量,各项数据指标都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小,说明在定西市,施氮量为纯氮180kg/hm^2,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4∶3∶3,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比例为30%是最佳有机-无机配施方式。  相似文献   

19.
IPT(Isoprothiolane)又称稻瘟灵,被认为能有效促进植物发育并提高其抗性。为了研究IPT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种子萌发、幼根发生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而为其在种子加工及包衣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的IPT处理非逆境条件下的烟草种子和幼苗,证明1~10 mg/L IPT可以显著促进种子萌发及胚根的发生,增加烟苗侧根的发生,烟苗长势良好;而IPT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表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气候变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和云雾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这一科学事实,利用贵州省1961—2010年81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不同茶季(春、夏、秋)内云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春茶季总云量与雾日数百分比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夏茶季总云量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而秋茶季总云量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夏茶季总云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秋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小;1961—2010年,春、夏、秋茶季总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秋茶季(-1.1%/10a),其次分别为夏茶季(-0.5%/10a)和春茶季(-0.17%/10a)。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夏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大;1961—2010年,春、夏和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均呈增加趋势,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1%/10a、6.9%/10a和7.2%/10a。研究区域茶树生长季内总云量的减少和雾日数的增加,将对贵州省茶树的品种选择、结构调整、茶叶产量和品质等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