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刘芳 《福建茶叶》2016,(12):121-122
在茶叶生产与机械创制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茶叶种植、采摘与加工的机械品牌和生产经验。本文就自走式采茶机生产应用过程中,液压系统的设计进行阐述。所以,我们必须结合自走式采茶机的应用状况,优化液压系统的设计思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液压系统的设计状况进行试验,从而为自走式采茶机的功能发挥提供帮助。通过开展相关试验活动,从而对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的设计状况形成全面有效了解。  相似文献   

2.
《茶叶》1986,(1)
因劳力不足,促使茶叶采摘从手采、剪采,逐步发展到应用单人和双人动力采茶机,1983年春,平坦茶园开始应用自走式采茶机。而最近又出现了一种网式采摘技术,由于采摘质量可与人采相同,效率则为手采的10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外文文摘     
关于自走式采茶机[日]/大场正明//农业技术研究,1985,39,N0.10,63-65。日本自1961年开始使用机动和电动的背负式单人采茶机,1965年开始研究双人抬式采茶机具有一个驱动轮和两个支撑,由一人操作。机械全长2.4m,高1.3m,宽2m,重120kg,切割幅1.07m,采用2冲程80cc发动机。自走式采茶机的工作效率、采摘质量比双人抬式采茶机稍差,但省力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自走式操作人员的能量代谢强度(RMR)值上午为2.5,下午为3.0,双人抬式操作人员的RMR值上午为5.3,下午为5.7,前者约为后者的一半(RMR值越  相似文献   

4.
茶叶采摘技术是茶叶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对茶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综述茶叶采摘技术及采摘机械研究进展,重点从采茶机的行走方式、操作方式、切割器结构、智能控制等部分中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由此指出采茶机存在机采效率较高但无法达到精细采摘要求、对芽叶缺乏选择性等问题,同时提出我国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仍需加大研发力度,克服现有困难,掌握新方法,开拓新模式,实现更全面、更高水平的茶园机械化,为采茶机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设计简单、合理、可靠的自走式采茶机液压系统,首先进行了其液压系统原理与选型设计,并利用Sim Hydraulic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功能数值仿真,最后进行样机试验。行驶液压子系统采用双泵双回路闭式容积调速方案,单个回路由双向变量泵与定量马达实现容积调速,系统设计压力为17.6 MPa。采摘子系统为一般开式回路,设计系统压力为10 MPa。系统压力的仿真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2.78%和0.91%,试验结果与设计值分别相差为4.82%和14.3%,仿真、试验结果与设计目标基本相符,表明设计的液压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自走式采茶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由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叶采摘劳动力严重短缺,春茶采摘劳力尤为紧缺.为此,珪前茶场购置了双人弧形修剪机1台,双人弧形采茶机3台,对黄旦、本山、毛蟹、梅占等四个品种在修剪的基础上,培养整齐树冠,全部用采茶机采茶,大大缓解了采茶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铁观音茶树树冠开张,枝条斜生,分枝部位低、角度大,稀疏不齐,机采效果差,仍需人工采摘。因采摘顶芽未开腱的铁观音鲜叶,  相似文献   

8.
1978年秋北京十二国农机展览会上,展出了日本具有七十年代后期水平的茶树修剪机和采茶机,其后又从日本引进自走式采茶机、开沟机和手扶深耕机等样机,共13台套。由原国务院农机化办公室下达试验任务,由茶叶研究所负责主持,浙江省机科所、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自走式采茶机的设计原理与农艺需求,设计了一种跨行自走式机架.经理论分析,确定该机架由空心圆钢焊接而成.同时运用ANSYS对设计的机架进行了静力学强度分析和振动特性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应力、应变发生在机架左后方上部圆钢焊接处,分别为27 Mpa和0.2 mm,表明机架强度满足要求.约束模态分析得出了机架前六阶模态阵型与模态频率:第一、二、五阶为弯曲模态,第三、四为扭转模态,第六阶为弯扭组合模态;前六阶主频率分别为18.021、25.346、31.636、36.209、45.892、51.694 Hz.分析可知,自走式采茶机激振源主要包括:为发动机——38.3~41.7 Hz、切割器——20 Hz、路面激励低于3 Hz,与机架前六阶主频率相互错开,故而机架不会发生共振.研究表明设计的机架满足自走式采茶机的总体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茶叶采摘主要是靠手工进行,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采茶劳力十分短缺,往往出现滥采、迟采和采老叶等情况,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及茶树下一轮新梢的萌发生长.因此,广大茶区对实现采茶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然而,近30年来.我国研制的10多种采茶机以及从日本进口的多种采茶机,使用效果都不大理想,其原因之一主要是我国茶园管理水平较差,不适应这类往复式采茶机要求之故.鉴于我国茶国现状,笔者试制了一种新型采茶机——4C—80型微功率电动采茶机.该机1992年申请了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92225538·5,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茶鲜叶采摘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以及采摘完整率,降低采茶机系统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研究提出了机采茶蓬面割刀自动仿形方法和分布式快速控制原型机低成本开发方法,研制了仿形采茶样机,并开展室内和田间试验.仿形采茶机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感知往复式割刀与茶树蓬面间的距离信息,通过丝杆实现仿形传动;利用Hampel滤波和低通滤...  相似文献   

