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提倡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而家庭农场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的“非粮化”问题突出,需要对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进行研究。以江苏徐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利用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的调查数据,通过扩展分布式认知同心圆模型,构建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探究在粮食安全底线下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的矫正对策。结果表明,在调查样本中,明确表示愿意种粮的家庭农场仅有5.55%,愿意逐步改种粮食作物的约占12.35%。在分布式认知同心圆模型的个人力、资产力、地域力和文化力四个变量中,地域力所代表的资源约束和社会环境、文化力所代表乡土文化对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力所代表的个体经历和经验等个体特征、资产力所代表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对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提升,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强制力和乡土文化的道德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农场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农场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呈现出显著的"非粮化"倾向,对这种"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制定有效的农业政策、确立合理补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四川省广汉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及二元Logistic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农场自身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因素、政策因素4个方面对家庭农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耕地特征、机械投入、农地投入和农地产出是影响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须高度重视耕地流转后家庭农场的"非粮化"种植现象,采取积极的调控对策,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流转“非粮化”危及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主导的规模化土地流转过程中,加强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谈判地位,但同时也提高了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门槛,使承租方流转的土地无法种粮。其次由于政府出台对发展高效农业的倾斜政策,使流转的土地不愿意种粮。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部署必须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土地流转政策取向,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何种因素对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4省926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在OLS模型基础上采用优势分析法,比较成本收益和政策环境2个维度变量对小农户及种粮大户土地流转意愿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种稻顷均收入对小农户和种粮大户转入土地意愿均有积极促进作用,而顷均成本仅对种粮大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此外,政策环境类变量中,仅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满意度对小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政府对粮食种植的支持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满意度及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满意度均对种粮大户转入土地有促进作用;对于小农户,其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主要受家庭人力资本禀赋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及家庭农业收入占比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对于种粮大户,其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主要受其感知的农业政策环境的影响,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作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和帮助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农地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紧接着指出农地流转价格发生偏离对“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价格过高在增加种粮成本的同时,也会倒逼生产条件的改进。而价格偏低对“中坚农民”有利的同时,也弱化了经营主体优化生产要素的意愿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的抛荒撂荒。最后,从不同主体的视角,提出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种粮效益不断走低的背景下,为寻找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据家庭农场名录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对宁夏粮食产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经营效益、种粮意愿及与普通农户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除设施蔬菜的资金生产率较低外,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效益、劳均效益以及成本利润率均高于粮食作物;家庭农场在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均一定程度上高于合作社,但合作社的规模效益较高,为社员和农户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社会效益较高;70%以上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都会在下一年继续坚持种粮,剩余的则选择不再种粮或不确定;自己开发土地的家庭农场对种植粮食的满意度、愿意度、选择度高于流转土地的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在户均净收入、人均净收入上远高于普通农户,但在单位面积净收入上,低于普通农户。应采取下列措施促进粮食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户合理收取土地流转费;政府扶持资金应具有公平性;解决好部分经营主体存在的土地经营权属纠纷问题;重视粮食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晒场、仓库等设施的配套完善;引导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向各自不同的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凸显的原因,包括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流转租金高、国家对种粮补贴政策的滞后、对土地非粮化的危害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等方面,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粮安则天下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国家、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有序、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全区粮食生产与增长,实现了全区粮食"九连增";但是农村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种粮效益低下等问题,出现了耕地撂荒、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为此,笔者经过认真分析现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土地逐步向种粮能手、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支持和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加快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环保、绿色、有机生态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库区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PRA)对重庆市云阳县3个样点镇172户农户进行实地调查,设计了农户土地流转感知测量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了三峡库区农户土地流转感知值,分析了土地流转感知特征;并从户主年龄、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年非农收入水平、家庭务农劳动力数量、家庭务农劳动力健康状况和种粮补贴收入6个方面探寻农户土地流转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地流转感知值为3.21,其中,土地流转参与维度得分最低,土地流转必要性维度得分最高。影响土地流转必要性维度的因素有户主年龄、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年非农收入水平和家庭劳动力数量;影响土地流转关注度维度的因素有户主年龄、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年非农收入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家庭务农劳动力健康状况;影响农地质量维度的因素有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家庭劳动力健康状况;影响土地流转参与维度的因素有户主年龄、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年非农收入水平、家庭务农劳动力数量、家庭务农劳动力健康状况和种粮补贴收入。  相似文献   

