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珍汕97A 等6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2等3个早籼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谷类作物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对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的糙米长、宽、长宽比和垩白面积主要受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制,其中糙米长和糙米长宽比性状还受到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的影响,而种子的直接显性效应不显著。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选用 V_(20)A 和26715较易获得稻米外观品质较为理想的籼型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2.
籼型杂交稻米质现状及其遗传改良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分析了福建省近几年来审定的籼型杂交水稻米质主要性状 ,认为目前杂交稻米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垩白率高、垩白度大、胶稠度低、直链淀粉含量高等 ,提出了稻米品质遗传改良的途径 .米质性状是遗传性状 ,杂交稻米质状况与亲本的米质状况密切相关 .利用米质性状的遗传规律 ,加强优质 A、R系的选育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杂交稻米质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籼型杂交稻碾磨、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林炎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148-152
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NC 交配设计研究了9个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正向中亲优势,糙米长、糙米宽、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中亲优势,糙米厚无中亲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中亲优势最大.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和精米率表现正向超亲优势,整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糙米厚和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超亲优势.垩白度的超亲优势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方面,F1杂种与其亲本值间无相关性,而除了垩白粒率外,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水平.降低糙米长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整精米率的超亲优势,提高糙米长、糙米宽和糙米长宽比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4.
蔡玉红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3):24-26
本试验采用七个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个恢复系为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细胞核相同的背景下,不同细胞质对稻瘟病三个生理小种的抗性是存在差异的;(2)不育系和恢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在其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是显性或部分显性,此结果提示育种工作者在选育水稻抗稻瘟病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不同的细胞质,并注意胞质和胞核之间的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份和类型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2005年来自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82个早籼、中籼和晚籼杂交稻品种的12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3组:糙米率与精米率、垩白粒率与垩白度、胶稠度与质量指数和垩白粒率与透明度、垩白粒率与质量指数、直链淀粉含量与质量指数.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1组:早、中型杂交稻的垩白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早、晚型杂交稻的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中、晚型杂交稻的整精米率与粒长.研究结果还表明这9组性状间的相关极明显和稳定,不因年份、稻作类型和品种的不同而有变化,可直接应用于杂交稻优质育种中. 相似文献
6.
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除了三倍体胚乳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二倍体母体核基因的遗传效应可影响赖氨酸含量等性状外,二倍体胚基因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胚基因对赖氨酸指数的影响尤为明显,其次是赖/蛋比值性状,而胚效应对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小。胚基因等不同遗传体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明显影响着赖氨酸性状的表现。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是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而赖/蛋比值性状则以互作遗传率为主。赖氨酸含量或赖氨酸指数与赖/蛋比值性状间则存在极显著的胚加性互作相关,赖/蛋比值性状上存在较明显的胚加性相关。赖氨酸含量与赖氨酸指数间的胚效应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13个籼型杂交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异交、花器、农艺和米质等24个性状较系统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近选育的籼型不育系趋于长颖花、长柱头、长花柱、较高的柱头外露率和天然异交率;较长、窄的剑叶和倒二叶,穗也较长;稻米的外观品质也相对较优.本文还对柱头外露率和米质性状的选育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籼型三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东省近年晚造种植的52份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的11项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广东省多数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中长粒型的组合占多数,直链淀粉量中等的组合占50%,中、低糊化温度的组合占绝大部分,米饭的食味相对较好,垩白粒率偏高的组合占90%以上,多数组合胶稠度偏硬。今后应把降低垩白粒度,适当增加粒长宽比和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改良籼型三系杂交稻品质性状的主攻 相似文献
9.
籼型杂交稻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籼型水稻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组的4× 8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其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籼型杂交稻主要产量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1杂种的单株谷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与其母本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谷重、单株草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其父本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1杂种与亲本值的相关程度依次为中亲值、高亲值、父本和母本;除了千粒重外,F1杂种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籼型三系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个不育系(湛A、双青A、万金A、22A、珍汕97A)、5个恢复系(R128、R122、R46-1、R15、直龙),按NCⅡ遗传设计杂交配制25个水稻杂交组合,于2005年晚季对杂种F1的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在每穗总粒数方面,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分量相当,其他性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大于受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影响;除穗长、每穗实粒数、谷粒宽、谷粒长宽比外,其他性状间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均大于父本的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此外,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等性状间的狭义遗传率较低,说明在育种过程中要多考虑特殊配合力及环境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早籼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广陆矮4号等8个粗短粒品种和湘早籼3号等5个细长粒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显遗传模型,对早籼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谷粒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和穗重等性状主要受制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其狭义遗传率为50.9%—95.0%,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对遗传进度表明,长宽比性状的选择效果好于其它性状。亲本和杂交组合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在长粒品种中容易选出谷粒长宽比大和宽度小的亲本,而在谷粒厚度大的品种中则易选出粒重和穗重高的亲本。浙农921、湘86-70和湘早籼3号等亲本在粒形和产量性状改良中具有很大的增值作用,其中浙农921/湘86-70、中156/湘86-70和浙农921/湘早籼3号等组合能够显著降低粒宽、增加粒长和长宽比以及提高粒重和穗重。 相似文献
12.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禾谷类作物数量性状遗传模型,以6个籼型不同胞质类型的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早籼恢复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早籼杂交稻稻米胶稠度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稻米胶稠度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遗传效应控制,恢复系明恢82和明恢89可以极显著或显著地提高杂种胶稠度.杂交早稻组合F2稻米胶稠度的总平均优势和总超亲优势,均受到种子直接基因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杂交籼稻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 5×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三倍体种子性状遗传分析模型,研究 3种栽培季节下籼型杂交稻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杂交稻碾磨品质性状表现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方差可解释表型方差的66.8% -98. 6%,且遗传效应均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影响较小,但整精米率的互作效应值达 33. 2%; 3个碾磨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杂种优势.比较亲本对杂种碾磨品质影响的结果表明,不育系对杂交稻碾磨品质的影响显著大于恢复系. 相似文献
15.
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5个性状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细胞质遗传效应的控制,但细胞质遗传效应都大于种子遗传效应.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3个性状只受到种子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都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制,但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粒长和长宽比同时受到母体植株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显性遗传效应的控制.不育系451A、全丰A、长丰A及恢复系蜀恢527、科恢752、岳恢94是配制优质杂交晚稻组合的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测试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性状的优质达标率依次为糙米率(100%)>直链淀粉含量(86.64%)>长宽比(78.18%)>胶稠度(72.96%)>垩白度(52.44%)>垩白米率(45.93%)>整精米率(44.3%);12项稻米理化指标中,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6对,呈显著正相关的有3对,呈极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呈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构成四川杂交水稻优米品质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碾米因子、外观因子1、外观因子2、蒸煮因子1、外观因子3和蒸煮因子2,其贡献率分别是23.96%、22.04%、12.97%、10.21%、9.06%和6.5%。笔者认为四川省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但因各性状间有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育种上应抓住主要矛盾,以提高稻米品质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89A、216A、552A、中作59A、16A、秋光A 6个不育系和94FR30、2002FR11、2002FR24、1229、FR7969、8FR2 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率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控制,垩白面积的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糙米率、垩白率的细胞质效应也达极显著水平,环境因素、抽样误差等剩余效应对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杂交粳稻组合F2代种子品质性状平均杂种优势预测值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5个品质性状均有杂交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的组合,此外还根据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亲本在育种中的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