12.
临安市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机械化采茶,不仅能提高工效,增加效益,还是节省大批劳动力,缓解采摘洪峰,缩短采摘周期,保证鲜叶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措施。1 采茶机用在缓坡茶园中的工效临安市青山镇坎头村章建春承包84hm2茶园,全部茶园为缓坡地,坡度5-12度。是蒸青茶定点的原料基地,除早春采一部分名优茶外,全年茶叶全部实行机械化采茶,配备一台V8NEWZ2双人孤形采茶机,价格8500元/台。一台采茶机正常情况下采茶需5人同时工作,二人采茶,一人在后面拉茶叶袋,另二人将采满鲜叶的茶叶袋扛到山下,倒在大的竹篓里(运鲜叶费用不计算在内)。经…  相似文献   

13.
实现机械采茶是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手工采茶花工多,一般占茶园管理总投工量的50%左右,而且季节性很强,每年春插、“双抢”大忙之际,也正是茶叶采摘繁忙之时,所以在茶叶比较集中的地区,茶粮争劳力的矛盾很突出。推广应用采茶机是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当前茶叶科研方面的一个新课题。随着采茶机研制试验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省已开始试制和使用采茶机,并在逐步扩大推广,毫无疑问,我省茶叶生产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这里本  相似文献   

14.
李强 《福建茶叶》2011,33(3):31-34
本文通过手采茶成本、机采茶成本、消费者认可价格随时间变化的三条曲线,对名茶、优质茶、出口茶未来采摘问题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对机采的实现不应理解为由于高效率、低价格的某一机型采茶机最终研制成功,更可能的情况是手采成本的快速上升而造成的倒逼机制;从手采到机采不仅仅是采茶方式的改变,而应看作包括肥培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三)采茶机的使用技术 1.采茶机(包括修剪机)机型的选用一般应以单人机和双人机相配套,以双人机为主,在劳力矛盾突出的平地和缓坡地茶区,宜选用双人机,以提高工效。双人机的工效高于单人机3倍以上,且劳动强度低,作业质量好,采后的蓬面整齐美观。在茶园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区,宜选用单人机,较为方便。幼龄茶园(包括改造后的茶园)宜用平形机,有利培养侧枝,扩大树冠;成龄茶园宜用弧形机,以获取高产。 2.田间操作使用双人采茶机系跨行作业,由三人配合操作,其中两人用手抬着机子沿采摘面向前推进来采摘,来回一次完成一行茶树采摘。机采要有熟练的技术,恰到好处地留鱼叶割下。集叶袋一般由一人扶着在蓬面上滑  相似文献   

16.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7,29(1):48-50
悬吊式喷液管;卷盘软管喷灌机;固态茶素含片;手提式单人采茶机;一种炒茶锅的加热装置;手扶式双人采茶机;改良的茶叶提香机;采茶器;用废弃茶渣发酵生产茶园专用有机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茶叶采摘是一项季节性强、耗工耗成本多的茶园作业。我场仅茶叶采摘一项,每年就需支付临时工工资十几万元。1986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场开始使用采茶机。几年的生产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机械采茶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茶叶生产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结合生产经验谈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机械化采茶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索研究,虽获重大进展,但至今仍然未能全面推广,成为茶叶生产机械化的一个难题,原因主要是当前的茶园大都品种混杂,特性各异,加上气候、土壤等外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致使茶树长势不一,园貌各异,很难形成平整匀齐的采摘面而不适应机采,同时也给采茶机的设计增加了难度.笔者近年研制的4C-80型微功率电动采茶机(见《中国茶叶》1994年第五期“简介4C-80型微功率电动采茶机”一文),充分考虑了我国茶园的上述情况,已将采幅大胆地缩小至几十毫米的范围内,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对茶园树冠平整度的要求(相对于目前日本产的往复式采茶机对茶园要求而言),以适应在我国广大茶园中应用.因为采幅越窄,采摘面上茶梢长势的差异就越小,机采鲜叶的质量也就越高.但采幅越窄,采摘效率也就越低,采摘质量与采摘效率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笔者通过反复试验,已将该机的采幅设计成无级可调式,较好地协调了这一对矛盾.目前该机已申请了专利(专利号:ZL92225538.5),并在江苏省无锡县堰桥中学橡塑电器五金厂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9.
良茗 《中国茶叶》2012,(4):16-16
正本刊讯4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中国茶叶学会、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浙江省茶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等联合组织召开的"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及分级技术现场交流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御茶村举行。来自全国15个产茶省的科研、茶企等单位的代表50余人参加会议。现场演示的机械设备由"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制"课题组经多年精心研制而成。名优茶双人采茶机和单人采茶机,由浙江川崎茶叶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名  相似文献   

20.
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概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茶园生产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从50年代起就开始了采茶机的研究工作,70年代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出多种实用型采茶机械,但因配套动力不理想,刀片、软轴易损等问题,未能推广使用。80年代我国采茶机械研究进入新的时机,采茶机、修剪机、重剪机都有了质的提高,推广力度大,由于当时茶树高低不平,机械性能不稳定,加上80年代和近十年来进口机械增多,国产采茶机受到冲击,目前在使用的采摘机械,多为Et本所生产,但这种引进的采茶机械价格昂贵,国内只有极少数有经济实力的茶叶生产食业买得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