11.
一、安阳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安阳县是农业大县,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1.29万hm2,产量69.22万t,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6月,全县累计土地流转面积2.2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2%,涉及全县4.3万户农户,培育为种粮大户250余家,其中6.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52家,66.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6家。安阳县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及时研究制定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同时,为保证家庭农场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规定土地流转时间一般在10年及以上,投资总额在15万元以上。方案制定后,多次召开县、乡、村专题会议,广泛宣传,积极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截至2013年7月,全县已注册家庭农场35家,涉及粮食、蔬菜、食用菌等多种类型,土地流转面积约566.7hm2。在注册类型上有粮食种植13家,蔬菜种植9家,食用菌种植1家,水产养殖2家,花卉苗木8家,畜牧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2家。  相似文献   

12.
在耕地总量受限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耕地资源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路径,并提出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主要通过减少耕地撂荒,增加耕地面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加重耕地“非粮化”,威胁粮食生产等途径影响粮食产量,影响结果有正有负。提出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助推粮食生产的建议:积极、规范、合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用法律、制度、经济、技术等多重手段防止土地流转后“非粮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加快,"非粮化"问题越发凸显。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非粮化"的演化特征,并从土地、劳动力、市场和政府四个视角讨论"非粮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非粮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去粮化"与"趋粮化"交替波动特征。"非粮化"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粮食作物的经济效应较弱,进而导致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之近年来耕地质量下降、政府过度强调GDP和"伪生态化"问题等。因此应强化土地监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粮食科技投入以及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种粮经济收益和粮食战略功能矛盾冲突下,分析种粮比较收益和财政支农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对提出“非粮化”治理策略、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1年全国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1)2009—2021年我国耕地“非粮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高-高、低-低”聚集区两极分布;2)种粮比较收益能够抑制耕地“非粮化”,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财政支农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作用具有双重门槛特征,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对此,建议建立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生产端”保障种粮主体利益;结合区域种粮比较收益,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制度,促进种粮利益补偿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吴文彪  王心良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243-247+254
基于湖南省2005—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情况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户非农收入占比和农业补贴对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影响作用;种粮比较收益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对耕地“非粮化”有负向作用。为防范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应增加农户收入来源、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以及完善耕地保护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家庭非农就业行为和农地流转行为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家庭非农就业涉入程度的加深,农户越倾向于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即非农就业带来了"趋粮化"而不是"非粮化"。2)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农地转入有助于提升粮食种植比例,而农地转出则会降低粮食种植比例。3)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非农就业负向调节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农地流转也负向调节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本文意味着无需警惕非农就业和农地转入导致的"非粮化",而是应该关注农户转出农地之后的"非粮化"趋向。并且,在引导农户进行种植调整时,需要联动考虑"人走"和"地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石冬梅  佟磊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0):207-210
为了深入了解粮食产出与农地流转的协同关系,应用回归分析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不规范流转会造成粮食安全风险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在加强土地流转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合理控制土地流转的非粮化规模等政策建议,防范由于农地流转的非粮化造成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对农民种粮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加大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力度,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市场粮价相应走高,但是生产成本的提高幅度远高于粮价的增长幅度,致使粮食种植效益下降,尤其种粮效益比其他经济作物效益偏低,土地流转后,种植作物多为蔬菜等经济作物,"非粮化"趋势加剧。一、种粮效益分析根据对粮食生产价格、单产与效益、种植粮食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等多方面比较分析,当前农民种粮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态势,减少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本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非粮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面积为8.3×106hm2,非粮化率为38.3%;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非粮化面积则呈两边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地流转面积是驱动干旱半干旱区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的最重要因子,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乡村劳动力人数也影响了地域分异特征,但不同地域内各因素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非粮化受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后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调整惠农补贴并优化资源配套,加大监管的同时谨防“一刀切”,实现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协同”。  相似文献   

20.
沈琼  李家家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9):1894-1900
[目的]分析土地流转对家庭农场扩大规模意愿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为促进我国家庭农场科学稳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以湖北省武汉市和安徽省郎溪县的563户家庭农场调查材料为依据,分析土地的流转面积、流转年限、流转合同和流转租金对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意愿的影响,以及经营规模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农场主的意愿经营规模与实际经营规模有一定差距,实际经营规模为21.78 ha,意愿经营规模为24.57 ha,调查表明60.75%农场主都愿意扩大经营规模.土地流转面积对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意愿有显著影响(P<0.05);对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来说,经营规模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农场的经营性净收益,但并未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建议]引导土地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做好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家庭农场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