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耕读教育对于呼唤民众厚植爱国情怀、培养“三农”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耕读教育实践路径包括打造师资队伍,提高耕读教育水平;建设实践基地,打造耕读教育平台;创新方式方法,突出服务“三农”导向;发挥网络力量,扩大耕读教育影响等。这些对于其他农林类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耕读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重要连接点,是促使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关键载体。以耕读传家为基石的耕读教育蕴含着个人与家族的美好期望,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演变而越来越丰富。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农高校应不断贯彻和落实耕读教育,努力探索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范式,推进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校园及社会耕读教育文化环境,通过改革考核机制、加强经费投入等方式构建高校耕读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目前国内耕读教育研究处在起步期,相关研究有亟待完善深化之处,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有待深入挖掘,研究方法实证性有待加强,涉及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今后应深化理论研究,为新时代耕读教育提供内容滋养;提升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加强系统观念,拓宽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4.
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解读耕读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公共必修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分析该课程“读—耕—再读”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强化农科特色,突出“三农”本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良好的课程效果。耕读教育要融入课程改革,需要全程贯穿育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耕读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以此探索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耕读教育对于农业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优秀耕读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推广传承耕读教育既是当下的时代课题,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针对农学专业开设耕读课程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与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农学耕读课程教学更好地开设农业发展史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开展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兼具时代气息和学科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  相似文献   

6.
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堪担民族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高校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应具有新的教育内涵,应重点围绕“三观一能”的教育维度:培养“尊重劳动与崇尚劳动”的意识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意识与人生观教育、培养“胸怀天下与人类情怀”的意识与世界观教育、培养“独立自立与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教育。开展好新时代耕读教育,构建起“自立自强,责任在肩”的内涵体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体系、“全人发展,个性塑造”的路径体系、“提质创新、赋能创业”的实践体系、“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实施体系,切实全面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7.
耕读教育富含思想政治教育“营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应然之策、实然之义和必然之举。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的有效契合,将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加快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的理路。  相似文献   

8.
彭万勇  范晓  谷继建  张锐 《安徽农业科学》2023,(24):269-273+277
新时代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人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上千年的耕读教育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学校教育应传承耕读精神“耕”而“养生”“读”而“明道”,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耕读文化及耕读教育文献梳理开篇切题,论及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认为学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缺位与实践存在困境两大问题,并分析显示系耕读教育价值被低估、耕读教育传承创新不够及耕读教育制度未建立健全三大原因导致。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耕读教育内容设计、环境条件构建及评价机制三方面设计了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代辉  宋建军  张欣 《甘肃农业》2023,(4):117-121
新时代,加强耕读教育是时代课题、理论需要和实践要求,这既是对劳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践行,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传承耕读传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深度挖掘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施耕读教育在强化文化传承、补充社会教育、促进乡村治理方面的价值,再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中“君子六艺五德四修八雅”为根,系统构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耕读六艺”实践教育体系,让受教者在乡土实践中了解耕读知识、掌握耕读技能、培养耕读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以1958—2023年CNKI收录的319篇学术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进行基本特征和内容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分布上,耕读教育研究经历初步发展、缓慢恢复、全面爆发三阶段;空间分布上,研究拘囿于教育学、文化及农业视角,学科融合研究亟须开展,高被引文献未形成绝对优势,研究力量独立化、分散化特征明显,合作交流亟待加强。研究主题上,耕读教育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构成知识基础,耕读教育的文化底蕴、时代价值与协同路径是研究前沿。研究趋势上,耕读教育研究分化为萌芽期与发展期,实现耕读教育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衔接式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后续研究需在拓展内容、丰富视域、彰显特色、协同推进方面深化。  相似文献   

11.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实现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耕读教育同时要求践行“耕”和“读”,是赓续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厘清和分析耕读教育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表明涉农高校要强化组织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在新型人才培养中有效推进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12.
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的必修课,实施耕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涵养生态素养,培育具有知农爱农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相融合,以耕读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育人,在平台、机制、师资和基地建设上精准施策,率先打造了以“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核心的首都耕读教育体系,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知农和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开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4.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传统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耕作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门农学专业的必修课。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耕作学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融合耕读教育和健全考核制度等方面对耕作学课程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将“读”与“耕”教育的有效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特色应用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劳动素养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教育作为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实践。但目前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可操作的课程载体,并未完全发挥育人功能。课程组以通识课“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为依托,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设计了劳动耕读教育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耕读文化中的物态元素、文化制度元素、文化行为元素和精神元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课程目标。通过对“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这一系统性劳动耕读教育课程的案例分析,拟为高等农业院校劳动耕读教育提供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何发甦 《农业考古》2015,(1):293-300
江西区域的农业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这一区域农业文化蕴育出的耕读文化既有与全国具有共性的地方,也有有其特色的地方。江西耕读文化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大致有四种类型:自愿归隐型耕读文化,入仕前或致仕后耕读文化,壮志未酬型耕读文化,遗民型耕读文化),也表现在士人(士大夫)的农书著作与劝农文中,前者是对中国农业历史知识经验的总结,后者是一种导向性政策文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农村全面建成的新契机,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需集全社 会之力共同推进。地方农业高校应该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 农业产业升级,激发农村全面发展潜力,谱写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新篇章。本文从地方农业高校的视角解析了乡村振兴 战略,并对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进行整理,提出地方农业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成果传化机制与大力发展“耕读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所承载的价值意蕴能满足课程思政教育在思想和现实层面的双重需要。在价值挖掘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时代场域对农业文化价值发挥的要求,呈现为承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鲜活课程思政案例样态并嵌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并通过创新教学体系设计、构建耕读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农业文化社会服务体系等,探索推进一二三课堂深度融合的农业文化课程思政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在培养拥有知农爱农深厚情怀和强农兴农理想信念的乡村振兴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育人目标、育人模式和育人格局看,耕读教育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意蕴。耕读教育在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而具有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全面把握和精准施策,构建实现耕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内在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